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地产南京站。
12月15日,随着万象城在城北的正式开业,这个建筑规模约21万平方米、集千千想象空间正式开启了南京北部商圈的新纪元。 “这几年,燕子集新城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全新的面貌。 开幕当天,65岁的王女士和妻子走在万象城A馆和B馆之间的走廊上。 在他们看来,从产业转型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区域振兴、品质建设,燕子集新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在全速迈向繁荣宜居的新城中心。
2024年的新变化。
新地标建成,释放发展新活力。
12月15日,城北万象城开业的消息在市民的社交圈迅速传播开来,虽然依旧下着小雨,但依旧阻挡不住大家前来“看美”的热情,当天上午,不管是A、B两个商业大厅, 或者是连接两个博物馆的空中云桥走廊,到处都是人山人海。
作为南京滨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该片区将建设成为“南京滨江新城”和“城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发展迅速,城北万象汇项目位于燕子集新城南端门户。
作为全国最大的万象城市,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城市展示面积600多米,与地铁6号线、7号线无缝衔接,不仅能服务区域近80万人,还能通达全市。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万象城结合地理文化特色,融合燕子集文化历史,以“金陵四十八景”为灵感,打造独特的视觉体验空间,大体量也为多业态组合提供了充足的可能性,目前入驻约500个品牌, 其中超过50%是该地区首家,预计将带动约10,000名员工。
事实上,不仅是万象城,近年来,燕子集新城区积极整合投资,大力推进总部经济、首店经济、流动经济,目前已建成招商局花园城、彩虹广场等消费载体,同时也在燕子集老城区建设雁起都、七溪都等新型商业载体, 而城北商业版图逐步完善,区域消费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配套设施更完善,美好生活加速。
新的步道,新的健身设施,重新种植绿色植物,并增加......灯带数量沿着伊宁路一路向南,燕华花园东门近日迎来了新的变迁,还有门坡街的“焕然一新”,北边长沟西支、北边长沟东支十里的景观,燕子集新城越来越多的主题公园焕然一新, 就是让居民推窗看绿,出门看风景,在家门口遇见生活的“小美”。
但事实上,随着该地区的发展,今年市民身边的“小美女”远不止于此。
北侧建筑七层高,体育馆主楼东侧毗邻精武路,总高度为五层,按规划,主楼将于12月底封顶,整体工程于2024年完工。 项目执行经理杨彬彬介绍位于栖霞区燕耀路拐角处的燕子集新城体育公园于一体,集运动健身、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投入使用后可满足周边30万居民的日常健身运动需求。
11月初,燕子集新城综合管廊工程一期主体正式竣工。 燕子集新城现有高压线路和线路塔将陆续拆除,周边环境质量将大大改善。 作为南京江南环干管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找到供水、通信、电力等管道的“单一家园”,推动城市集约化、高效化、转型化发展。
地铁1号线北延线、地铁7号线北段、红山路、河研路(主线)快速改造、河研路(南京燕子集长江隧道)跨江通道集中通车,燕下路正式通车,小庄立交实现互联互通......8个方向的整条线燕子集“六纵六横”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区域枢纽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燕子集新城内共修建道路45条,全程约49公里,未来全区共计约68条交通干线穿城而过。
在和研路与神农路交汇处,南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和研路新校区)立面逐渐显露出来,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学校,将打造可持续发展绿色校园的典范。
今年,燕子集新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环境也得到了提升。 据燕子集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枣林社区医院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南华地区保障性住房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交付,观音门中学、小学、幼儿园项目进展正常, 而燕子集地区的教育、医疗、体育、商业等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因地制宜开展的环境“微更新、微操作”,也进一步提升了新城的品质。
2024年的新展望。
创新、拼搏、专注提升。
多项民生保障。
作为南京市的重要战略规划之一。
1、2024年燕子集新城将迎来哪些新变化?
一方面扎实推进9个重大项目、9个城市建设规划,精心谋划中心村、吉祥安地铁等地块推进,加快市政道路建设,重点推进观音门中小学幼儿园、燕子集新城医院等基础配套建设,力争2024年底前完成保障性住房选型工作另一方面,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进一步巩固生态优势,开展交通干线、保障性住房、入江河等景观升级,做好道路清洁、绿化管理、地下管网、建筑垃圾资源化等工作。 从而提高城市精细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此外,在新的一年里,燕子集新城还将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开发企业,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中心、写字楼、配套商业楼、租赁住房等经营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率。
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相信,在一线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燕子集新城打造成历史人文与现代滨江两种风格融为一体的城市新坐标,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燕子集新城规划发展部部长陈志敏说。
*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