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俞国伟先生作品的评论,有朋友觉得还不错,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华丽,华丽的东西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和内心。 我匆匆忙忙地为这次国伟哥的展览写了另一篇文章,就是从一个诗人的角度,从一个大文化的视角和视野来审视国伟哥的作品。
当前中国艺术时期是近40年来最和谐、最繁荣的时期,各艺术流派相互包容,开始融合创新。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另一种担忧浮现在脑海中,那就是小情结,抄袭别人,重复自己。 艺术家缺乏对宏大主题的关注,更不用说始终如一地、坚持不懈地创造伟大的理想了。 这样的结局,就是作品很好,但作品没有情感,没有方向,没有让观众看到血血肠的力量。 因为没有感觉,作品的花纹越来越小,有些作品的尺寸很大,表面上蒸气腾腾,却没有精神和品味。
精神不一定是山海,也许是红梅,但笔墨的微妙之处在动人,让人对生活甚至人生有着广阔而坚定的看法。 因为艺术不是装饰品,而是反映和照亮人性。 这是艺术的根本核心,很多画家忽略了它,他们只是画,只知道每平方尺多少钱,不知道艺术是有方向的,更不知道艺术应该是一剂良药,或者是一把火炬,有让人类越来越好的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艺术目前最缺乏的不是精品,而是感情。 理想、道德、关怀、慈悲和侠义勇气都来源于感情。 感情看似很大,但实际上却很渺小,小到看不见,却像一种气体弥漫在艺术家的身心之中。 一声叹息,一滴眼泪,深情地瞥一眼卑微的人,愤怒地瞪着**,都是情感本能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感情可以引导艺术家更接近伟大的美丽、伟大的爱情和伟大的理想。 因此,我们的艺术世界需要感情之火,燃尽对人性有同情心、对生命无比关怀、对生命有很大温暖的作品。
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今天展览的主角余国伟身上看到了感情之光。 我坚信一件艺术品是看得见的,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心灵和精神可以通过墨水和所描绘的物体被看出来。 在技术上,俞国伟的作品肯定会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但他的作品中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晦涩阴郁,也没有为了创新而哗众取宠。 他的作品中有光明,有追求、向远方敞开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具体来说,一是他的作品中有很大的野心,那就是理想的感情。 理想是成为在黑夜中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要求画家始终怀有一颗对美和崇高的钦佩之心,并勇往直前。 曾几何时,我们的艺术过于强调智能,导致技术兴起,风格衰落。 我们的画家也过于沉迷于琐碎和零碎的场景。 艺术家不仅要为美贡献世界,更要给人信心和力量,不仅要有信心和力量,更要唤醒人们的灵魂。 好的艺术是对人的一种教育,使人变得纯洁,把美、爱、自由作为终生的信念,从而摒弃淫秽,追求有意义、有趣的生活。 古人早就说过:“心寒寒,雄心与云。“(晋代陆记)是提出作家和所有艺术家都应该有纯洁的心和远大的志向。 在俞国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情怀和格局。 纵观俞国伟的所有作品,他的理想感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美和纯洁为艺术的境界; 一是给予人们勇气、信念和希望作为对艺术的追求。 前者是自我反省、自我修养、减法、减法内在的纷扰,以达到艺术和生活的广阔无边境界,这就是艺术的牵引力。 后者对他来说,是加法,是艺术的诉求,用作品所传递的精神来影响人们,是艺术的诉求。 前者是出生、空虚和软化。 后者是加入世贸组织的现实。 其实,我在这里稍微限制一下,这是实际的感觉。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关注真实的部分。 我记得国伟哥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希望。 那么艺术才能给人希望,给人追求希望的勇气,对人来说是一种救赎。 一件艺术品可以具有这样的功能,也就是说,它将虚拟变成现实,是照亮和拯救灵魂的光。
那么从美学上讲,国伟哥是如何把看不见的感情虚空转化为艺术的看得见的现实呢? 这就不能不提艺术的驱动力,那就是激情。 没有激情,理想只是一个汽油桶,只有激情才能让理想翱翔成熊熊烈火。 而激情本身就是火,催促着艺术家去创作。 但如果没有理想,激情就很容易偏离。 激情和感情使俞国伟哥哥的作品更快,像一条大河东流,倾泻千里。
