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源互补发电、多品种协同供暖、多材料耦合替代、多元化进出口结构相互支撑,坚信我国用电量将长期持续增长,能源制造业的机遇将贯穿未来几十年。
本刊特约作者为杨耀庭。
过去一年最令人惊讶的是用电量的大幅增加。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用电量已突破83678亿千瓦时,已达到6增长超过3%。 比笔者年初的**要高很多,以至于在今年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探索一个问题:电在哪里?
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解决当前中国电力行业发展中的一些痛点,未来趋势将如何演化?
用电量超出预期的原因
2024年底,“电力在哪里”的答案浮出水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11月,14个省份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依次为:海南(16个3%)、13.3%)、内蒙古(123%)、宁夏(112%)、青海(102%)、广西(101%)、甘肃(96%)、河北(90%)、吉林(85%)、新疆(83%)、广东(76%)、四川(73%)、安徽(68%)和浙江(63%)。
除海南**等绝对值相对较低的省份外,内蒙古的装机容量正式一举突破1亿千瓦大关。 在如此高的平台上增长比例很大,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究其原因,自然是以硅材料、铁合金、电解铝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以及逐步向深加工转型的周边产业的贡献。 与之类似的还包括清、宁、桂、赣、新疆等。 虽然新疆似乎只增长了83%,但这也是建立在 138亿千瓦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如今的内蒙古大草原,电解铝就在隔壁,一条汽车一体化压铸生产线正在建设中。 每个多晶硅工厂周围都是一片风力涡轮机森林。 在被誉为广袤草原的土地上,抽水蓄能工程正在......白天和黑夜同时,内蒙古仍是我国耕地最基本的省份,也被誉为畜牧业大省。
虽然煤矿仍是这片土地上最受欢迎的资源,但依靠资源的深化利用和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产出,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内蒙古样本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增强了我们对规模经济电力消费可持续增长的信心。
在这种高增长下,一方面带来了多晶硅产能的快速爆发,以及光伏组件的雪崩,让风电机组无利可图,不得不出海量产。 另一方面,阶段性高增长将迎来产业消化周期。 相信未来3-4年,硅料市场肯定会重点消化库存。 如果 2023 年的问题是:电在哪里?因此,2024-2026 年的问题是: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使用电力?
我们来看看上一篇文章中最后几个“小土豆”的情况。 它们是电动**机器2广东6亿千瓦(76%),机器 127亿千瓦的四川(73%),安徽8500万千瓦(6.8%) 和 ** 机器 12亿千瓦浙江(63%)。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浙江两地自身装机容量较大,也借助西电东送,累计获得过亿千瓦的支撑。
这是一片没有电解铝、没有多晶硅、没有大型钢铁、水泥、玻璃和燃煤化学品的土地。 他们在哪里用电?
2024年1-10月,广东省出口总额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25%;浙江省3万亿元,同比增长43%。他们在中国的出口中排名第一。
第一,第二名。 同时,广东省盈余22万亿元,浙江省盈余19万亿元。 相比之下,德国2024年的盈余仅为797亿欧元。 2024年1月至10月,印度国家赤字达到2033亿美元。
在电力研究中,我遇到过很多不得不提到美和道德的学者,他们强调市场、政策和感情。 但当数字真的摆在你面前时,有时候你需要当场找一本字典,看看“万亿”这个词是怎么翻译的。 “量变带质变”这句话,真的只有亲临现场才能知道。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德国相当于广东省,其能源体系值得广东省借鉴。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政治、能源、工业相互叠加,如今的德国在国际**体系中已不再是与广东省同等的经济体。 它或许能与山东省争夺并列第五的位置。 然而,山东省的用电量仍在增长,而德国与2024年相比下降了15%以上——德国2024年的全国用电量仅为4842亿千瓦时,这意味着中国2024年的用电量将超过整个德国的全年用电量。
在上一年的年度战略中,我提到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我们只有提供符合欧美标准、比东南亚更有优势的产品,才能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份额。 经过一年的努力,11月底的全年数据转为正值,甚至连对美出口14个月的下滑都得到了扭转,实现了96%的正增长。 虽然受同期疫情等因素影响,但在人民币贬值、工资减免、租金减免、电价下调、能耗考核标准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制造的“真香”法则再次得到印证。
同时,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首先,许多产业链不再被纳入“腾笼养鸟”的落后产能序列中。 其次,在国际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许多外资企业全面加大了对华投资,这也为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一进程才刚刚开始,并将持续多年。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电力消费依赖于两驾马车:房地产和出口。 在当前房地产行业低迷的背景下,依靠新耗能产业升级和出口稳定,第二产业用电基本市场得以维持。 同时,2024年高耗能农业和服务业正常发展将呈现超预期的增速
今天中国的电力和经济格局可以理解为:我们不仅在基数小的省份赶超,而且在基数大的省份实现高速阶段性增长。 不同省份之间的产业协同构成了足够的安全缓冲。 在房地产行业信心不强的背景下,基建投资仍得到足够刚性支撑,居民居住条件仍需足够改善,使钢铁等行业始终处于产能利用率较高的状态。 在如此庞大的经济中,再加上美国的用电量正在以4万亿千瓦时的速度稳步下降,中美两国正在以相当于德国每年能源消耗的速度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无论如何,这将是我们这一代人亲眼目睹的历史。 参照经济发展的惯性,2020-2024年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减少美国一倍以上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展望
我们先来看看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随着光伏硅材料产能的集中化,我院组件在年初大幅下滑是现实。 曾经预料到,巨头会面临半折半的局面,截至最近,近期最低价为2001元,仅比年初少0元01元。 在此基础上,我国光伏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装机浪潮。 全年有望达到180GW以上,甚至比年初还要糟糕,已经超过了乐观预期的峰值。 堪称新能源史上的一件大事。
同时,各地电力市场政策、用地政策、并网政策等非技术成本也有所适应,在行业成长的同时,也实现了新能源对行业孵化多年的反馈。 从2024年开始,相信新能源应该能够挺直腰杆,告诉大家:我也是可以补贴别人的行业!
