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北京迎来了140年来的首次强降雨,与以往不同的是,北方地区不仅夏季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雨天也发生了变化。 暴雨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洪涝造成的城市内涝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 但与此同时,降水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随着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黄河“绿线”向西移动约300公里。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水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水芳告诉记者,随着气候变暖,西北地区降雨明显改善了退耕还林效果,植被覆盖面积明显增加, 环境得到美化,绿地的扩大不仅保护了水源,还保护了优质土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友好的自然条件。 “这个机遇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政策中的第一个,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解决方案。 朱水芳强调,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看,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南水北调战略、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大规模造林或退耕还林还草,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的绿地面积,还造就了大量的水库。 朱水芳解释,由于气候变暖导致降水量增加,原本还林的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土地绿化的增加也相当于节约了水资源,进一步减少了沙尘暴,使黄河水质逐年改善,让生态环境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更适宜的耕作条件,也为野生物种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条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开数据显示,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同期已完成国家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同期成熟林面积已超过全国人工林保护区面积的三分之一。 项目区林草植被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 据监测,退耕还林还草每年可节约水源440个5亿立方米,79亿吨,540亿吨,837亿吨和056亿吨,年总产值142万亿元,水源量相当于三峡水库最大蓄水量,减少的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损失相当于我国年化肥施用量的40%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有赖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发展,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水芳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决了我国水资源不平衡问题,而且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朱水芳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方降水,也为我国改善西北干旱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借鉴。 “比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33万平方公里,如果能把100亿立方米的水引入沙漠地区,很有可能改善当地的气象,甚至有可能开辟出数亿亩的耕地。 朱水芳说,如果能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我国绿化总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生物物种多样性增加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目前,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许多物种已显著增加。 “黄河沿线'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后,沿线新增100多种。 朱水芳进一步解释道。 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24年版《中国生物物种目录》,与2024年版相比,增加了10027种,354个种下单位,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区域降水变化,南水北调工程将进一步改善物种的地理生存条件。 朱水芳提到,由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条件恶劣,降雨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南水北调工程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加上气候变暖,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类问题将得到明显改善。 “虽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随着山区的绿色植物变得明显,这些类型的灾害自然会减少很多。 朱水芳告诉记者,即使藏羚羊等濒危物种不再受到人为干预的保护,水土资源的改善自然会带来其生存环境的改善。 “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管理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朱水芳说,总书记提出的“碧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是保证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如果我们回顾中国历史的演变,我们会发现,古都城市转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原本宜居地区不受控制的森林砍伐。 草木退化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牧业水土流失也会使天气变得更糟,最终使人类无法定居。 大粮大农业的理念,就是要从整个国土的角度,解决我们的粮食问题和生存问题。 中国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种方式。 朱水芳提到,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多的是保护生物的基因,保证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存在。 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加,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增强。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朱水芳觉得,面对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既要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又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报(2024年12月19日03版)。
记者:张家明(习) 版面编辑:王慧峰 新**编辑:洪林 审稿:周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