因此,俞国维的这些作品是动态的,或者说是先静态后移动的。 一幅好的画总是由静止组成的。 看他的作品,真的像一股洪流向我们涌来,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气势磅礴,却又汹涌澎湃,冲击力很强。 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情。 这种激情构成了艺术作品的脉络,它膨胀和奔涌,使水和墨水沸腾甚至向前滚动。 同时,它拉动着读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将所有的目光都投入到它身上,然后情感激荡,心也因此而颤抖! 这并不神秘,而是神秘,因为好的艺术是有细菌的,而且它们都是会传染的。 它蔓延到艺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如果要找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俞国伟作品的审美特征,那就是雄健。 男性就是男性,即反虚空进入泥泞,为男性积累健康。 健康是生机勃勃的,就是精神像空气,精神像彩虹。 气势磅礴、气势澎湃(其实是两种特质)是他作品的气质,是虚构与现实、精神与表象的统一。 从外面看,它气势浩瀚,一扫而空。 凝结成一种承载,指人的修为和精神的厚重,即风雨,只有灵魂从容不迫,铿锵有力。 这样一来,他的作品就有了天行剑君子的启示和意义,应该是自强不息(这样的意味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具体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把这句话看作是俞国伟艺术作品的主题,闪耀着清醒的英雄主义和坚实的理想主义。 英雄主义先于清醒,以表明画家不会像哈姆雷特那样盲目夸大自己。 相反,他们知道自己害怕困难并尽力而为。 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心怀理想,却不忘巩固每一步。 需要指出的是,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家个性的亮点,艺术家的心中有山有海,让作品才能广阔开阔。 当心脏打开时,图案更大。 我把这一切都理解为俞国伟作品的意义所在。
第二种情感,是俞国维作品中流露出的温暖和深沉的情感。 总之,就是工作中的爱与义。 情义是一切作品的内涵和胆量,简单一点的是正义感和同情心。 理论上叫人道主义,人生上叫善良。 我见过太多聪明有才华的人,但他们最终没有成功,他们只是缺乏一颗善良的心。 善良的心是侠义的,是柔软的,它能让你真诚地对待一切,关心弱者,敢于批评不人道的事情和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俞国伟的很多作品都是世贸的,有着世间的冷暖气息。 这与中国画的主题不同,中国画提倡超越世界,摆脱世俗。 但这并不矛盾,俞国伟的创作方向是符合中国画的意境,即宁静与超越,这是他的自觉行为。 这是我最初对他进行审查的重点。 而我说,国维的作品中有火有焰,是他气质和个性的自然表达,是不自觉的自动的。 先说炉火,炉火是深情的、正义的、爱的、生命的气息。 比如《鸟鸣驱雾看日出》《长白泉》《行走武侠》虽然作品气势磅礴,气势磅礴。但爱还是渗了进去。 与所有画风景和海洋的作品一样,有一种欢欣鼓舞、热情和喜悦流露出来。 这些作品温暖人心,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倾注了对生活、自然、故乡、每一株植物和树木的真情和无法抑制的热爱。 尤其擅长在一片草地上或海面上画出一抹红,如《鹤唱九高》《红日照海》《太阳倒映红滩》等,给人一种欢快奔腾的气势。 这种红色是画龙点睛之笔,传递给观众,是一种兴奋和兴奋,进而对生活有一种积极的力量。 这就是画家对生活和生活的情感温度的价值所在。
说到火,我把作品中的火看作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你看他的一些画作,如《归来》《归来》等,色彩在暮色中黯淡,意境有凝聚感,画面温馨,但也有些端庄。 这是画家的另一种心情。 还有争春之争,在几条石缝中生长的花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当然也有先天的不足,我们被它的精神和斗志所振奋,同时也感叹:石板上的大树多长,肥山之巅的草都长不出来。于是,这个想法就出来了。 这就是比喻。 所有的作品都应该有离弦的声音,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不能扩大人们的想象力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 我们可以把这些看作是画家在不同时期的精神史,有叹息和无奈,也有反抗和不服从。 因此,这些作品也给人一种几分低落和压抑的感觉,但这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观,是画家另一种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呈现。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他对美好世界不合理和不光明的部分的沉默。 这种对现世和命运的怨恨,是他作品的锋芒,赋予他作品厚重而有深度。
火使他的作品红润、丰满、温暖。 而深度和抵抗力使他的作品具有思想的力量。 这也证明了俞国伟是一位有大爱、大痛苦的艺术家。 这部分虽然有思念和怨恨,但还是以抒情为主,是各种情感的表达。 这就是为什么我称之为俞国维诗歌中的情感。
