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赛德斯奔驰近日宣布,将调整2030年纯电动化目标,决定在未来十年继续专注于燃油车的研发和生产。 这一决定引发了许多人的猜测,似乎有人有一丝阴谋论。
在过去的几年里,欧洲和日本一直在推进电动化战略。 不过,欧洲近日取消了到2035年逐步淘汰汽油车的计划,丰田也多次表示反对电动汽车,2024年推出的三款新车都是燃油车。 随后,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也放弃了只销售纯电动汽车的计划,苹果也放弃了造车的计划。 甚至特朗普在他的竞选宣言中也提议支持汽油车的发展。
事实上,早在去年,欧洲车企就已经开始部署新的合成燃料,并继续积极开发燃油车,而中国车企则继续专注于电动汽车的开发。 这就导致了目前的局面,除了特斯拉之外,欧洲和日本的大多数传统车企都没有跟上电动化的趋势。
为什么欧洲和日本汽车制造商不愿意跟随电动化潮流? 首先,无论是梅赛德斯-奔驰还是苹果,电动汽车项目的开发都离不开中国产业链,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 此外,在智能技术方面,中国车企在发展上已经超越了他们,很难在中国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目前,新能源汽车仍面临各种问题,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电池充电续航里程、自燃等安全问题。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电动车的信誉就会受到影响,可能会降低汽油车的品牌形象。
此外,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发现充电桩的建设比他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海外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也不如中国高。 如果车企要帮忙建充电桩,成本会非常大。
因此,他们理性地选择回到原来的路线,并形成统一战线,增加最佳壁垒,大家没有跟随电气化的潮流。 这样一来,燃油车在海外就比较安全了,新能源汽车很难形成全球趋势。 特别是几乎所有欧美国家都退出了《巴黎协定》,放弃了碳排放协定,这意味着对继续制造燃油车没有所谓的协议限制。
欧美希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能够陷入日本氢能技术的困境。 但是,中国的情况与日本不同。 虽然日本在氢能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国内市场小、资源匮乏,氢能汽车的发展主要依靠全球市场,没有全球市场的支持,整个产业链无法进入良性循环。
汽车工业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各行各业的需求有限。 如果支柱产业被别人打压,自然会想办法突围,建立自己的统一战线。
但是,中国的情况与日本不同。 中国市场巨大,人口众多,产业链成熟。 即使只有国内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能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抢占日德车企的市场。 在海外市场,如果发达国家不开放市场,中国也可以开拓中东或第三世界国家市场。
从产品性能来看,日本的氢能技术不成熟,成本高,市场起步失败。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动汽车正在逐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包括电池技术和智能技术。 中国基础设施布局也越来越完善,产品体验也逐步提升。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与日本的氢能不同,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之间的竞争将是一场持久战。 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前途依然光明。 关键是要解决电池污染、电池技术短板、汽车质量、安全、智能化等问题,做到无缺,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 好的产品不需要墙挡住,市场用产品说话。 如果中国在产品和技术上取得绝对领先地位,市场必将逐步扩大。 如果在未来5年内,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倒闭,而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内,新能源汽车仍将畅销,那么西方汽车企业可能就无法跟风了,因为趋势已经到来,错过了时间窗口,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或柯达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由于国情、产品、成本和市场表现不同,西方国家试图通过“不跟风”的策略,将中国的新能源变成日本的氢能困境,很可能会失败。 只要我国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当前问题得到解决,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中国在这场战斗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优势,前途依然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