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85年春节过后不久,开国将军许世友在南京被诊断出患有肝癌,已经是晚期,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得知消息后,他的儿女和老战友劝他去北京**,那里的医疗设备和专家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许世友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仍然坚持要待在南京**。
老将军为什么不肯北上治病? 许世友最清楚自己的病情,知道就算去北京,也治不了病。 他没有去北京,是担心自己回不来了,死后也回老家安顿下来陪母亲。
1905年,徐世友出生于河南新县,小时候丧父,母亲辛勤养育。 后来,由于家境贫寒,他进入少林寺练武,1928年加入红军,随后在南北作战数十年,逐渐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开国将军衔。
从开始参加红军到新中国成立的20多年,许世友一直忠心耿耿,几乎从未回过老家,更别说照顾母亲了,为此他感到非常愧疚“生忠,死孝”。,决定在他死后葬在母亲身边,以示孝顺。
1956年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火葬,在主席和总理的领导下,各位领导人和开国将军签署了关于实施火葬的《建议》,只有徐世友没有签字。 为此,他甚至直接找到董事长,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亏欠,以及“生忠、死后孝顺”的想法。
对此,董事长并没有勉强许世友,认为他才50多岁,离去世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说不定以后会改变主意。 没想到,三十年后,许世友不仅改变了主意,还为了履行孝顺,回到了家乡,葬在母亲的坟墓旁。
因为没有去京城,徐世友的病情开始迅速恶化,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开始向**汇报,正式提出死后安葬的要求。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去世,临终时,他依然不停地问着安葬报告是否已经批准。
当时,徐世友的报告送到**后,谁也做不了师傅,所以半天都没批准,最后让邓公做决定,下达指示:“这样做,而不是作为榜样。 ”
1985年10月26日,许世友逝世四天后,开国将军**亲自赶到南京,转达了上级关于许世友下葬的指示“徐世友是一个特别的人,有着特别的个性、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贡献。 这是一张由酋长签字的特殊通行证,特别特别。 ”
虽然安葬报告已经通过,但如何进行徐世友将军作为我军高级将领的安葬工作,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时,火葬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如果徐世友将军的葬礼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就在许世友的妻子田璞不知所措的时候,许世友的两位昔日战友、心爱的将领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位是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萧永银少将,另一位是时任广东军区司令员的游太忠少将。
萧永佑作为徐世友晚年的伴侣,与许世友关系很好,听说老首长去世后,立即赶到南京帮忙筹备葬礼。 萧永银与田朴商量后,认为老首领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军,应该有一场隆重的葬礼,但同时,为了减少对社会的影响,应该尽量保密。
最后,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灵车的出发和埋葬应该安排在晚上,这样葬礼才能庄严保密。 为了顺利将灵柩从南京运回徐世友的家乡,萧永银特意找到了河南新县县委书记、县长,将此事告知了他们,希望他们能配合。
在地方当局的配合下,南京军区迅速派出一个工程连前往新县县,在通往徐世友母亲墓的山上修建了一条小路,以确保灵车能够顺利到达。
安排好路线和时间后,另一位许世友宠爱的将军尤太忠将军,运来了一口从广西太古森林买来的上好的南木棺材。 出发当天,运送将军遗体的灵车一大早就离开了南京,除了前来送行的亲人、朋友和战友外,没有部队、礼炮,甚至灵车的哀悼也按要求暂停,以尽可能减少影响。
车队从南京一路出发,经过千山万水,终于在半夜缓缓驶入徐世友将军的故乡大别山。 深山村里静谧祥和,为了避免围观,县里严密保密,周围的人都不知道许世友将军的尸体已经回老家安葬了。
凌晨三点,灵车抵达提前建好的墓地,不到一个小时,名将许世友的灵柩就安放好了。
根据上级的指示,老将军的墓非常简陋,没有任何装饰,墓碑上也没有铭文和位置,只有简单的七个字:《徐世友同志墓》。
尽管如此,许世友将军安葬在家乡的消息还是传得很远很远,大别山的百姓和他的信徒纷纷前来祭拜,一时间香火四起。 时至今日,每年仍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拜拜这位老将军,或许这是对这位老将军一生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