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记者陈超)。随着海外油气投资环境和国际合作的不断调整和重塑,全球能源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研究所所长刘佳在接受环球网专访时指出,面对海外投资环境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上升的新常态,国际能源合作尤为重要。
近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最新一期行业年报指出,2023年全球能源发展正处于国际格局动荡多变、极端气候灾害频发、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复杂环境中。
迷雾中的新方向:不确定性中能源合作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海外投资环境,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投资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刘佳强调,政治和安全因素已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障碍,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和多重安全风险的交织对全球生产供应链的稳定产生了影响。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
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也给国际能源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刘佳指出,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了合作集团的形成,使得能源合作呈现出地缘政治化的趋势,导致基于资源优势的全球产业分工断裂,从而增加了国际能源合作的成本和复杂性。 此外,能源正逐渐被政治化、工具化、两极分化,改变了以商业化和市场化为基础的国际能源合作原则,对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企业的国际合作意愿提出了挑战。
报告称,展望2024年,地缘政治冲突的不确定性将加剧,叠加高通胀和高利率压力,全球经济仍将面临巨大下行风险,能源大宗商品将继续波动,全球能源危机引发的可负担性和安全担忧也将使各国**和企业更加关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
未来几年,我国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同时,全球油气市场将走出过去的波动和不稳定,逐步走向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全球能源格局的调整与转型:从焦虑探索到务实平衡
刘佳对未来国际能源合作保持乐观,认为全球能源格局将进行调整和转变,推动各国加强能源政策协调,深化合作,特别强调能源安全。 报告还强调了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国际合作在应对新挑战方面的关键作用。 这一转型不仅将重塑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还将推动全球能源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和气候适应的方向发展。
根据该报告,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市场面临的四大挑战之一是能源部门的低碳转型。 这一转变将对传统油气行业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新能源国际合作逐步取代传统合作格局,促进全球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 刘佳认为,此次转型将强化能源合作产业链分工的明显趋势,使各领域合作更加多元化、多元化,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能源联系。
同时,刘佳指出了技术创新在推动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 刘佳表示,技术创新将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高水平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行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 报告还强调了技术创新在能源转型中的核心作用。
此外,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指出,中国能源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以应对全球绿色发展趋势。 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炼油行业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炼油行业设定了绿色转型目标,强调产能控制、布局优化、智能发展。
未来展望:构建更加紧密的国际能源合作体系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140GW,同比增长14%,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分别增长32%和12%。 预计未来,光伏和风电领域将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继续快速增长,而储能、氢能等新兴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介绍,未来五年全球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正面临能源的绿色转型,这为新能源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刘佳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刘佳强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生产国,不仅在技术创新和产能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绿色丝绸之路**等机制,为国内外新能源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全方位支持。 这种全面的市场参与和战略布局使中国能够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2024年国内石油需求将稳步上升。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进入基础期。 全社会电气化进程持续加快,绿氢和新储能项目发展势头相对较快。 石油能源企业独特的转型模式正在形成,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催生了许多新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刘佳强调,“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也是推动新能源广泛应用的强大动力。 她认为,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全面发展与各国的能源合作,深化与大国的能源对话,重点关注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提升能源安全水平。 同时,深化绿色能源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能源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 构建更高质量的国际能源合作体系,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合作与对话,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