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房地产总裁离开了!
近日,阎姐独家获悉:
2024年2月底,张岩正式辞去多富控股集团董事长助理、地产集团高级副总裁职务。
张岩于2022年10月加盟多佛,但现在他选择了转身离开。
而最初被市场猜测要去大房地产的多佛,现在可能正走向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张衍是告别多福,从此,大家求更多的祝福
多弗控股集团成立于2009年,直到2018年才成立多弗地产。
短暂的发展期,一直给这家房地产公司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家新兴的房地产公司,却拥有强大的母公司,甚至母公司已经完全PK了大部分老牌房地产公司去年,多富控股集团还以2167亿营收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30名除房地产外,业务还涵盖**、航空、文旅、投资、工业等领域。
如果在房地产的崛起期,这样的公司可能真的能够迅速在房地产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毕竟,强大的母公司的支持意味着有很大的试错空间。
只可惜一开始时机不对。
多富地产刚成立之初,行业还处于疯狂的金块时代,但转眼间,就进入了三年的长疫。
张衍加入多福的时候,已经是疫情第三年末了。
这位高管履历丰富,拥有20多年的房地产行业从业经验,曾在多家品牌房地产公司工作过,此前的几项重要业绩经历分别是:
禹洲集团:集团副会长、禹州市慈善协会常务理事。 奥山控股集团:集团副总裁、中部区域集团总裁。作为不仅专注于集团营销和品牌线工作,而且在区域公司和城市公司都有综合运营管理经验的高管,张岩还带领团队连续实现年销售额1000亿元,管理着1000人的一线团队,负责的项目覆盖70多个城市, 400多个全格式项目,商品价值达数千亿。融桥集团:首席营销官、首席品牌官、荣桥慈善秘书长**。
雨润地产集团:集团副总裁兼营销公司总经理。
融创中国集团:集团营销中心总监。
作为业内知名的营销副总裁,多弗聘请张岩担任地产集团高级副总裁,一度被市场认为是他在地产野心的体现。
但是,过去几年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
行业形势并没有随着封控的结束而缓解,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没有解冻的迹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在房地产基础不深的民营企业,在这两年基本上都默默地选择了聚焦去库存,其中还包括手头没有太多房地产业务的多佛尔。
2月18日,龙年第一天,多富集团也在北京总部召开了2024年度誓师大会
新的一年,要继续做强主业,盘活现有资产,保障销售和收款。只谈如何做现有资产,与面对新能源、航空等业务时谈“发展壮大”完全不同。
显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它仍然在“谈论房地产变色”。多佛房地产估算在短期内,可能没有太多进一步扩张的计划。
毕竟对于多弗来说,房地产只是从头到尾拼图中的小块拼图之一,比起这个不确定的业务,多弗是一个更值得发展的优质业务,未来的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
所以,张嫣这次和多佛告别了,阎姐猜测,大概是因为在房地产上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
也希望阎总能尽快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舞台。
从“在云上”的日子开始。到“火烤”的那一天。
张岩的处境并非个例,更是许多仍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房地产高管面临的问题。
一直没有放弃这个行业的人,心里很煎熬,都在想:你是得过且过,还是大胆尝试寻找突破口?
在房地产时代,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云端生活
但在如今的房地产圈里,房地产人也是有的它是在火上烤的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企业,都很难说生活是舒舒服服的。
电商行业爱做“双十一”活动,今年春节的房地产行业就是“双七”活动
据说,春节前后,一些民营企业出刀了,直接裁员70%,减薪70%。
稍微友善一点的房地产公司给**“双五”:
裁员 50%,再减薪 50%。
不再有不人道的点:
几个月没有支付工资。 至于什么时候可用,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如今支撑行业的阴云早已消散,裁员、减薪、拖欠工资的现象在下降的过程中越来越普遍。
但差距太大,难免让人陷入恍惚,更伤人。
据说,少数民营企业的总裁不仅年薪暴跌,年底还得把一半放进去两三万我不明白——几乎与中央国有企业的工资相当。
毕竟央企工资普遍较低事实早已浮出水面。
比如近两年,有地方上市国企高管上热搜,其公开税前年薪甚至不低于40万。
再比如一个地产高管,曾经达到集团副总裁级别,加盟上海一家国企,看似风光无限,但据说一个月可能没有2万元,连一点补贴都没有。
目前,央企的压力和数量早已不如民营企业,甚至像一些民营企业一样更换高管的现象很多。
工作了半年后被解雇的人不计其数。
以前大家都去央企养老,现在去国企,发现不仅养老不了:
甚至稳定性也是一种形而上学。
这也是为什么想从民营企业出来的高管们犹豫不决,两条路都明显难以把握的原因
是接受现在公司夸张的三倍工资吗? 但看不到前景,并且可能存在其他离职压力。
或者抓住机会跳槽到中央政府国有企业? 但工资极低,量好于民营企业也容易适应土壤和水就算是“稳定”也未必能保证,但依旧不用担心项目要做。
目前这个行业的现状是这样的,不管你有多大,不管你是民营企业还是央企,绝大多数都面临着两种情况:
要么工资极低,要么拖欠工资。
然后两者兼而有之。
高管们都是这样,但其他人呢? 生活空间越来越小。
在那种情况下,你做还是不做?
仍有民营企业敲响撤退警钟
在地产人生活空间极度压缩的背后,说白了,这条赛道的玩家数量明显减少。
就连最近,阎姐听说还有很多民营企业:
我正在总部进行重大转变。
在总部所在的房地产界,代表着很多东西。
而每当总部地址发生变化,都预示着新的开始即将到来。
但这种“新的开始”通常也是相当两极的,要么优秀,要么极差。
龙年元宵节期间,中海地产将深圳总部迁至后海新落成的中海大厦,大楼的21至23层是这家国有巨制地产的新办公室。
中海总公司总部搬迁显然是喜事,但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总部,几乎都在搬迁:
疏散警报。
一些今天还活着的民营企业,几年前,他们满怀野心地想要突围出地,但现在他们要么早早撤退到大本营,要么很多人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只是准备行动。
因为伤太深,一些企业的房地产业务甚至成了弃儿,懒得装模作样他们大喊着从总部撤退,远离财产——他们想在被财产绊倒之前尽快扔掉负担
毕竟,相较于上周末因“辣退”而一夜爆红的港楼市场,庞大的内地市场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迎来全面复苏。
闫姐之前和很多高管和同行聊过,大家的看法普遍悲观,基本预期是行业复苏的时间至少是
2025年。
企业在挣扎着喘息,人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留在这个行业,可能只能化身为“忍者”。
坚持到春暖花开,哪怕行业的辉煌已不再昔日,也不必如此委屈。
主编:张彦.
责任编辑:菜菜子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来源于网络**,不作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必须注明“公司+职位+姓名”,否则不予批准
我们建立了“房地产人的话***8班”。
备注”。公司 + 职位 + 姓名
编辑器将您拉入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