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控股的预重组程序终于结束了。
12月1日晚,*ST泛海(000046深圳控股(以下简称“泛海控股”)发布《关于法院终止公司预重整的公告》,称在预重整期间,临时管理人发现泛海控股作为上市公司不再具备重整的可能,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终止泛海控股的预重整程序。据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决定终止泛海控股重组前的重组。
预重整失败后,上市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强制退市风险”。 不过,通过多渠道,泛海还是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 泛海集团监事会主席李明海在10月份与投资者的月度沟通会上表示,公司核心员工和高管正在正常履行职责,董事长陆志强及其家人目前在国内。
但对于泛海集团来说,泛海“两尊一龙”产品线仍存在大量未偿负债,在大量优质资产被出售、股权被冻结、负债累累的背景下,如何堵住上述漏洞,是摆在陆志强和公司高管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回顾重组前的过程:从信心到“重组不是唯一的方法”。
3月27日,第一财经在《**民生**管控“杯水车薪”》中发表报告,泛海债务重组何时明朗?(文章报道称,泛海控股已经提交了相关的重组方案和申请。
彼时泛海相关人士强调,此次重组会议基本由第一和监管部门牵头,“首先考虑的是自然人投资者,即普通债权人的利益”。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时泛海希望通过第一家公司的介入,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清债、免息、延期等方式,包括核销、债转股、债务赎回等方式,做出让步,减轻企业负担。 将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由原来的70%降低到%。 让企业的每股资产净值明确,那么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作为新投资者来投资股份,注入现金流,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提高。
泛海控股4月27日晚间公告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启动公司预重组。 该公司表示,如果法院裁定受理雄狮资产管理公司针对该公司提出的重组申请,将有利于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公司的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如果重组失败,公司将被宣告破产。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伟峰告诉记者,前期重整应以重整计划为前提,通常计划破产重整的企业会先与债权人和投资人协商,制定重整方案后再通过法律程序进行重整。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整体上看,泛海集团处置资产的思路和进展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资产,降低杠杆盘活资产,释放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让集团持有的70%和80%的股权价值也能发挥出来。
面对投资者,泛海当时对公司重组“信心满满”,认为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重组会“比较明朗”。
随后,泛海控股的重组计划也在“稳步推进”。 5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指定中伦律师事务所为公司重整前期临时管理人,随后临时管理人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 截至今年6月30日,共有13名潜在投资者提交了申请材料。
泛海在9月份与投资者沟通时表示,如果进展顺利,预计上市公司泛海控股将能够在年底前完成重组,同时,集团整体风险化解方案也在推进过程中:“临时管理人正在起草和完善公司的重组前计划。 同时,临时管理人及相关方正在积极开展资产评估、财产调查、审计、与债权涉及的主要债权人沟通等具体技术工作。 目前,泛海控股正在与包括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者在内的重组意向投资者就重组投资协议进行深入谈判。
泛海集团常务副总裁兼执行董事张建军当时表示,“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泛海的整体风险化解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泛海有能力、有信心顺利推进上市公司司法重组工作。 ”
李明海当时表示,“如果不出意外,大方向应该在10月份确定,包括战略投资者的确定和付款计划。 上市公司也有可能在月底发布一些公告。 ”
然而,在10月份与投资者沟通时,李明海的声明却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称自己确实没有经历过上市公司重组,低估了重组程序的复杂性,也不了解
其中许多程序性事项涉及多部门申报,包括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地方政府。 还有各种债权人的意见,都要统一,过程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李明海的表态也从“我们必须确保公司能够重组”转变为“重组不是解决投资者索赔的唯一途径”。
高额债务可能导致预重组失败。
泛海为何无法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泛海控股2024年第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高达10826%。
针对这种负债率较高的重整标的,一位曾多次亲自参与上市公司重整的专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潜在的接管人来说,最担心的是接手的公司是一个“无底洞”。
我们做过类似的案例,早些年,浙江某公司也面临重整,最后被一家**零对价收购,改制方觉得赚了不少钱,因为净资产比这个数字还多。 但当我真正走进去时,我发现这家公司是一个“无底洞”,接管人必须不断补钱,这是接管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
记者发现,截至三季度末,泛海控股短期借款为56笔1亿元,同比下降5734%,同比减少5378%;长期借款 4825亿元,同比增长111%8%,下降2317%。
上述借款未必是泛海控股的全部债务。
根据深交所11月30日发布的处置决定,2024年9月至2024年2月,泛海控股存在多项未及时披露的重大债务,其中90笔55亿元,占泛海控股2024年净资产的54%53%;2024年10月至2024年2月,涉及债务本金1034亿元,占泛海控股2024年净资产的178%74%。
近期,泛海集团面临一系列债务违约。
9月25日晚间,泛海控股公告称,由于无力偿还融资款项,在9月22日(百慕大时间)百慕大法院举行的听证会上,百慕大法院对泛海控股的海外子公司中国泛海控股发出清盘令。 此后,中国泛海控股不再被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
10月9日晚间,民生银行披露了一审判决结果,主要内容为:武汉**商务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公司”)自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向该行北京分行偿还了30的贷款本金46亿元及相应利息、逾期罚息及复利。
泛海控股为武汉**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8922%。
记者注意到,宣判后不久,泛海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资产已采取财产保全措施”,表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冻结、封存武汉**公司部分资产。
针对债权,泛海控股副总裁闫善明对投资者表示,上述判决对应的赔偿责任已计入公司合并负债,而不是体制外负债:“其实民生银行作为债权人,也需要慎重考虑和决策。 因为如果抵押品现在以相对较低的**强制执行,它可能会面临未来还款收入的减少。 ”
11月15日,泛海控股再次宣布,公司海外全资子公司中国泛海集团也未能如期偿还渤海银行20亿元融资,可能面临资产被扣押、冻结、拍卖的风险。
之前的承诺无效,正常化付款停止。
预重整失败后,泛海控股及其控股股东泛海集团将何去何从,投资者的债权将如何得到保障?
