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也是一个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 辽朝灭亡后,契丹人从统治民族转变为统治民族,开始了大规模的逃亡和迁徙。 根据史料和以往研究成果,契丹人的迁徙活动主要集中在辽朝灭亡前夕、金朝和孟元王朝。
辽朝末年,女真人承受不了契丹贵族的民族压迫和剥削,迅速打败了完颜阿古塔领导的辽朝。 辽天佐二年(1122年),晋军攻克中京,然后继续南下,向晋军投降的耶律豫坚率晋军强行进入天佐帝的宫殿,天佐帝急忙率领五千多名卫兵逃往西京大同府(今大同, 山西)。3月,天作帝听说晋军逼近,率领轻骑兵逃往嘉善(今呼和浩特西北吴川县附近)。 保定三年(1123年),他的儿子耶律雅礼被“太宝特的母亲和哥哥带走,前往阴山”。 后来,当他听说天佐帝落选时,赶紧去见天佐帝,“一百多随从”。 天佐皇帝打算逃往西夏,但手下耶律狄的劝说无效,他带着铁木阁等人抢劫了耶律雅丽,向北逃窜。 从五月到沙岭(现在地位不可用),耶律敌烈拥耶律雅里为帝,并将年名改为“神历”。 这主要是契丹贵族在晋军逼近时迁徙,追随者人数很少。
1125年,天佐帝在瀛州被俘,辽太祖的第八孙耶律大石背叛了天佐帝,自立为王,率军西进。 据《辽史》记载,耶律大石西进时只带了200人,从嘉善出发,向西行进到克墩市(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图拉河上游),驻扎在北亭杜虎府,聚集了威武、崇德、惠凡、新、大林、梓河、骆驼等七个州, 以及大皇穆罗威、狄拉、王吉拉、查赤罗、叶西、鼻子古德、尼拉、达拉、达米利、米尔吉、赫朱、乌古里、竹布、普苏万、唐古、胡木斯、西地,以及矫正、毕的十八位王,召开会议,呼吁恢复国家。在他们的支持下,他得到了一万多名精锐士兵,安插了官员,设置了盔甲,并拥有了武器。后来,他继续向西远征,在巴拉萨贡(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东托克马克)建立了西辽帝国。 在耶律大石西征期间,部分契丹人也被带到了西北地区。 据魏良涛《西辽史研究》记载,西辽初期,齐河地区契丹人约25000人,克墩城附近不到1万户。
辽朝灭亡后,大部分契丹人成为晋朝的臣民。 然而,随着阶级和***的加深,契丹人民无法忍受金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剥削,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些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直接导致了晋朝时期契丹人的大规模迁徙,主要是由于晋朝初期前辽朝王室近亲耶律豫坚的叛乱导致契丹人的自发迁徙; 金朝中期的统治者镇压契丹人。
8、起义后,契丹人有组织地向东北迁移。
前辽朝王室的近亲耶律豫坚,因辽朝统治者的内讧而投奔女真人,还参加了女真人与辽宋人的战斗。 晋朝灭了辽国后,耶律羽见了西军的官拜,却久久未提拔,被晋朝统治者怀疑暗中勾结耶律大石,挟持妻子为人质。 于是在晋天回十年(1132年)九月,耶律羽与炎云一带的契丹人密谋,“密谋惩处西军云中之人,与云中、河东、河北、燕京郡(寿)的契丹、汉儿约定,命令女真人为官兵。 由于兵变,耶律被迫逃往西夏和鞑靼地区,在那里他被鞑靼人俘虏并杀害。 此事发生后,金廷下令各地“抓捕各地叛乱党,还下令各路杀契丹,各路乱,余下之月停工”。 “河东八殿、山进师二房宫、南北宫、四族、契丹相文酋长五百户人家,率领众人起身,死入夏国,北荒之中。” 这一事件导致大量契丹人叛逃到西部的夏国或北部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
从金正隆五年(1160年)到大定第二年(1162年),西北路上的契丹人强行征召丁庄,反对海陵王南下。
8.在移位者和胡的领导下发动了反晋起义。 起义被镇压后,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契丹人再次叛乱,加强对契丹人的控制,首先将参加起义的契丹人“遣散契丹孟安牟克,其家下属隶属于志孟安牟可的女儿”。 后来,原本居住在西北草原地区的契丹人被迁往东北地区(主要是嫩江中游以西的鸭绿江、秋尔河流域和上京地区),这样他们就“与女性直男生活在一起”。 这是晋朝契丹人的一次大规模迁徙。
除了上述两次大规模迁徙外,在晋朝,随着晋军南进征服宋朝,也曾迁往中州(中原,黄河以北地区)。 “皇帝在位第五年(1145年),...所有的女真人和契丹人都从他们的总部迁移到中州,并与人民打成一片。 太和元年(1201年),契丹牧民耶律德寿率领忻州起义,集结了数万军队,起义失败后,他加入了起义的蒙古人。 重庆元年(1212年),契丹耶律流阁发动反晋起义,率领10万多兵,起义失败后,他和儿子薛阔等人投奔成吉思汗,耶律流阁首府5万多人进入高丽。 行定二年(1218年),耶律琉格率领蒙古和契丹士兵进入高丽,被击败,大部分契丹人被迁回临黄(今内蒙古巴林佐齐东南的博罗城),这些人大多后来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
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高原后,于1211年亲自率领大军发动灭金战争、西征和进攻宋朝。 据《元史》记载,大约有数十万契丹人向蒙古人投降,他们在灭金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又与蒙古军队一起灭了南宋。 然而,蒙古军队的南迁给华北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对社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许多人被杀和俘虏。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不得不逃离家园并寻求庇护,包括许多契丹人。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耶律楚才,他被成吉思汗信任,负责燕京路的事务。 耶律初才多次利用自己的能力保护亲人,同时极力阻止蒙古人掠夺和杀害平民和契丹人,因为他的威望和保护人民的措施,更多的契丹人寻求耶律楚才的保护,此后,燕京城(今北京)的居民“大多是契丹人”, 燕京(今北京)成为契丹人的重要聚居地。随着蒙古军队对金朝的不断胜利,契丹人逐渐从东北、河北和山西北部向南移动。 金真友三年(1215年),高如礼对玄宗说:“今天,河北有百万人移居河南,每天给人一升大米,年费三百六十万石,其中一半人给三百万石的芷玉之苏”, 在这一百多万人中,应该有相当多的契丹人。
随着元朝版图的扩张,出现了“昔日江南平,华人如水南,有占家佔俸的侍者”。 芳华跟在后面,忘记了方力,把剩下的埋了,没有回来”。 “中土世界”的契丹人不在少数,他们不仅迁徙到黄河流域,而且迁徙到长江流域,这一时期的全国迁徙形成了元代契丹人的新迁徙。 由于上述迁徙,契丹人在元代生活范围很广,既有东北老家,又分散在其他地方,尤其是中原的汉地。 基于此,元朝也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元史》记载:“元朝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征兵军官,......女性异性恋,契丹和汉族。 如果女直和契丹出生在西北,不懂汉语,她们和蒙古人是一样的。 这里不会说汉语的契丹人是指没有迁入,仍然居住在原来的居住地的契丹人。 至于辽、晋、元三代相继迁入中原汉地的契丹人,则发展较为迅速。 由于生产与生活的紧密接触,逐渐与当地的汉族人融为一体。 据陶宗义记载,在元代,契丹人被包括在八汉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