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龙年伊始,新一轮改革的首展即将到来。 这是继2013年之后的又一轮改革。
除了减少展览数量和减少金融投资外市场化正是这一轮发展的改革关键字:不依赖金融资金的盈亏自负是市场化的关键
自2015年15号文明确提出展会市场化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本轮改革再次强调,改革仍不成效,不易做到。
所谓市场化,是指市场的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不能依靠财政资金实现自筹资金。
在我看来,市场化就是商业化。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能够形成规模经济的展览,是市场化或商业化的展览。 因此,展会主办方不仅要对自己的盈亏负责,还要获得一定的利润,这是检验展会是市场化还是商业化的关键。
如果不能自筹资金,主要组织者将无法应对目前暂停或减少财政资金分配的困难。
如果不自筹资金,展会就无法在市场上生存,进而说明展会不符合市场需求。 其中,同主题展会的竞争没有取胜,也是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表现——展会缺乏市场竞争力。
如果不能照顾好自己的盈亏,最主要的是主办方无法支持项目团队,军队士气低落,项目的经营管理就成了空谈。
如果不是自筹资金,盈利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展会就不可能发展自己,支撑长远发展。
推动展会市场化的七个方面
1、将综合性展会转变为行业展会,将成果展转变为专业展会,改变举办涵盖多个领域或行业、以重大政策为主题的展会思路,从综合展中提炼出行业性、专业性、特色性的主题,可以聚焦某一类展商和观众, 从而推动展会深入培育细分行业,通过赋能行业,有机嵌入细分行业的产业链。消费类展会转型应围绕新消费、国潮消费升华主题,创新展会吸引年轻观众。
第二,不再免费赠送展位,而是通过出售展位来获得营业收入。 销售定价不能太低。
3、改变依靠红头文件招商引资、依靠地方团体参展的办展方式(因为财政资金对展会的投入会自上而下减少,导致群展可行性大幅降低),但要遵循会展行业的做法, 主要供企业销售展位;同时,将改变按地区(组)安排展览的方式。
四是纠正重活动轻展览的倾向,让配套活动回归附属展览性质。 特别是,不要搞实效不足、投入大、过度挤出成本的扶持活动,而要多做收费会议等能创收的扶持活动。
第五,不要以最大的展览面积为目标,而应该以过硬的展览质量、良好的经营效率(盈利水平)和观众(参展商和观众)的高评价来达到最有效的效果。
6、大大降低接待客人的成本,减少开幕式的投入。
7、加大观众邀请和自我运维投入。
以上七个方面主要针对的是非市场化发展的共性问题,而不是整个市场化的改革战略。
主要组织者共同努力,使市场化翻倍
市场化的“转化”是指目标确定后进行推广的过程。 **展会的市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探索、磨合、沉淀和转化。
促进展会市场化,需要展会主管部门与商业承办单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就主管部门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尊重市场规律,了解会展项目经营的基本方法,避免自以为是的盲目指挥。
二是聘请专家对市场先行进行评估和咨询,明确市场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重点是转型的方向、实施的原则和操作的步骤。
三是评价承办机构市场化转型能力。 可以选择专业能力强、投资实力强的会展公司接手。
四是持续支持纳入市场化展会,让负有转型责任的主办方“搭便车”,而不是简单地放手。 可以采用三年内减资的办法,减轻转型压力。
对于商业承包商,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应对市场化改革,既要看挑战,又要抓住机遇,尽快走出依靠一流资源举办展会的舒适区,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切实加快转型转型步伐。
二是以自负盈亏、自生血、优化质量为目标,认真对标同题或题材相近的知名商业展会,同时对市场化效果显著的项目进行标杆,借鉴先进经验,树立专业化是市场化基础的观念,强化短板(如观众邀请、 自我运维),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特别是优化项目团队管理。
三是主动与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支持,减轻转型之痛。 可与知名会展企业合作,通过嫁接资源、引进管理等方式,推动市场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