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五日电】如何让海量古籍走出“深闺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让它们活生生?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副社长陈天柱4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建议,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文保机构要加强合作,让古籍以更便捷的方式惠及读者,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活在当下。
“收藏”和“使用”是古籍保护利用需要平衡的两端。 从事写作多年的陈天柱,非常关注中国古籍的激活和利用。
甘肃拉卜楞寺藏经建筑中的古代佛教书籍。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九梅丹增摄。
甘肃是一个古籍资源丰富的省份,主要有流传下来的经典、金石文献、敦煌文献、简朴文献、历朝官私档案等。 陈天柱表示,调查发现,甘肃古籍振兴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 比如,古籍资源盘点难,尤其是存放在市县城的古籍资源; 高层次古籍资源开放程度不足,数字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和《2021-2035年全国古籍工作规划》。
我国古籍数量众多,需要加大研究挖掘力度。陈天柱建议,首先要梳理和呈现涉及文字载体的中国古籍文化史,以及古籍本身的传承史,包括出版、印刷、传播等史; 其次,要深挖优质内容,从内容传播的角度进行选择,并以多种形式进行传播。
陈天柱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古籍的活化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无限可能。 今年春节期间,甘肃省竹简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博物馆开展了“三馆联动”的大型博物馆文化跨界活动,借助科技,再现场景,让竹简的人物得以“活”,吸引广大民众走近竹简,走进历史。
陈天柱建议,未来也可以根据古籍的形式和内容,制作衍生周边产品,利用新技术展示古籍,打造相关场景; 出版书籍,录制**解读课程,举办展览和专题古籍体验活动,拉近古籍与读者线上线下的距离。
在古籍数字化的参与各方合作方面,陈天柱认为,“出版社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它不仅是研究成果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更是古籍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陈天柱表示,读者出版集团旗下八家图书出版社,根据甘肃特色文化资源,在整理出版古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甘肃古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目前,集团正与相关方一起加快文殊馆《四库全书》数字化建设和微缩影印,全力推进《甘肃藏族敦煌文献》等重大古籍出版项目。
陈天柱表示,今年,围绕文殊馆《四库全书》的激活利用,读者出版集团还将与甘肃省图书馆联合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开发微短剧、短屏,搭建相关数据库,让古籍与现代生活连通,活在当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