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日报》的报道《女企业家因索要项目资金被抓'寻衅滋事'》一扫屏幕。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把债转债”上,也就是用钱刑事手段是解决债务,如果债权人被抓到,就不会有债务,但很少有人关注地方债务是如何不断积累的,到了“不还”的程度,应该如何解决?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欠少数民族女企业家马一佳宜扶贫搬迁、幼儿园、小学等约2至10个项目项目2亿元,马一佳一要求8年无果**区曾提出以1200万元还清所有债务,但马一佳怡拒绝,随后**以寻衅滋事罪逮捕了她
此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水城区立即就此事发表声明,指出女企业家马某某承担的10个项目总金额约为16332个71万元,至今已支付14670元60,000元,支付比例为8982%。所谓“对企业的总债务约2”。2亿元“和”小区要用1200万元清偿所有2亿元以上的债务“是不真实的。
然而,这一事件所反映的地方债务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 水城事件只是贵州地方金融问题的冰山一角,也是中西部地区许多省份面临的严重问题。
截至2023年底,贵州省**债务余额为1512469亿元,此外,全省城镇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也至少为15万亿元(2021年为13266亿元),那么全省债务余额约为3万亿元。 而该省的 GDP 为 209万亿,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约2000亿元,根本无法偿还如此规模的债务。
是什么让本地**无视风险,无节制借贷?
1月26日,在北京物权法研究会年会上,在产权与金融权圆桌论坛上,中泰**股份***债券及结构性融资总部总经理洪浩对此进行了讨论。
地方**债务是用地方政府的信用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收入来偿还的债务。 这部分约40万亿元。 此外,其实还有很多融资平台的债务不一定承担还款责任,而且这些债务没有具体金额,但估计在70万亿元左右。 总体来看,地方**债务规模较大。 另一方面,从增速来看,从2017年到现在,全口径地方**和融资平台的债务基本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 但与此同时,疫情前GDP增速约为8%,疫情后GDP增速约为5%,因此债务增速远高于GDP增速。 但从理论上讲,大量债务并不一定会导致还款问题。 因为如果将负债投资于有回报的资产,那么偿还压力就不会太大。
但现实情况是,地方**还债压力非常高,很多地方不断借新还旧,导致债务越来越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与地方政府债券的投融资机制有关。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债券的短期和长期投资十分普遍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借钱1-3年投资一个可能需要一二十年才能收回的项目,比如高速公路、保障性住房,回报不足以支撑短期债务的偿还,所以只能借新还旧。
其次,许多地方债券投资于无效资产比如各地正在推进的城市景观建设、老城改造、新城发展,基本都是由地方融资平台主导的。 从理论上讲,一个正常的商业实体不应该做这项工作,因为借钱投资一些没有回报的资产是不正常的。
第三,既然没有回报,作为一个市场化的经营实体,他为什么要负债投资这些非经营性资产呢? 这样做的原因是它已经工作了这么多年土地融资——融资平台投资无债务回报的资产,当地政府通过注地给予回报。 一个城市已经建立了周边的配套设施,一进来就可以招商引资,税收也会随之而来,可以释放一定数量的土地来建造商品房,所以卖地收入是土地融资的第一。另外通过土地的升值,土地被注入平台公司以平衡其资产负债表。 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冲融资平台为配套设施承担的债务,逻辑基本一致。
这个闭环看似完整完整,但又是如何打破的呢? 这就是房子的价格。
疫情这几年房价一直比较稳定,但2023年疫情结束后,大家会发现,自己的收入预期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这样一来,整个房企的房企就出现了经营困难,然后这些融资平台或者地方政府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去预留或者整理土地,最后卖不出去,其负债也无法有效对冲,这个闭环被打破,不可持续。
至少有15个省份的债务比率高于财政部设定的300%红线,只有一个省份低于100%的绿线。 在上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随着财政收入和资产增值的增加,对冲债务还是可能的,但现在却进入了经济收缩的时代,打不开,资产贬值,援助空间越来越有限。
地方**可能需要与金融机构协商降低利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需要协商本金的贴现,并做一些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背后有一些金融机构,比如信托公司,其债务重组贴现背后会涉及很多个人投资者,如何保护其合法权益?
如此大规模的债务解决涉及面广、人多,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周期会很长,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