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突破
1946年6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队以30多万点、4条路线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围攻,目标为宣化殿。 同日傍晚,中原军区部队按照中共批准的战略转移计划,分路突破包围圈。
至此,以中原突围为开端的第三次内战,也就是解放战争拉开了帷幕。
中原突围战役开始后,京山部分县区干部和武装部队奉命迅速赶往绥县柳印第安人集结,分别编入江汉军区警卫团和干部旅,与江汉军区主力突围。
张先昊、曲草、唐有章、徐东生、张定义等20余人编入干部大队,张先昊担任干部大队副队长。 江汉军区警卫团也是由江汉县旅组建的,原京北、静安、京中、天靖前三县的军队中有许多指挥员和战士。
这是京山首批参加突围的干部和武装力量。 部队集结完毕后,江汉军区副政委李仁林宣布了警卫团团团、营级干部名单,讲了这次战略转移的意义,然后率领部队从柳印第安出发,经忠乡到宜城,在湘河两岸的流沟中渡过湘河。
与此同时,江汉军区直属机关和主力部队6000余人,在江汉军区司令员罗厚福、政委温民生的带领下,从安陆桑树店、景山大山头、应城杨家河等地出发,向湘河挺进。 7月6日,江汉军区部队渡过湘河后,在浦和源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决定向湖北西北挺进,在川、鄂、陕三边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
会后,部队从北翼和南翼向武当山进军,一路攻克了宜城、南张、宝康、竹山等县城。 攻克竹山县城后,靖山所有干部奉命留守,就地开辟一个根据地。 在湖北省西北部的深山密林中,他们开始了极其艰苦的游击斗争。
原位安全壳
在景山各地部分干部武装人员与主力部队突围后,坚守就地的地方武装立即展开游击战。 中共江汉中央县委率领江汉支队从安陆桑树店向石板河、八字门地区推进,在大洪山南麓的山地掩护下进行山地游击战。 部署在各地坚守山区的地方武装力量也按计划上山。 6月底,国民党出动大批部队,在石板河、定家冲前线进行“清理”。
坚持在这一地区作战的陈维祥率领的石板河区中队30余人遭遇国民党军队,被国民党军队驱散。 随后,分散的人员在杨家湾汇合,加入了范作才率领的应城手枪队和李有为率领的京北县大队。 到了晚上,驻军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 这支武装力量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但最终由于寡敌寡敌,石板河区中队人员大部分阵亡,部分手枪队被拆散,其余被调往王家楼子。
国民党军队四面包抄,部队向敌军总部所在源头附近移动,这一带的敌军相对空旷,这支武装力量终于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
郑先德等人率领的曹武区、乡干部和武装人员50余人,在杨家冲被敌人分五路包围。 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他们冲出了包围圈。 在靖北县西北地区,曹保国率领一个30多人的中队坚持斗争。 这支小部队与国民党正规军一起盘旋,迷惑牵制敌人。 该中队在华士冲、樟官与国民党第75师连续两次遭遇战,阵亡1人,被俘10余人。
在静安地区,国民党整编第75师,向寻甸推进,静安县委及其驻扎在那里的武装力量被迫转移到景山与安路交界处的茅草仁、底甸地区。
静安县的五个武装连与敌正规军绕圈,在距静安方圆百里以内的地区作战。 部队夜间行军至今东明西小苏,在唐塘树、怀淮甸、定家冲等地与敌正规军交战。 在敌我实力悬殊的可怕形势下,静安军依旧在村里画标语、开会,揭露国民党的背信弃义行径,号召群众起来抗粮、抗捐、抗丁,并及时镇压了10多名国民党乡保安人员。