最后,我用电火来比喻于国伟作品中的技术探索,即创新的感觉。 艺术总是喜欢新事物而厌恶旧事物,只有在熟悉的地方进行创新,才能产生陌生感,并产生被电击的感觉。 艺术的每一次新突破,都是一种灵魂出窍的体验,就像闪电瞬间划过天空,照亮心灵的黑暗部分,这就是灵感的电火。 这也说明,艺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技术的进步,是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作家之间的第一次较量不是内容,而是手艺,就是面对同样的题材,看谁更独特。
当然,这一步能否实现,取决于艺术家的审美能力。 有些画家功夫深厚,很老很辣,但看自己的作品,总觉得很笨拙,没有灵性,审美力不够。 俞国伟的作品在手法和笔墨运用上,可能还需要向艺术家学习。 但只要他一出手,作品中就有一种韵味,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美。 这就是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审美力量和对艺术的敏感性。 许多画家试图画出他们想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好它,这是真的,但他们忽视了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要表达一些东西,它比绘画更接近一步。 这是更接近心灵的现象。 当然,当艺术家的崇高胸怀和崇高的价值观和审美成为艺术家的品质时,艺术家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意“盲目”绘画,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会成为他内心的象征,他思想的密码,他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不确定的画面和模糊的主题可能代表了画家更大的宇宙观。 这也许是当代艺术产生的心理背景。 当然,俞国伟的艺术创作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和自由度,他还在绘画的基础上,如何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更深刻、更恰当地融入到水墨画中,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更多自由任性的发挥的本能向往。
俞国维的艺术探索,首先追求的是诗意的整体感,即韵味。 其次,他的构图都是力求新奇,或者是旷野中陡然耸立的悬崖,山林中清澈的泉水闪电般闪烁,茫茫芦苇海中几只白色的翅膀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还有秋天色彩中萤火虫一样的小红浆果,所有这些都使画面瞬间变得生动,一时有一种陡峭的感觉。 画面既熟悉又陌生; 这是真的,就像一场梦。 但艺术家要画的,是他心中常有却一生中没有遇到过的风景,也就是在意象与厌恶之间。 最好的作品是那些打动你、震撼你心的作品,但具体的意思却说不出来,就是想争辩而忘了说话。 这是俞国伟有意无意达到的艺术境界。 这不是技术,是智力,不是什么大创造,但绝对是一个小发现,是智商和情商的结合。 它的原理是让静止的场景在瞬间移动并变得生动起来。 这是经久不衰的回味诗意。 这种诗意就像是空旷的山谷来回回荡的回声,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味道。
总之,读于国伟的艺术作品,我常常陷入这种魅力之中。 想着他第一次中风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默默地体验着节奏,哪里快,哪里慢,情绪的起伏,甚至呼吸。 这是要体验和享受这个符咒,而这个符咒所传达的余国伟的精神境界,那么他的精神境界又是什么呢?
在他激情如雨、沉思如大海的抒情中,他的心并不急,但他的思想却极其活跃,上到云端,下到地核。 由此可见,他在追求艺术形式的空灵的同时,也力求思想的稳固性。 这是一种对比,也是一种互补,说明了一个人人格的完美和内心的丰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画家的造型(外表)优雅、敏捷、超然,而精神(精神)则坚定而沉稳。 在艺术上,俞国伟努力向上飞翔,直到他进入云端的寂静境界。 但在思想上,他狠狠地往下沉,直到沉到世界的泉水里,把所有的杂质和虚荣都挤出来,使他的思想和个性像远处的青铜和青铜的回声一样纯洁。
所以,俞国伟是一个追求境界的画家,而绘画就是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精神飞跃的努力。 有人说,艺术是一种温和的麻醉剂,让人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压抑和现实的痛苦。 但对俞国伟来说,艺术是一种理想,一种救赎,一种伟大的美。 艺术可以使他更好地观察现实,热爱生活,也让他进入精神升华和美的意境。 这是一个真实的生活。 因为一切物质都是一个过程,精神的绝对自由和美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我理解这是俞国伟绘画的最高理想和最佳境界。 这也是当代水墨艺术创新突破的必由之路。
(中国诗歌之旅组委会副秘书长、辽宁新诗社副会长、深圳诗歌执行主编、猛犸诗杂志特约主编温丽)。
*:中国诗歌网)。
艺术家简介
俞国伟,渔夫。 研究生学历,博士学历。 国家一级艺术家,卢玉顺访问学者,国家画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原辽宁省文联、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