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1965年10月出生,山东青岛人。 198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学士学位。 他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志成将军是我军后勤事业的创始人和重要带头人,从井冈山年间开始从事军队后勤保障工作,推动红军后勤学校的建立、军工厂的开办、军事补给站的建立、红军长征粮食经费的筹集。 从而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直接组织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建立了众多的军事驻地、后勤院校和兵工厂,表现出了杰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
杨志成1903年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八公镇木杰村侗族,学生时代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五期。
在军校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次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员。 南昌起义失败后,加入**队,1928年4月随**前往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团团长。
由于在反“进剿”行动中腹部受伤,后来担任留守警卫主任。 在保卫黄阳界时,他迅速组织人员将湘南起义中缴获的一门迫击炮拖到黄阳界山顶,向敌阵地发射了三门大炮,帮助红军取得了胜利。
1929年4月,红四军在福建长亭改组,任司令员和党代表,杨志成被任命为红四军副将,开始了长期的军队后勤管理。
担任副将后,杨志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按照***的指示,协助军需部为全军制作军装。 他筹集资金建立了临时被子厂,并带领厂内全体工人日夜加班,生产了4000多套崭新的军装。
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统一着装,指挥员和战士们穿着装饰着红色领章的灰色军装和点缀着红色五星星的军帽。
**看完后,他满意地对**说:“好了,军长,你看他们把红军打扮得多么漂亮,多么威武! ”
杨志诚在红军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杨志成在红军中的地位可以追溯到1930年4月,当时他担任红十二军副将。
随后两年,历任红军总军事站站长、总供应部部长、革命军委政委,负责服装、装备、粮食、餐饮、财务、露营、弹药等的生产,以及后方运输、邮政传送等后勤工作, 被誉为红军的“大管家”。
红军时期,有一位能干的“大管家”——杨志成。 他负责军事站的运输、后勤补给、军事生产等工作,他尽力而为,从不说一句疲惫的话。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红军的后勤事业发展迅速,后勤保障日益充足。 仅春夏服装就保证了80%,步枪弹药筒的产量也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
这些都为红军在“围剿”中取得许多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杨志成被错误地降职,但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为红军做出了贡献。
他利用自己在贵州侗族的身份,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 在艰苦的长征中,他与战友们一道,千方百计筹集粮食,支持红军完成长征。
在陕北后方,杨志成担任后勤部部长,负责东征的后勤保障工作。 他带领后勤部的同志们加班加点为远征部队制作冬衣,到处筹集军粮,及时修理军火库最好的装备,增加后方医院的床位和药品数量。
在东征战役中,杨志成要求必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使部队一到战场就能打仗。 由于他的努力,东征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1938年2月,杨志成与刘亚楼、莫文华等延安康达干部合影。 东征的后勤保障刚刚结束,5月中旬,杨志成参加了西征的后勤保障工作,任务更加艰巨难度。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赶赴抗日前线。 杨志成也渴望去前线为国效力,但因为身体不好而被抛在后面。
他被任命为黄河梁岩卫戍部队司令,承担了建设陕甘宁边境地区和保卫的重担。 为了支援前线部队,改善边区生活条件,后勤出身的司令员杨志成在东征和延安西门保卫战之外,大力开展生产和自救活动。
他告诫大家:“目前边境地区的经济仍然非常困难。 在这个地方,只要有饭吃,就可以站起来; 没有食物,什么都谈不上。
因此,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开展生产活动。 “他们因地制宜,开垦荒地种粮,养猪养羊,采集药材和盐,换取部队急需的布匹等生活用品。
延长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在红都瑞金从事过军工的杨志成看到了这种便利,对炼油产生了兴趣。 于是,他请了当地几位老工人来指导技术指导,用别人废弃的设备,带领一群人开始了当地的炼油工作。
