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还在吐槽拼多多无限的客餐经营能不能持久?今天看到**和 JD.com 跟进“只退款”的策略,全网瞬间形成了一路跪下的姿态。 行业不景气,没人面子没用,直接下跪是最实惠的营销策略。
你不觉得我的产品不好吗?不要它,送你......
钱呢?都还给你了,你想免费赠送吗?不,再敲一个?
如果你想赢得流氓,你需要比他更流氓。
这种策略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在打架,平台不仅自己打架,还把最好的商家拉出来打架。 “只退款”是针对**商家的,是打算用他们来祭天,在一个平台可以处理这个之前,所有平台都这样做,这怎么让商家活下去?
当然,抄袭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毕竟商业模式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 拼多多之所以能下跪,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业务把控能力,再加上多年来**链条的优化,目前的**系统非常短小高效。
这为他们的低价带来了机会,也为“只退款”提供了依据,毕竟三五元不退货,是不会退款的。
阿里在拼多多的基础上叠加了浓郁的“阿里味”。 阿里对**连锁的管理比较开放,不仅如此,他们还对**业务收费,收钱的姿态自然不能太强,所以阿里在只退款的功能背后叠加了审核机制,会通过产品质量信息和消费者诚信模型,综合判断商品是否需要退货。
说白了,阿里一如既往地当裁判,不过这次他比以前更霸道了,可以直接扣钱了。 多平台同时跟进这一策略,当然不是什么热门话题,这背后的合理性是什么?
当大量企业跟进时,原因不仅要客户买得起,平台也一定找到了盈利点,至于盈利点是什么?
我们先来分析几个场景:如果你买了一根30元的香蕉,发现有一半的商品是破损的,作为消费者,你是退货还是留下来?
作为商家,您是要求退货退款还是仅退款?正常的选择是“只退款”,毕竟中间还有发货,来回拉扯会消耗双方的时间。
如果购买的产品十几元,往返运费也十几元,这个时候你是退货还是留下?作为消费者,最有可能的行为就是商品被扔掉,店铺被拉黑,平台APP时间长了懒得打开,而作为商家,顾客拉新客的人均单价也是十几元。
我们浏览了拼多多的产品,发现小商品市场占比很大,这就是拼多多的产品特点,小商品比高价值商品大得多,只有退款节省的营销费用才能抵消成本。 而且,只有退款的人不会占多数,更多的人选择收货或退货退款,这一招,拼多多押注的不仅是规模,更是人性。 但是不敢这样玩,因为他们真的卖大件商品,买iPhone,点击“仅退款”试试?
商家估计会赔钱,所以**在“仅退款”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限制,用审核机制代替了直接退款。
对比这三家公司,我觉得拼多多更像义乌,货不一定大,质量不一定好,但他很便宜,更令人兴奋的是大家都不在乎他是不是假货。 资深网红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印象:售后流程有三个阶段:求赞阶段、“七天无条件退款”阶段、只退款阶段。
这三个阶段不仅见证了电商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市场对售后越来越重视,表扬阶段更多的是对客户的骚扰,实质上,或者说对于预售来说,可以有购买的表扬,为了增加客户的表扬而反复打**,这让大家很恼火。
平台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停止拉票,谁骚扰客户就关小黑屋,国家也出台了“7天无条件退款”规定,基于电商交易的特点定下允许退款的基调,各平台纷纷出台退款政策。
这个政策给客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平台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但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只能满足部分人,对“不用退货,懒得退货”的商品并不友好。 为了更细粒度地了解客户,拼多多提出了“只退款”,退款的逻辑只考虑了更多的长尾客户,让平台对客户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让售后服务在竞争中处于关键位置。
事实上,JD.com“只退款”已经很久了,但从来没有像拼多多那样被炒作过,因为它的**业务结构并不支持它。 C端成了一片红海,争的是谁能留住客户。
就拼多多而言,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让购买小商品的顾客也能享受到超出预期的服务,而这种惊喜,可以打造一个又一个的交流话题。
这是京东做不到的,阿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拼多多玩“只退款”除了精准营销还有另一个需求:提升品牌形象,拼多多假货太多了,需要一剂猛药来增强大家的信心,“只退款”既有客户规模又有营销噱头,更重要的是,用群众的力量打击假冒伪劣, 拼多多将获得利润。
纵观这场战争,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战场,如果说低价是售前环节,只有退款才是售后环节,整个环节**,拼多多都在不遗余力。
做产品多年,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如果一个产品能快速点燃客户的激情,只能说他精准地击中了客户的痛点,拼多多的两招非常简单直接。
虽然说是全环节,但也是关键突破口:低价小商品吸引顾客光顾,“只退款”创造惊喜,从“买安心到用安心”,结合当前消费降级的市场环境,让顾客体验到两元增值服务, 从低价开始,从头到尾。
据说黄峥很激进,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矫枉过正一定是矫枉过正。 然而,这一举动能给京东和阿里巴巴带来多大的价值呢?
我有点怀疑,商业模式不同,业务结构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虽然调整了“只退款”规范,但难免会留下抄袭的印象,充其量是被迫无奈地跟随,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然而,市场是善变的,京东和**的策略能否挽救局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