在目前转化率不断提高、行业新技术路线不断拓展的情况下,新能源仍有希望在未来3-5年内实现20%以上的成本优化。 除了继续为全社会的低成本电力供应做出贡献,为出口创造更大的科技含量外,还将进一步为国内耗能企业的经营提供新的机遇。 源-网-荷-储、微电网、独立电网等模式将迎来新的爆发式增长甚至革命。 在新能源的世界里,如果有人耽误了它的发展,它一定会用自己的实力开辟新的生态。
虽然以上内容更多是光伏带来的,但相信风电凭借自身的高利用小时数、与光伏的高互补性、出口市场的增多,将迎来同等层次的机遇。 新能源+万物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能源行业发展的趋势。
让我们看看传统电力的勤奋坚持。
2024年前11个月,水电投运939万千瓦,火电投运4655万千瓦,核电投运119万千瓦。 预计将实现新增供电容量近3000亿千瓦时,调节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 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长期拖欠的火力发电厂的安装终于恢复了。 虽然是历史上最后一批火电,但在一系列容量和电价政策的支持下,依托自身的调整能力、区位优势和央企的协调能力,仍将是一笔不错的长期投资。 他们的使命也将从传统的骨干电源转变为配套的调节电源,承担起保障供电的重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增风光发电量超过2亿千瓦,体现在新增3000多亿千瓦时。 加上新增水、火、水芯超过3000亿千瓦时,2024年新增电力将超过6000亿千瓦时。 特别是考虑到2022-2024年水电与干水减少相吻合,且2024年下半年各大水库补水形势良好,预计新增电量超过1000亿度瓦时。 那么,在累计增加7000亿度电**的背景下,新一年用电量增速自然会对边际电价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以用电量增速5%计算,预计会形成超过2500亿度的阶段性冗余。 在水核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这一电量将通过电力市场直接与火电竞争。
虽然中国电力市场更加有计划,但对煤炭的影响应该是客观的。 除了国际煤炭需求、俄罗斯和蒙古的新供应以及东部产能的退出外,煤炭研究人员的模型还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指标。 特别是近两年,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的逐步企稳,能耗指标考核的适度放松将趋于收紧。 目前尚不清楚碳是否会见顶,但煤炭见顶应该是不可避免的。 东部低成本煤炭资源逐步退出市场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全力完成既有火电机组的柔性改造,配合新能源出力,成为东部电厂的生存之道。 新疆货运谩骂下的绿色煤化工也将掀起新的篇章。
还有抽水蓄能的使命。
2024年是抽水蓄能行业长期低迷后的爆发之年。 瞬间点燃了行业长期被压抑的需求,活化了多年积累的优质资源。 上百个项目的前期工作陆续启动,开启了中国碳中和史诗的里程碑篇章。 但由于综合性人才的缺乏和前期的仓促准备,相关政策、规划深度、业主管理能力等处于逐步提升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储能史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但也伴随着一些水电人高标准下的缺陷。 水电行业有自己的沉淀和成长轨迹,每一个项目都经历了千秋千变,过去的一年只是水电建设期的开始,在水电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只是沧海一粟。
在2024年的工作中,相信整个水电行业将随着各项目规划设计深度的加强,不断提高业主和管理者对工程的深入了解,努力完善和推进当前设计工作的深度和过程控制, 建设和核心装备企业,加强行业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政策和市场的认识。把握用户储能需求第一原则,让行业进入规划、示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推进。
在此基础上,抽水蓄能工程与常规水电、风电、光热芯、新储能进行硬件匹配,与电力市场、碳市场、一流市场进行系统配合,水利、文化旅游、环保综合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的快速迭代, “一带一路”风光协同出击的使命将成为新时代的综合性话题。要在工作中建立综合拓展能力,结合各项目自身硬件条件进行全方位探索,建立多重奖惩机制,充分发挥水电项目的系统优势,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做出更多努力。
最后,让我们看看氢能的曙光。