在南山,国民党东桥乡长张兆华与国民党正规军合作,占领了靖中罗家桥地区。 金铎、魏宝祥率领的武岩岭区中队在南山坚持斗争,与敌人展开游击,先后向张、吴家冲、裴家冲等地发起进攻,后向荆山北山转移。 8月初,国民党地方武装300余人向靖中县旅驻扎的黄土坡发起三路进攻,靖中县旅两个连奋起反击,打死打伤敌军30余人,活捉副旅长以下1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 从而赢得反击。县旅连夜迁往长滩。
在中原突围战役中,靖山各地顽强的部队发动了一系列战斗,对国民党部队造成了打击,在大洪山地区迷惑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正规军和安全部队,从而减轻了突围部队的压力,有效配合中原主力部队胜利突围。
第二批突围变相转移
1946年8月初,国民党军队开始集中精力“围剿”大洪山区的共产党武装力量。 江汉区委向江汉中央县委下达了关于第二批突破的电报命令。 江汉中央县委接到电报命令后,立即召开会议,决定立即采取行动,要求各县干部部队三天内集合,准备渡湘河西渡。 除少数地方干部和精锐武装在同一地坚持斗争外,各县地方干部支队要调到湘河以西的荆门、当阳、元安、南丈、义城等地区进行游击战,建立根据地。
为了坚持鄂中和大红山地区的斗争,决定让彭有德等20多人留在北京北红山地区坚持斗争; 饶玉清等人率领靖中县武装部队,坚守京中南山; 饶敏泰等20余人留在云(孟)萧(甘)地区坚持斗争; 杨森堂等20余人留在应城坚持斗争; 董朝章等10余人留在大山头地区坚持斗争; 杨竹三负责地下党在湖北中部和北京安营地区的工作。 周凯若、邓伦凯、程绍康、吴宪泽、刘友军、金铎、韦宝祥、吴克超、刘金凯等一大批景山干部及其地方武装随江汉中央县委、江汉支队调往湖西北。 这是第二批奉命冲破围困,转移到湖北省西北部的干部和地方武装力量。
8月6日,江汉中央县委、江汉支队分两条路线西渡湘河。 一路,杨洪宪率领第一大队从景山多宝湾以南渡过湘河,向当阳、元安方向推进; 一条路线由黄敏伟和孙宗林领导。
2、三旅干部、机关从多宝湾以北渡湘江,向荆门北山推进。 吴天成率领的京、安、英、隋地方干部和军队没有按时到达集结地点,自走各路。 在定家冲,吴天成将京、安、应、遂四百多名地方干部和军队整编为4个连1个干部大队。 部队一上路轻装,就发现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当晚,这支武装迅速向湘河方向移动。
8月10日,部队抵达景山与忠乡交界的九里冲,遇见因阻击敌人而未能渡过湘河的景中中中队和江汉军区5名士兵。 随后,部队连夜赶到孙家台,渡过湘江,摆脱了追击的敌人。 部队继续向西推进,在南漳县重阳平,与江汉支队和一大批从荆山调来的干部会合,这些干部已经提前调到这里。 这次大转运,前后仅用了7天,从荆山出发,途经忠乡、荆门、当阳、元安、南张等地,突破敌人的封锁和包围圈,行进了25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他们将在这里开辟新的游击队基地。
在武装突围转移的同时,中共荆山原湘北县委一批主要领导也被命令通过各种渠道变相转移。 在进步士绅杨明清的帮助下,谢伟从京山(掸)肥皂(城)公路驶出京山,安全转移到武汉,在武汉建立了秘密联络点,并与中共上海局张志毅取得了联系。 这个在武汉的联络点成功地将一批同志转移到了北方。
王家基通过父亲王东明在武汉的教诲,为一批从北京北方调来的干部提供了保障。 阎树端、程朝明拿下武汉,安全北上。 静安干部陈林川、肖家英、吴斌等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分散躲藏。 原京中被厂教员王凤兰(女)被湘北地委派去,与胡少渠等人一起在武汉洛家墩办小学,才突围。 在当地地下党的配合下,以学校为掩护,成功将襄北州委和京中县数十名干部,包括李寿贤、李金喜、杨秀春、周美辰、刘振东、魏占华、于静等,调到华北、东北解放区。
至此,景山解放区已顺利完成突破和转移包围圈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