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周尚典.
今年以来,券商累计完成股权、债券承销总额超过14万亿元。 虽然受股权承销规模下滑影响,证券公司投行业务整体收益承压,但从长期来看,投行业务仍是券商成长性最强的业务之一。 未来,业务质量、专业化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是券商投资银行业务成功的关键。
产业链服务能力差异化
万得数据显示,根据发行日期的统计,今年以来,券商承销的股票和债券总量已达14只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78%。
具体而言,券商年内完成的股权承销总额为10,300家2亿元,同比下降35%,也将直接导致券商投行业务收入承压。 其中,“三合一中国”位列前四,中信**、中证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联合**承销金额为235839亿元,109054亿元,107155亿元,90879亿元,四家公司整体股权承销总额占市场份额的53%。
年内,券商完成债券承销总额为13项15万亿元,同比增长27%。 债券承销效果持续凸显,中信**、中证建投、华泰联合**、中金公司位列前四,承销金额超过万亿元,分别为1861894亿元,1465632亿元,1170885亿元和1143951亿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券商投行业务头部效应较强,但也有一些中型券商实现了“黑马”的突破。 比如民生**、国金**、中泰**等开创的“精品投行”模式,就颇具趣味性。
在行业层面,短期来看,投行业务“寒冬”,但长期来看,政策有望带动投行业务高质量发展。 郑继莎非银行金融行业团队表示,在公司层面,证券公司投行产业链服务能力分化,马太效应或将持续强化。 在股权方面,大型投行在部分行业形成了优势。 此外,并购作为“投行业务的皇冠”,对投行业务的专业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广发**非银行首席分析师陈福认为,随着市场回暖和一级二级市场逆周期调整的结束,投行各项业务规模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预计2024年证券公司投行业务收入将保持平稳增长,保守、中性、乐观情景下IPO承销规模将分别同比增长%。
行业生态圈正在重塑
当前,“培育一流投行”已成为市场热点,推动投行业务质量提升将成为券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1月底,证券公司2024年投行业务质量试评启动。
中国银河研究院战略分析师、团队负责人杨超告诉记者:“在综合注册制下,市场的选择尤为重要,一流的投行在资源配置上可以发挥'看门人'的作用,通过严格的项目筛选和合理的资金配置,促进优质企业的融资, 从而提高整个市场的运营效率和质量。 同时,优质的上市公司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这不仅促进了公司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改善了整个资本市场的生态环境。 ”
在行业推动的“投行+投资+投研”的发展模式下,券商不断加大另类投资业务。 截至2024年11月底,**行业共有83家券商设立另类投资子公司,其中中小券商通过子公司积极从事另类投资业务。
共同投资机制促使投资银行向“投资+投资银行”业务模式转型。 民生**投资银行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综合登记制度下,新股的定价权将更多地下放给A**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使其更多地参与市场定价机制。 作为市场定价中的重要角色,专业投资者未来不仅会深度参与发行阶段的定价,还会在上市后长期持有和影响二级市场**。
今年以来,在市场波动加剧的趋势下,参与科创板新股联投的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浮动利润总额缩水至3家86亿元。 但从延长周期来看,科创板开盘以来,券商另类投资子公司浮动利润总额约为193亿元。
面对投行业务收入下滑,各券商积极应对,包括聚焦中长期投行转型建设,实施各项战略举措,以及预留和培育IPO项目,坚持全产品研发的业务战略,进一步加强再融资布局, 并购、公募REITs等业务。
无论自身发展路径如何,资质的不断提升仍是投行业务发展的核心本质。 东兴**非银首席分析师刘家伟表示,作为注册制下资本市场的“把关人”和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为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打开了增量空间。 同时,投行业务需要更多的自我完善,才能承载起更大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