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汉朝历史,从西汉到东汉,从刘邦到汉朝的显帝,这一时期大约有四位皇帝。
这四位隐君分别是汉元帝、汉成帝、汉安帝、汉灵帝。 这四位皇帝,几乎都不是可以洗净空间的微弱君主。 尤其是汉成帝和汉陵帝,这两位皇帝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更是十大“名淡君”。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汉死在了汉成帝手里,东汉死在了汉朝灵帝手里。
当然,除了这四位之外,还有一些汉朝皇帝,在后世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他们是微弱的王者,但也有人认为他们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这并不是特别平庸。 比如西汉被废掉的皇帝刘鹤,就是一个非常地道的昏君,在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做了一千多件坏事。
但问题是,这位被废止的汉朝皇帝,在位仅一个月就被霍光废黜了。 此外,关于霍光在后世的所作所为,也存在很多争议。 所以,现代很多人都认为刘鹤可能不是那种“无可救药”的昏庸王。
相比之下,汉元帝、汉成帝、汉安帝、汉凌帝,这四位帝,他们的平庸,几乎没有任何争议。
那么,汉代历史上这四位淡帝君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为什么只有他们四个人,被后世公认为微弱的国王?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盘点一下这四位懦弱的王者的所作所为。
第一个是汉朝元帝。
纵观整个西汉历史,汉元帝统治被公认为西汉由兴衰转变的关键点。 汉元帝时代之前,汉朝先后经历了文景的统治、汉武帝的扩张、昭宣的统治,国力逐渐达到顶峰。
但昭宣统治结束后,随着汉朝落入汉元帝手中,汉朝突然开始衰落。
当然,历史潮流是有原因的,随着西汉建立时间越来越长,土地兼并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王朝进入了衰落阶段,到这个时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然而,汉元帝作为当时的统治者,加速了西汉王朝的衰落进程。
纵观汉元帝时代,汉元帝至少在三个问题上犯了大错! 第一个错误叫做废除灵义制度。 在汉元帝之前,西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全国的富人调到关中居住。 这种转移大大降低了地方土地兼并的速度。
但到了汉元帝,汉元帝废除了这一政策,导致西汉吞并土地的速度迅速加快。
第二个错误是完全采用儒家的管理制度。 汉元帝之前的西汉几位皇帝基本上都玩过“黄老之道”,即外儒内法治国思想。 历史表明,这些想法非常有用,至少在管理一个国家时是这样。
但是到了汉元帝,汉元帝就开始全面贯彻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唯一途径。 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西汉末期官僚阶级与平民阶级的彻底脱节。 很多**只会按照圣贤的书做事,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 而这一结果也间接为王莽后来篡位汉朝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错误是汉元帝利用宦官打压书生。 纵观西汉,宦官集团一直没有什么影响力。 只是在汉元帝时代,汉元帝重用宦官,导致他的权威下降,许多正直的大臣被当权的宦官处置。
汉元帝的这三个错误,无异于对衰落的西汉政权的又一次打击,导致了西汉王朝的更快衰落。
继汉元帝之后,下一个昏暗的君主是汉代的成帝。
如果说汉元帝是西汉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汉成帝就是直接的罪魁祸首。
汉成帝在位期间,最大的错误就是常年无视政务,消极懈怠。 这直接导致了汉氏母亲的成帝家族,王正君家族,王正君家族,开始迅速上台。 从此,整个汉成帝时代,王家都彻底变大了,也逐渐到了末期大起来的阶段。
所以在汉成帝后期,王家就产生了王莽这样的代表。 而到了这个时候,因为王家已经彻底崛起,已经根深蒂固,再也无法消灭了。 汉成帝死后,后来登基的汉代艾帝意识到了王家的威胁,开始打压王家。 但到了这个时候,王家已经到了无法摆脱的地步。
而王莽本人也有后来篡位的资本。
因此,汉成帝被动懈怠,重用亲戚王家,这是西汉灭亡的直接原因。 当然,除了这个错误之外,汉成帝也做了不少标准的昏暗事迹。 比如汉成帝宠爱妖王赵飞燕,过着奢侈的生活,沉溺于后宫享乐,导致自己没有子嗣等等。
总之,汉成帝这个淡淡的君主,无论如何都洗不掉。 虽然在位期间,他也做了一些好事。 但对于西汉王朝的灭亡,他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之后,就是东汉汉安帝。
在东汉历史上,东汉以前的四位皇帝,刘秀、汉明帝、汉张帝、汉何帝,都属于好帝。 而如果只考虑得失,他们四个人应该算是明君。
汉和帝死后,因为汉和帝的儿子比较少,小儿子在位短短几个月就直接夭折了。 所以在汉和帝死后不到一年,大家都支持汉和帝的侄子登上皇位,也就是汉安帝。
汉安帝一共在位二十年,正是在他统治期间,东汉开始进入衰落阶段。 汉和帝在位期间,东汉正处于鼎盛时期。 然而,在传到汉安帝手中后,东汉开始迅速衰落。
当然,这锅的快速衰落,不可能完全由汉安皇帝扛起。 因为在汉安帝在位期间,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他做主。 当时,政府的权力掌握在邓太后手中。 至于汉安帝,前十六年,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直到最后四年,他才被认为是真正的皇帝。
