我们的宇宙诞生于一个大**,大约137亿年前。 那时,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被压缩成一个微小的点,然后突然膨胀,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恒星、行星、星系和星团。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有一些物质已经积累得如此之多,以至于它形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天体,我们称之为黑洞。
什么是黑洞?简单地说,黑洞是一个天体,其引力场非常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 黑洞的质量越大,其事件视界半径就越大。 例如,如果太阳变成黑洞,其事件视界半径约为3公里。 如果地球变成黑洞,其事件视界半径约为9毫米。 如果你变成一个黑洞,你的事件视界半径约为10 25米,比原子核小得多。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一般来说,黑洞是由一些非常大的恒星在死亡时形成的。 当一颗恒星的核燃料耗尽时,它就会坍缩,形成一个更小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它就会剧烈坍缩,形成一个黑洞。 这个黑洞的质量一般是太阳质量的几倍到几十倍,我们称之为恒星质量黑洞。
然而,恒星质量的黑洞并不是唯一的黑洞。 在我们的宇宙中,也有一些较大的黑洞,其质量是太阳质量的数百万到数十亿倍,我们称之为超大质量黑洞。 这些黑洞通常位于星系的中心,它们对周围的物质有巨大的影响。
当一些物质被吸引到黑洞附近时,它们会形成一个旋转的盘状结构,我们称之为吸积盘。 在吸积盘中,物质被加热到非常高的温度,发出强烈的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等。 我们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到这种辐射,让我们了解黑洞的存在。 这种辐射的强度和频率取决于黑洞的质量和旋转速度,以及吸积盘的温度和密度。
你可能会问,超大质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一些理论认为,超大质量黑洞是由一些恒星质量黑洞通过合并和吞噬物质逐渐增长而形成的。 有一些理论认为,超大质量黑洞是由早期宇宙中一些非常大的气体云直接坍缩形成的。 也有一些理论认为,超大质量黑洞是由一些原始黑洞形成的,即宇宙大时密度涨落形成的黑洞,通过合并和吞噬物质而逐渐增长。 这些理论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更多的观察和计算来验证它。
你可能还会问,超大质量黑洞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宇宙的演化史。 我们知道,宇宙变大之后,宇宙经历了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因为宇宙中没有恒星或星系形成,只有一些中性的氢和氦原子。 这些原子吸收背景辐射,使宇宙变暗。 这个黑暗的时代持续了数亿年,直到第一代恒星和星系诞生,它们的辐射使宇宙再次明亮,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再电离。
这些第一代恒星和星系由最原始的氢原子和氦原子组成,它们的质量和亮度都非常大,寿命很短。 它们的死亡可能是一些恒星质量黑洞形成的起源。 然而,这些恒星质量的黑洞要成为超大质量黑洞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的物质。 因此,我们预计超大质量黑洞应该在再电离后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即宇宙年龄后约1至2亿年。
然而,最近的一些观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惊喜。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高分辨率光谱仪取得了重大发现,该望远镜使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高分辨率光谱仪观测了约130亿光年外的一个名为GN-Z11的星系,该星系是已知最遥远的星系之一,红移为106,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是宇宙年龄只有4亿年时的样子。
本文作者发现,除了这个星系强烈的恒星形成活动外,还有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特征,那就是它的中心有一个小而活跃的黑洞,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60万倍,吸积率大约是爱丁顿极限的5倍, 这是描述黑洞最大吸积率的理论值。这个黑洞是已知最早的黑洞之一,它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黑洞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它们对宇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