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大自然赐予勤劳善良的布朗人的宝藏。 茶在布朗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几千年的茶叶,布朗人谈茶、吃茶、唱茶、用茶......可谓是极致。 布朗人是中国古代“蒲族”(Baipu)的后裔。 有专家指出,茶叶最早是由云南古代的“蒲人”发现和种植的。
布朗民间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布朗部落的祖先有一位能写字、擅长武术的首领,他带领他的人民在征服外来部落中频频取得胜利和成就。 异族首领又怕又恨,不敢正面对抗,用了一个恶毒的伎俩——贿赂小人毒死了角炎冷。 在他死的那天晚上,他化作仙女,在天空中蔓延:“我走了,但我心里想念你,我想给你留下金银宝物,但你总有一天会用完; 我想把牛和马留给你,我怕你会死于瘟疫。 我就把它留给你“La”(从那时起,与茶叶种植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和拉祜族人都称茶为“La”)。 让你的子孙后代,代代相传,吃叶子,穿叶子。 说完,一道亮光缓缓消失在西方的天空中。 第二天,布朗村到处都是以前从未见过的小树苗。 布朗人精心呵护这些绿色的小树苗,在澜沧江流域临沧的双江、永德、镇康等县大规模种植。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布朗人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拜茶祖角彦冷。
这些传说无法证实,但可以说布朗人与茶的关系是“数千年”。 在永德县孟班乡,确实有一个传说中吃、穿、用茶的布朗村——大田。
大田,这座神秘的山丘,这个村子只有480亩左右的土地面积,还有42000多棵茶树,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2300米,现有农民42户,180多人,劳动力占40。 困难家庭占农村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二。 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茶叶、玉米、水稻、蔬菜、洋蓟、畜牧业为主。 大田有三个独特之处:“古老的茶树、众多的茶艺和浓郁的茶风”。大田距离龙德县20多公里。 也许是大田布朗祖先的独特眼光将小屋定居在一个美丽的领土上。 或许从一家人定居的那一天起,这个村子就注定了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田布朗村,相传顺治十六年(1659年),当时的清朝歧视少数民族,排在少数民族最后,皇室派地方将领追捕杀害少数民族。 然而,为了躲避战争,一些布朗人不得不逃到这里,隐居在“西民河”两岸。 布朗人本来是有姓的,但没有姓氏,但为了避免被官兵追赶,他们改了姓姓,有的改姓萧、阳、张、班、沙等姓氏。 并搬到了“繁忙的海山”。 当时,为了种植粮食,开辟了一大片稻田。 后来,祖先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命名为“大田”。
它位于与蒙班千年茶山并肩而立的繁忙海山上,毗邻“繁忙的海新村”、“大老村”和“大池塘”等村庄。 远处是绿色的树木,近处是一片片的茶园。 这些茶山多位于海拔800m-2100m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壤为红壤土和黄壤土,土层较深,有机质含量为38%-6.5、森林植被良好,生态条件优越。 这里有很多人工栽培古茶树的老祖宗,就连父母都不知道这些老茶树的年代。 漫步在古茶树上,在对面湛蓝的天空下眺望一望无际的古茶山,一定会让你有无尽的遐想。
在大田村,茶叶是用布朗人的传统手工艺手工制作的,代代相传。 布朗人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经济落后,基本上以易货为生。 每年采摘完茶叶,收割完庄稼后,家里的男人都会带着茶叶和一小部分粮食到古镇交换物资,如:盐、火柴、布料等。 部分转换为货币。 当时没有公路,没有交通工具,布朗部落的祖先主要用马、骡子、牛来运输物资。 于是村里成立了马帮,翻山越岭到远方的古镇换取物资。 也是云南等地闻名的“茶马古道”。 历史上不只有一条古老的茶马路。 这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老祖宗的“茶马古道”贯穿勐班-德当-乌木龙-凤青-明朗-南伞-小梦通-缅甸等。 由于道路陡峭,外人不知道。 这纯粹是一条私人贸易的山路。 运输的货物种类繁多,但被历史铭记的货物,最终也只是茶叶。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 布朗一家一直都是这样生活的。 1994年,全村人使出浑身解数,大家外出劳作,从原始森林中的羊肠路上,人们背着肩扛着数百根水泥杆,一步步扛着仙海山、灵岗角、大九寨等山峰,结束了世代靠火塘、煤油灯为生的“黑暗”岁月。
1996年,**提供炸药,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用牛犁人拉,一年。 布朗一家用锄头挖开了大田村通往外面世界的乡间小路,结束了与世隔绝了数千年的布朗家族的历史。 从此,隐藏在山中的千年茶叶逐渐被外界认可。
2012年,肖大田和肖建荣创立了茶云日南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