因此,如果我们要追究责任,我们只能追究汉安帝在位最后四年的责任。
而这四年,汉安帝也没做任何好事。
这几年,汉安帝说了算,沉溺于享乐,被动懈怠。 与此同时,汉安帝也肆意封自己的奶妈为爵,听信奶妈的诽谤,废掉了太子。 此外,为了消除邓太后的影响,汉安帝肆意残暴地残暴对待钟良。 他不看大臣的素质,只看是不是邓太后提拔的。
所以,汉安帝执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东汉的政治生态却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但以上并不是汉安帝最大的错误。
汉安帝最大的历史错误,就是“没能及时遏制土地兼并”。
这个错误说起来有点复杂。 简单来说,汉安帝在位期间,邓隋执政的十几年,东汉常年发生自然灾害。 在这段自然灾害期间,邓隋极力组织救灾,使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如果让汉安帝直接掌权,估计汉朝早就在这段时间崩溃了,黄巾之乱早就提前了几十年。
为了提供救灾,邓一方面打开国库,为灾民提供救济。 这个选择,直接就是东汉的国库,完全是空的。 另一方面,为了安抚受灾群众,邓将原本属于国家的公有土地分给了失去土地耕种的人。
但汉安帝上台后,自然灾害时期逐渐结束。 所以这个时候,汉安帝要做的,就是收回国有土地,或者至少是公有土地的所有权。 同时,要继续压制土地兼并,严防地方暴君做大。
结果,汉安帝这些事都没做,根本就没有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如此一来,从汉安帝时代末期开始,东汉吞并土地的风向就再也无法抑制。 汉舜帝和汉桓帝在后面,再怎么努力,也挡不住这个口子。
未能及时肩负起历史责任,遏制土地兼并,是汉安帝最大的错误。
最后一位昏暗的君主是汉陵帝。
韩陵帝的平庸,这是不言而喻的。 汉陵帝在位期间,虽然也做了一些好事,但重用宦官和亲戚打压士大夫集团,导致原有的权力结构失衡。 同时,因为汉朝的凌帝沉迷于享乐,懈怠工作,底层百姓根本活不下去。
因此,在汉陵帝统治期间,黄巾起义终于爆发了。 这次黄巾起义,直接从根本上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国力,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全面扩张。
黄巾起义的爆发虽然是历史潮流,但很难用其他皇帝来扭转。 然而,汉朝灵帝的反应无疑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所以最终,汉陵帝死后不久,东汉爆发了董卓之乱,进而进入了汉末三国的阴谋之中。
当然,除了这四位皇帝之外,汉朝历史上还有其他的皇帝,他们也被称为淡君。 比如西汉汉的暮帝,有掰袖子的习惯,偏袒董显家。 再比如东汉汉桓帝,在后来诸葛亮的《师傅表》中,他被称为“叹桓令爷”。
但这些淡淡的绅士们,他们或多或少都做了一点好事,甚至可以说是喜忧参半,还有洗白的余地。 可是四位公认的淡王,他们真的连一点洗白的余地都没有。
皇帝是做什么的? 为了被称为微弱的国王? 如果从字面上看,淡淡的君主就是平庸的皇帝。 然而,平庸的定义往往非常有争议。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平庸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未能承担起其历史责任。 或者在历史的关键阶段,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身为皇帝,多娶几个妃子,建几座宫殿,其实并不是最致命的。 比如汉朝的温帝,如果他想建几座宫殿,其实大家都支持。 真正的凶手,其实是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错误选择的皇帝。
毕竟,在古代社会制度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一旦皇帝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在某个关键阶段,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那么,这个错误的决定,就可能导致无数家庭的毁灭,国家逐渐崩溃。
相比之下,多花一点钱,或者生活奢侈一点,宠爱几个妾室,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只要不对国家产生不良影响,大家其实都懒得在意。 相反,他做出了一个愚蠢而错误的决定,这是最致命的事情。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汉朝的四位暗君肯定是洗不白的,属于确凿之暗君。 同时,按照这个标准,其他朝代也有自己淡淡的君主。
比起后清,这两个朝代谁的王多了些,只能是“仁智见智者”。 毕竟,清朝中后期的皇帝,几乎都没能把历史责任担好。
但与此同时,也不乏像道光帝这样的“节俭皇帝”。 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们可能还不算太差。 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选择已经将这个国家推向了更糟糕的深渊。
所以,汉朝和清朝,哪个朝代产生了更微弱的君主,我们不能说。 但有一件事我们肯定知道。
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一旦皇帝做出错误的决定,对国家的不良影响绝对是致命的! 这种皇帝,其实才是真正的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