根据第一份财报,在重组前公告发布前,泛海“二龙一龙”产品(即“民生尊”、“泛海尊”和“龙系列产品”)仍有大量未偿负债,今年2月,在一次面向投资者的在线研讨会上,泛海全资子公司民生财富内部人士向投资者透露,目前涉及本金未缴金额仅“龙产品”达到45项32亿元。
记者了解到,集团向投资者承诺的“常态化付款”几乎已经停止。 泛海集团全资控股公司民生财富总裁张坤对投资者表示,资金正常化支付主要是由于集团的还款资金支持和部分基础资金的回收。 目前,由于底付低于预期,集团资金极度紧张,目前无法推进支付常态化。 如果后续基础支付或集团资金允许,将恢复赎回,并随着集团风险缓释计划的实施,按计划推进赎回。
泛海集团副总裁罗成告诉投资者,目前泛海系统的风险化解,特别是与个人投资者赎回相关的工作,是分两主体、两个层面来协调化解,一是集团,二是上市公司。 当时的想法是通过上市公司的重组和预重组,尽可能减少个人投资者赎回的部分投资产品的金额。
目前,集团整体风险化解预案仍在制定中,将配合上市公司风险化解工作实施。 集团的整体风险缓释计划也将争取尽快实施。 在近日与投资者的沟通会上,罗成告诉投资者。
闫善明表示,公司目前在沈阳的住宅项目均为可转换资源。
泛海还表示,已对公司的“两大系列产品”进行了增信措施。 例如,民生尊基础资产的增信措施包括第一轮冻结渤海银行的13600,000,000股;查封民生金融中心42亿元;此次扣押泛海集团持有的芜湖鑫海股份价值约35亿元潍坊发展大厦、济南、青岛等地不动产抵押,抵押权证登记金额为2亿元。
泛海的增信措施包括第二轮冻结渤海银行7亿股股票民生银行18亿股待冻,其中第三轮冻结14亿股,第六轮冻结4亿股上海启宏投资中心2、通海资本持有的第一轮冻结5%股权等
第一财经记者还注意到,虽然泛海表示已经与私募股权管理人进行了一些债务处置,但该公司与龙系列产品的管理人北京中财龙马资本投资仍存在分歧。
根据龙马资本此前披露的信函内容,泛海集团此前就其持有的“龙”系列**股向龙马资本承诺,在**收益分配时,在其他**股东未足额分配投资本金、股息和基准收益之前,不会向泛海集团分配。
然而,近日,龙马资本收到泛海集团发出的“通知函”,称“此前的承诺不再有效”。 龙马资本认为,泛海集团单方面取消龙龙系列产品增信措施的意图将损害投资者利益。
颜值卫冕之战即将再次打响。
总体来看,泛海控股目前的重组形势并不乐观。
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泛海控股截至2024年9月底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054亿元(未经审计),若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在2024年底前仍不能有效改善,公司在金融类中将面临较大强制退市风险。
除了“金融退市危机”,今年以来,泛海控股经历了多场惊心动魄的面值防御战。
4月14日,泛海控股股价首次跌破面值1元,短短9个交易日,股价一度触及0元的最低点77元。 面对连续20个交易日成交价低于1元的退市生死线,泛海控股管理层多次采取护股行动,将股价拉回1元以上。
5月4日,泛海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拟自5月5日(含)起3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增持公司股份,总金额不低于3000万元。
5月11日,泛海控股股价重新收复1元生死线位置。
随后的几个月,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陆续用真金白银增持,一度打消了外界的疑虑,泛海控股股价彻底脱离了1元的生死线。
随着一系列风险因素的不断发酵,泛海控股股价再次跌破1元。 12月1日,公司股价收于093元。
公司将全力以赴寻找其他方式来维持公司的上市地位。 闫善明向投资者保证。
李明海表示,重组不是解决投资者索赔的唯一途径。 目前,整个集团运营正常,核心员工和高管也正常履行职责,董事长陆志强及其家人在中国境内,所有高管都不可能逃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