与映入眼帘的接二连三的签约仪式相对应的是氢能项目的实际发展。 作为一个本来就成熟的行业,当突然面临千倍的需求增长时,在第一条链条上产生一些不一致是很正常的。 虽然偶尔会有一两条模糊的信息引发讨论,但当前能源行业没有人忽视这一方向的必然性。 离网新能源的低成本和欧洲能源危机的迫切需求,足以让氢能产业从神坛上走下来,进入制造业屠宰的红海。 最悲观的观点也是5年左右行业全面合理化。 相信最多2年将迎来一批大型制氢项目。 在大约5年的时间里,氢能行业可能比目前的单位成本折了两倍半。 就像现在的风力发电一样,光伏发电,甚至迭代速度更快。
在此基础上,无论是符合欧洲需求的绿色氢气运输产业链,还是符合我国节能要求的绿色氢+化工产业,亦或是澳大利亚期待在中东地区建设的大规模新能源制氢基地,都将成为新能源的亮点。 氢能可能比风能+太阳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甚至是中国迈向“能源独立”的重要途径。 如何加深对这个产业链的理解,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大概是每个投资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特别是已经了解化工行业,熟悉化工设备制造和操作的企业,将比电力人有更大的机会。 在绿电的支持下,可以获得比煤炭更多的利润。
而且留给新的储能的时间不多了。
在上一年的战略中,我们期待着各种技术路线的发展。 希望最终,创业者们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用资金去探索整个社会的储能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PPT中。 一年过去了,唯一的亮点似乎是短期锂矿产能与电动汽车产能不匹配导致的矿业投资机会。 而每一条新的储能路线都停滞了很久,看不到任何线索。 虽然很郁闷,但感觉好像浪费了太多的社会关注。 但还是有希望的,希望科学家不要放弃或放弃,继续朝着产学研方向努力,毕竟做好基础学科研究也是行业发展的基石。
此外,电动汽车将成为中国第一大制造业和第一大出口品种。 当前电动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围绕这条产业链将酝酿着许多万亿级的机会。 汽车行业将有可能取代部分房地产退出需求。
呼吁战略方向
一是绿色供暖升级。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东部低成本煤炭资源的枯竭是最大的挑战。 据权威企业内部测算,到2024年,可能有超过7亿吨的低成本产能逐步退出。 结合通货膨胀、开采成本、安全成本、运输距离的增加,大港长溪煤价突破1000元吨应该是非常保守的预期。 我国发展新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也是基于当前国情和国际能源的双重挑战。 在当前国家能源消费体系中,空调、采暖已成为城市第一大负荷。 大城市60%以上的夏冬季负荷是由空调带来的。 只有大力发展地热+水源热泵+储热+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多热互补”模式,建立多套局部冷热微电网系统,才有希望解决当前城市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同时,还可以节约配电网容量,提高我市现有存量配电网的利用率,进一步减少对外能源进口的需求。 传统的大网供热系统已经达到了系统的极限,受到成本的深刻挑战。 许多城市在短期内停止接入主网并停止供热和调峰的情况并不少见。 目前,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考虑的阶段,否则中国城市的碳达峰可能谈不上。
二是“水”与“能”协同的国家战略。
如上所述,在当前新疆煤炭大规模出口瓶颈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电力+煤化工将成为国家战略。 用石油、天然气、航空燃料、烯烃、氢气、铝、硅等高价值产品替代该地区廉价的煤炭,并利用其对运价相对不敏感的特点。 但该战略的核心要求也体现在水资源的配置上。 全国水网规划已经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线路已经建成投产。 遇见了沿海15亿人需要清洁水。 在当前技术飞速发展和工程能力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南水北调工程西线全面启动迫在眉睫。 通过全面开通西线,将国内外水资源统一配置,同时综合利用沿线常规水电、抽水蓄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将新增10亿亩基础农田合并,实现倍增效应。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进口5亿吨石油和1800亿立方米天然气,耗资超过3万亿元,是我国最大的进口国。 如果重新配置绿色能源和水资源,有望彻底解决中国能源进口问题,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重塑全球格局。
多能源互补发电、多品种协同供暖、多材料耦合替代、多元化进出口结构相互支撑,坚信我国用电量将长期持续增长,能源制造业的机遇将贯穿未来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