这是一件利润丰厚的事情,不仅解决了第一机关缺油的难题,还为部队增加了一些收入。 杨志成以炼油闻名,至今有老红军战士一提到自己在延昌的活动就脱口而出:“杨志成一直在延昌炼油,他会修补这个! ”
1939年6月,杨志成与在苏联学习、治学的红军高级指挥官合影,左起:杨志成、谭家树、钟赤兵、刘亚楼、李天佑、卢东升。
卫戍司令杨志成不仅负责部队的工作,还管理着延昌县的服装厂、鞋袜厂、军火库,为边区部队生产服装和弹药。
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非常严密地掌握了这些工厂的生产,确保了部队的供应。 虽然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工作繁忙,医疗条件有限,但杨志成始终咬紧牙关,病态地工作。
到了1938年上半年,他病得很厉害,连床都下不了床,但此时,**准备派一批身体不好的高级干部到苏联去救治学习,杨志成也在名单上。
临走前,他告诉他要“学习军事、后勤等人的先进经验”。 治疗和学习的任务都必须完成,这对打败日本侵略者大有裨益。 ”
在苏联待了一段时间后,杨志诚逐渐康复,后转入伏龙芝书院,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军事理论和后勤工作。
1941年9月,苏德战争爆发后,他试图通过蒙古返回中国参加抗战,但边境封锁无法通过,只能留在乌兰巴托。 在此期间,生活极其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
1946年1月,杨志成在阔别八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 此时,东北革命形势发展迅速,部队急需各类干部。
上任后不久,他就迎来了组织四平保卫战的后勤保障工作,这也是他的第一项重大任务。
1946年,东北民联军在四平战役中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了一个多月,坚持保卫根据地。 在杨志成的带领下,后勤部克服重重困难,及时掌握前线战情,组织后方,有效保障了前线物资需求,使部队赢得了战斗时间。
随后,杨志成迎接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准备在佳木斯等地建设军工企业和后勤院校,大力生产军品,培养和供养人才。
1947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扩大为后勤司令部,东北军区成立军需生产部,任命杨志为部长。 为了适应大兵团的作战需要,东北军区加强了后勤保障和军工军需品生产工作,杨志成对此充满信心。
他迅速调整分散在各地的军火工厂,统一领导和管理,形成了相当的后勤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他还成立了技术研究团队,加强生产技术研究和成本核算,从而生产出慷慨、实用、耐用的产品,为一线配套。
在杨志成的带领下,军需品生产部顺利保障了辽沈战役的军需装备,完成了100万套冬衣的生产。 杨志诚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深思熟虑的战略,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军需部创造的“速度”记录,被董事长称为“奇迹”! 1948年,东北野战军需要20万套冬装。
然而,军需部坚持“坚决完成”的信念,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最终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高品质完成了20万套冬装的生产任务。
辽沈战役前夕,第一批保暖冬衣如期发放到部队。 随着各部队陆续进发,每个指挥官和战士都收到了一套三件新的冬衣。
到战役时,就连国民党起义军也换上了解放军的新冬装。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高度评价了这场“军需品生产部成立后的第一仗”。
就连政委都赞不绝口说:“今年的冬衣是部队最满意的一年,也是军需品生产部成立后最丰硕的一年! 各军师司令员纷纷打电话感谢东北军需部的辛勤工作。
这场“冬装战役”,让东北军需部成为**军委的重点。 1948年12月,在河北省坪山县西白坡召开的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杨志成及其领导的军需大队受到高度评价。
1949年3月,**从西白坡进京,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时,身穿杨志成派来的皮大衣。
东北军需部在支持军队继续向华南推进的同时,还努力缩短南线第一线,在中南部地区建立军火工业。 1949年6月,杨志成率领第四野战军军需部进军武汉。
战争的逐步进展造成了军事物资的大量消耗。 为了支援军队继续进军华南,缩短第一线,建立中南地区的军需工业,1949年6月,杨志成率领第四野战军军需部进入武汉。
由于战争的逐步推进,军事供应极度枯竭。 为了支援军队继续进军华南,缩短第一线,建立中南地区的军需工业,1949年6月,杨志成率领第四野战军军需部进入武汉。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杨志成要求军需部接收国民党军队逃跑时留下的军需工厂和仓库,并尽快进行整修。 然而,现实非常令人沮丧。
工厂被炸成废墟,破败不堪,看不到一台机器或设备。 杨志成说:“我们确实有很多困难,但战争没有给我们时间,部队的需要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按部就班地进行,一百五十万大军要我们穿衣,我们必须打破常规,抓生产。 ”
根据军队的需要和现有军火厂的布局,杨志成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任务:建立新的军火工业。 对于新厂区的建设,杨志成亲自准备并落实了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要申请建设资金和建筑材料,还要与当地政府协商选址。
