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经济形势
巨大的力量。 科学认识经济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要穿透“混沌之花渐变魅”中的层层迷雾,把握发展规律,看清发展大势,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总书记指出,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历史与实际、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角度科学分析经济形势,把握发展大势,系统地对新时代“如何看经济形势”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为新时代“如何做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中国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的精神,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的积极态势,努力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的现实。
1.从历史、现实、未来趋势来判断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变化,深刻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新特点、新要求。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方向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同志深入分析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作出重大判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进入新阶段,经济形势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99%。进入新阶段后,增速明显回落,2013-202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为62%,抗疫三年年均增长45%。经济增长率明显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变化是趋势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这种趋势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方面,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后,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瓶颈、经济流通不畅问题突出、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等一系列新问题。 如果刺激政策只针对短期经济增长,未来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被透支。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数量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转向质的提高。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反映在发展质量上。 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我国经济强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河北承德丰宁风光储氢100万千瓦风光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标志性项目——河北北部清洁能源基地。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生产18亿度绿色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0万吨。 图为2024年1月12日,该项目的工人正在安装风力发电机轮毂配件。 新华社王立群摄。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特点的必然反映,应该客观理性地理解,而不是民意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制定政策。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不是经济发展速度高,形势'很好',也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低一点,形势'很差'”; 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来评判英雄,不能被短期经济指标波动所左右“; “立足于提质增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实实在在的、无水的国内生产总值,追求高效、优质、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分析形势时,不应该从可能性出发,而应该从现实出发。 分析经济形势,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形势变化,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矛盾。 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阶段也是不同的。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正确分析经济形势,必须牢牢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事实,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征,绿色成为普遍形式,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 分享成为根本目的“,”这是一个从'有没有'到'有没有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新阶段,判断经济好不好,不仅要看总量和速度,还要看发展势头是否强劲,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创新动力是否更强,发展是否更协调, 绿色背景是否更厚,开放程度是否更高,人们是否更快乐、更健康。归根结底,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实现有效的质变和合理的量化增长。 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背后,经过新时代以来的大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走上了一条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不可逆转, 这是正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
二、坚持综合、辩证、长远地分析经济形势,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
风景应该是有远见的。 归根结底,科学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现象看本质,从短期看长远,把握经济规律,看清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是要坚持以综合、辩证、长远的眼光准确把握发展大势,不局限于一时波动,不陷于一时得失,始终保持坚定的战略决心。
那么,从全面、辩证、长远的中国经济观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这是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中国经济潜力的基本特征,韧性强,回旋余地大,许多政策工具没有改变,长期改善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快速经济发展奇迹的基础上,中国GDP从2012年的54万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20元5万亿元,翻了一番多; 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1美元270,000美元,跻身中高收入国家之列。 从增速上看,无论是2013-2022年年均增速6%以上,还是抗疫三年年均增速4%5%的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 2023年是新冠疫情防控三年过渡后经济复苏的一年,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体上有所回升,全年GDP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增长52%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总之,从横向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领先于世界主要经济体; 从纵向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明显改善,经济继续稳步增长,达到新的水平。 中国经济在风雨中强身健体。这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
此外,中国经济的“好”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 例如,在经济结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9个2022年为4%至155%。创新能力方面,《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已进入创新国家行列。 在协调发展方面,2012年中西部地区GDP占GDP比重较大。 6%到2022年。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在绿色发展方面,近10年来,我国年均能源消费增长率为3%,支撑了6%以上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源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开放发展方面,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外资位居世界前列。 在共享发展方面,2012年至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从165万元增至392万元,基本与经济增长同步。 可以说,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高质量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所谓“中国经济巅峰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破坏中国经济的论点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只能弄巧成拙。
我国坚持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消费市场恢复得更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更加重要。 图为2024年2月11日,游客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欣赏拱水河夜景。 新华社宋温摄。
为什么中国经济长期好转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强大优势,具有支撑经济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而这些强大优势和坚实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此,总书记从多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 总书记在2019年6月的一次采访中深刻指出,中国经济从资源潜力、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对我国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充分的支撑条件。 在2022年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发展仍具有许多战略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及自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总书记在2023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袖峰会上发表书面讲话时指出,中国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完整产业体系的供给优势、大批高素质职工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韧性和潜力。正是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大众优势、基础优势、发展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机会优势等综合优势相辅相成,相互叠加放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我们常说,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因为有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 未来是光明的,因为复杂多变的形势背后,有着不变的趋势和逻辑。 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些有利条件和优势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在发展潜力和发展潜力强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奇迹,这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信心和信心所在。
第三,立足国内市场,放眼世界,深刻理解复杂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形势,就必须树立国际视野,统筹国内外大局,将经济发展置于全球政治经济背景下,深入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 把握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的发展大趋势。
2023年,以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中国“新三”产品出口总额将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展现中国制造业新优势。 图为比亚迪的“开拓者1号”(“比亚迪探索者号”1)滚装船抵达深圳港小墨国际物流港。 新华社.
