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协会副会长、西泠印章学会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侨联副主席。
从60年代的高等书法教育,确立了书法一级学科
沈昊自2024年成立以来,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即将迎来60周年。 我想,这是对中国书法高等教育6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是几代书法家在这条书法道路上辛勤耕耘的结果,将为中国书法在新时代继续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拓创造有利条件, 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激活,彰显文化自信。
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不仅承载着古代社会教育、传播文明的使命,也是文人医修身、提升人格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书法成为人们学习习、感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桥梁,当代书法教育蓬勃发展。
中国书法根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在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其美学和实践形成了鲜明的价值观念和发展规律,书法教育历来具有“通识教育”的特点。 古代书法教育分为官教和私立两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目的。 官方书法教育通常将书法视为“六艺”之一,在儒家教育体系中,书法被视为文医必备的社交技巧和诚意之一,是模仿古先贤的方式之一。 私人书法教育在实现功利目标的同时,更注重书法本体的艺术特征,在儒家“玩艺”精神的框架下,更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突出艺术个性,传递个性精神。 除了少数书法家痴迷于书法,并将其作为毕生的追求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以书法家的身份出现在官史上。 如今,随着艺术范畴下书法教育的不断推进,当今社会书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将书法和艺术融合为一级学科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古今观念和认识、社会环境、书法艺术本身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书法教育要想在新时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学习”,是具有挑战性的。
沈浩的一些著作和书影
2024年,潘天寿、卢伟昭、沙梦海等老一辈艺术家感叹中国书法当时面临无后继的严峻形势,以“为圣人继续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立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书法专业。 他们虽然处在近代中国国力薄弱、战乱频发、社会变革、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的时代,却能深刻思考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构建中国现代书法教育的学科体系,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树立目标和标杆。 在他们眼中,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2024年,吕伟钊先生为第一批书法研究生制定了《教学大纲》,内容包括书法与篆刻60道题目,内容涵盖常识与语言学、金石学、文学、历史、实用技法、美学、教育方法、书法与社会、书法与中国文化、书法与中国文化交流、书法与篆刻研究与创新等。 虽然40多年过去了,但卢维钊先生所设定的教学框架,对当前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2024年,沙孟海先生写了著名的《与刘江合著》,其中提到:“普通的学者,如果学好一种碑,也能站得住脚。 作为一名专业的书法家,要求应该更高。 也就是说,除了技术之外,还必须有一门学科作为基础,或文学,或哲学,或历史传记,或金石考古......可以看出,卢、沙都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书写”的问题。 “先学做人”“学修书法”是把书法推向更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书法”就是“向人学习”。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在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对传统艺术的不断重视,高校书法专业规模化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近300所,其中本科生142人,硕士生120人,博士生37人。 由于教育环境和学生的不同,高等书法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各高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书法教育教学正朝着更加深入、有效、优化的方向发展。
这次学科调整,书法升级了,与美术结合为一级学科,对于书法教育工作者来说,势必是个好消息。 但除了喜悦之外,我们还要思考书法如何与当下的艺术齐头并进今天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国画、美术、跨艺术艺术、实验艺术漫画等专业,它横跨中西方,兼顾传统和当代艺术,只有绘画也可以分为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绘画。 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答案,究竟是什么样的书法,可以与具有相同逻辑或相似学科内涵的当今艺术并列。
但中国书法是一门“学人学”,用当代学科的术语来说,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从文字、文学到文字,从哲学思想、历史人文到写作风格,从文材到传播设计,从诗书到绘画和篆篆,从美学、创作到书法教育,中国书法可以在不同维度诠释其内涵的丰富性。 书法归根结底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实践中的反映,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精神轨迹的外化表现,直达人心,彰显人性。 中国书法除了强调书写技巧外,更注重作品的韵味和风格,从审美构思到生活状态,注重书法家的品格和修养,成为中国书法的重要内涵。 “当前,书法学科建设需要注重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文化艺术融合的独特身份,书法学科的设置要放在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双重范畴中去看待。 习学科要强调读书修养的潜在作用,把书法实践与语言学、金石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理论等有机结合,重视系统化、科学化,强调内在关联性,倡导书法研究要“以学为本”。 有必要还原书法史上的经典铭文和重要文献,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学习和习,了解其精神和价值,深入挖掘传统的人文意义和创造精神,使书法不仅仅是文化人书中的优雅游戏, 但可以成为新时代有前途的研究。
如果从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的角度来思考学科的调整,不妨将中国画与基于西方美学的当代艺术分开,与书法作为一级学科相结合。 中国文化素有“书画同源”之称,从《河图罗书》到张彦远所谓的“书画同一不分”,中国书画同质化、异化,都强调外教的创造,心灵的源泉,有着相同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依托着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 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精神。60年前,潘天寿、卢伟昭、吕彦韶等老一辈艺术家践行和倡导读、写、画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协同发展。
60年来,书法学科的发展一直在梳理学科的历史,挖掘学科的内涵,探索学科的前沿。 书法篆刻创作、书法与篆章理论研究、书法史与篆史研究、书法教育、书法传播等设置,可以形成书法学科的基本框架。 书法学科在遵循书法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同时,结合综合性高校、师范院校、艺术院校的学术特点,实现多学科交叉互动,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从而推动书法在当今学科背景下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书法艺术打造新时代的“高原”和“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