他特别规定:每个厂址的勘察和选择,必须亲自参与和确定,方可开工建设。 他说:“建厂要花很多钱,建成后还要用几十年或几百年,所以要认真谨慎,不能有丝毫马虎。 ”
在杨志成的努力下,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几个地点终于落户了。 杨志成顾不上休息,北上河南洛河,勘察皮鞋厂遗址。
经过两个月的奔波,武汉及其周边遗址终于安定下来。 杨志成顾不上休息,北上河南洛河,勘察皮鞋厂遗址。
1950年8月,华中军区改名为中南军区,军需部和后勤部合并为中南军区后勤部,由杨志成任主任。 他面临的两项紧迫任务,一是支持部队尽快完成消灭数十万土匪间谍的任务,二是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这两项任务关系到共和国的安全,杨志诚感到责任重大。 他针对中南地区的特点,制定了一批切实可行的后勤保障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南地区剁匪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他几乎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朝鲜前线,拥有最有能力的人才和最好的物质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在三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南军区向志愿军转移的各种军物资达27架60,000吨。
1950年8月以后,杨志成兼任中南军委轻工业部部长。 除了做好中南军区后勤物资生产工作外,还负责中南地区轻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轻工业包括纺织、印染、面粉、采油、卷烟、造纸、火柴和淡水养鱼,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杨志成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中,他在处理如何对待民族工商业的问题方面尤为值得注意。 杨志成在物流工作和经济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得到了一流领导的肯定。
1957年秋天,**在接见杨志成时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革命成功了。 但是我们国家的基础薄弱,仍然需要建设。 你是建筑专家,从长远来看,你必须想出更多的方法和想法。 ”
在1955年的颁奖典礼上,**亲自授予杨志成等人上将军衔。
之后,杨志诚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奉命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成立。 杨志成对建校并不陌生。 在土地革命期间,他参与了红军学校的筹备工作,并担任了红军学校的校长。
抗日战争期间,在延安新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抗日大学”事务部长。 他毕生致力于办军校,尤其在军事后勤人才的培养上,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
无论是红军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红军补给学校,还是解放时期创办的东北军需学校、汽车学校、医科大学和**学校,杨志成都亲自参与管理、培养了一大批红军后勤干部。
尽管过去有过建校的经验,但在物资匮乏、建筑材料困难的情况下,尽快筹备建立大型军事科研院所,也是杨志成的一项艰巨的创业任务。
但是,他上到国家有关部委,下到广东、内蒙古等省市,到处寻求帮助和支持,最终如期建成了解放军现代化科研城,实现了营房的绿化美化, 从而确保军队科研人员能够在舒适的办公室开展科研工作。
杨志成一生都热爱军旅教育,培养了不少后勤人才。
1960年,杨志成等***在军事科学院合影留念。 军事科学院成立后,**任院长,杨志诚任副院长兼事务部部长。
他非常关心教职员工和学生,并尽最大努力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和支持。 在三年的自然灾害期间,他带领医院建立了农业、副食、畜牧业生产基地,在非常困难的物质条件下保证了科研人员的健康,医院里没有人出现水肿和营养不良。
杨志成爱护军事科研人员,做好军事科研人才“后勤部长”的精神,得到了叶帅的肯定,得到了全院的赞扬。
他为我军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和我军军事科学院的军事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2年初,杨志成被调任高等军事学院(即国防大学)副院长。
他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夜以继日地工作,为学院师生和教职员工的生命健康而努力。 自1964年起,按照**军委的安排,负责组织编纂全军后勤史。
这项工作虽然因“**”的风波而未能完成,但为我军抢救了大量稀有的后勤史料,为后来的后勤史和后勤教学奠定了丰富而坚实的历史基础。
几十年繁重的后勤和军校管理,拖累了杨志诚的身体。 1964年后,他的心脏病恶化,最终不得不停下来休养。
1967年2月3日,因劳累过重在北京去世,医疗无效。 ** 军事委员的悼词评论说:“他的不幸去世是我军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