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问候”。
石萍. 年底,住在上海的王叔叔笑着称赞了几位同学带给他的特别爱心。 原来,王叔叔退休前任教的高校学生,每年年底,总会想尽办法给他送几份预定好的报纸,不是送,就是亲自送,让他在过年也能坐在家里舒服地学习。
这个“365问候”是多么有创意!也蕴含着很多充满温暖情怀的人文关怀!王大爷手里拿着,包括《书法日报》和《中国老人报》,还有五六份本地出版的报纸,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多么“365问候”!笔者不禁发自内心地称赞这种温暖关怀的举动。
这些年来,很多广告如“年礼”、“365问候”都以年礼的形式特别“高、大、上”。
在笔者拙见中,“高”同指高端,既有文化品位的馈赠,做事之道也高雅,更是洞察送礼者的高瞻远瞩。 金额1000元,即可预订《书法日报》等专业报纸和多家地方报纸,让受益者在其中快乐出游,大饱大享受需要补充的精神食粮,帮助老人延年益寿。“上”是摆在餐桌上,“365问候”报纸式的爱心,对于有文化底蕴的老年人来说,有滋补精神食粮,是适合的“上品”,也是他们眼中最受青睐的礼物,相比于那些不一定满足自己“胃口”和对衣食喜好的人, “365问候”式的报纸礼品,真是中庸、好好、巧思、匠心。
我想从这里开始。 “365问候”式形式可以扩展吗?是否有可能从接受者的喜好的角度产生更多、更好、更有意义的善举?
让我们从第一个开始。 俗话说,“如果你做正确的事,每个人都会快乐”。 王老师的几个学生知道老师对“口味”的偏爱很好,于是想尽办法给老师送了几本符合自己喜好和“口味”的报刊,收获了双方都满意满意的结果。 更深思索,不得不佩服这些同学的初衷:“一年365天,展会的每一天都有我们亲切的问候!”
那么,如果我们知道这样一个聪明的举动可以让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开心,为什么不能成为当下的“流行模式”呢?也许有人会认为,在如今的网络阅读中,订阅报纸的阅读已经成为“过去”。 也有人认为送报纸读书不如送滋补食品或时髦的衣服“实惠”,后者是“送礼物到家里”。 殊不知,社会上就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喜好与给予者“负担得起”的说法截然相反。 在他们大多数人眼里,“礼物需要送到心里”,最需要的才是最合适的。 而最适合他们的恰恰是那些他们喜欢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因为他们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精神滋补品,而那些滋补食品和时髦的衣服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 由此可见,要想做出恰到好处的给予行为,就必须把握好一个基准,那就是看接受者是谁。 做对了,两全其美。
总的来说,在大众不缺货的时代,以读书、读报的形式送上“365问候”,是值得提倡的高尚行为之一。 建议真正有爱心的人在选择送给有需要的人的物品时,应关注并优先考虑“365问候”风格。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对方的“肚子里有诗有书”,还有“给人玫瑰,手里留香”的美,何乐而不为呢?
让我们谈谈第二个。 如何从“365问候”通讯风格中汲取灵感,产生更多、更好、更有意义的善行?发散思维,有很多方法可以达到“365问候”的效果。
以《书法报》等专业报刊的赠送为例,各省、市、地区各级书法协会可以利用年度《书法报》习的赠送作为有效手段,奖励那些推动和繁荣书法事业的人,或那些在书法创作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 或有效提高青少年书法技能的老师,等等。此外,各地还有许多老年大学、社区艺术学校、文化宫、少年宫,《书法报》也可以列为书法课的教辅教材,可以帮助习提高书法理论,强化基础知识,运用笔法学习和创造经验,起到实用有益的作用。
在笔者看来,给《书法报》这样的专业报纸奖励有识之士,对于后者来说,是很不错的!确实可以起到“四二拨千斤”的作用。 对于获奖者来说,拥有荣誉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他们的正能量,促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感,为繁荣书法事业做出更大的努力。 对于各类培训机构来说,将《书法报》列为教学辅助材料是锦上添花,可以帮助习拓展视野,了解图书世界的信息,了解展览的元素,实实在是可乘之用的“实用宝”。
这是人造的。 当别人快乐并发自内心地拥抱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