**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的新时期”,“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因素明显增加”。 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一是发展差距拉大,粮食、能源、债务等多重危机同时出现,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二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冷战思维抬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产业链稳定受到影响。 三是地缘政治动荡,局部冲突频发,地区安全热点层出不穷,全球性问题愈演愈烈,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调整。 这意味着中国在外部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更多的逆风和逆风,并将在更加不稳定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发展,这是我们判断经济形势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例如,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需萎缩,影响中国出口; 比如,一些国家将经贸、科技交流政治化、普及化,建“小院高墙”,鼓励“脱钩断链”,影响了我国参与全球分工和扩大全球市场; 例如,全球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确保经受住大风、汹涌澎湃的重大考验。
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就必须有自信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海,不是小池塘; 强风大雨可以掀翻一个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日益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明显增加,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发展势头,也没有降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 相反,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在国内外形势的深入互动中,中国的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势进一步凸显。 中国经济总产值占112022年,3%上升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2012年至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22%5%提高到近30%,制造规模和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者,从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和主动适应者,逐渐成长为重要的参与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商品。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看中国取得了哪些成就,更重要的是,中国为世界做出了哪些贡献。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各国拓展商机的有活力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四是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困难又要挑战,既要看优势,又要机遇见,努力在危机中培育新机遇,在变化形势中开辟新局面。
科学分析经济形势,必须有辩证的眼光,分两部分看问题,看不利的一面,看困难和挑战; 也要看到国内外形势的有利一面,看到优势和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改革开放以来没有遇到过很多情况,以前没有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 他着眼于变化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判断:指出我国产能过剩与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存在不平衡、 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指出,我国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在一起,“三相叠加”影响不断加深,全球动荡源头和风险点明显增加。 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不确定。 2023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薄弱,隐患仍较多。 对于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总书记的回答坚定而有力,“我们不能躲藏和逃避,不能对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视而不见,也不能惊慌失措、搞砸”、“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越要冷静勇敢”、“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的关键”, 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十分清楚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和危险,敢于奋斗、敢于取胜、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坚持底线思维不是被动的、无动于衷的,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这就要求我们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准确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赢得战略主动权。 “不幸和祝福安息的地方,祝福和不幸潜伏着。” 机遇与挑战并存,克服危机就是机遇,这是永恒的辩证法则。 **总书记深刻指出,危机与机遇并存,有机危机,危机是可以扭转的,机遇更具战略性和可塑性,挑战更复杂,总体上,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处理得好,机遇将是前所未有的。 应当看到,尽管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仍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快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带来的新机遇,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带来的新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加快绿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带来的新机遇a我们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又要增强机遇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保持战略聚焦,准确认清变化,科学应对,主动变革,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牢牢把握发展战略主动权,努力在危机中培育新机遇,在变化形势中开辟新局面。
五是增强信心和信心,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推动我国经济之船乘风破浪。
**同志指出,“世界上凡事都做了,不做就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 科学回答“如何看待经济形势”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做经济工作”的问题,在科学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新的征程上,要充分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积蓄的潜力,化集聚优势转化为制胜发展动力,延续中国经济新辉煌,根本就要发扬历史的主动精神,艰苦奋斗,勇往直前。要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是最大的政治,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乐观的心态和“永远放心”的责任感,做好经济工作。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是我们掌握历史主动权的基础。 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地回答了如何看待经济形势、如何做经济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是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思路。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因为有总书记在掌舵,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导,充分证明了“两个确立”是最大的确定性, 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应对一切不确定的最大信心和最大保证。要深刻认识“两个机构”的决定性意义,深刻把握新时代经济工作规律的认识,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能否控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否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否发挥好。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要深刻认识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深入落实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抓落实,抓抓落实,抓真务实,敢于善抓落实,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有效,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观察局势的人是明智的,控制局势的人是赢家。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形势,在郑同志以郑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必将推动我国经济之船破浪而上,创造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强国大业建设的新奇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
*: 《求真》 2024 05
作者: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