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穿越牧场和新城镇的藏族田园歌

小夏 娱乐 更新 2024-03-03

丹增,一个22岁的藏族女孩,出生在藏北羌塘草原中心地带的尼玛县,海拔近5000米。 “尼玛”在藏语中是“太阳”的意思。 苍天大地广袤,风吹云,在放牧的日子里,她挥舞着“五二多”,在草木间唱着田园歌。

在离家乡800多公里的地方,在山南市三武里生态安置点,丹增有了新家。 逛街、喝奶茶、做美甲、......小镇的生活让年轻女孩找到了生活中的“小运气”。

穿梭于新家和家乡之间,是丹增的日常生活,也是新一代高原牧民奔向幸福的足迹。

格桑之花的故乡。

丹增的故乡位于**自治区那曲县尼玛县欧玖乡马千村,地处藏北羌塘草原腹地,海拔4700多米。 正如歌曲《藏北草原》中所唱的,蓝天白云,草原牧场,到处都是格桑花,格桑花无比美丽。

然而,那里的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大陆的40%左右,8级以上的风每年吹200多天,也会像“春夏秋冬一日出现”的歌曲一样。

丹增在尼玛县奥玖乡马千村老家的牧场上放羊(无人机**,摄于2023年12月18日)。 新华社记者江凡摄。

2023年底,记者在马前村遇到了独自放羊的丹增。 当天,尼玛县大风,局部风力达到12级,傍晚气温达到零下10摄氏度。 尽管丹增穿着最厚的衣服,只露出眼睛,但一整天的户外工作还是让她感到寒冷和酸痛。 “我的指尖都冻僵了,疼得厉害。 她说。

加宗妈妈心疼女儿,泡了酥油茶,发微信让她早点回家。 她4岁的妹妹拉姆·卓玛(Ram Dolma)也早早地在外面等着。 但当一切都完成时,夜幕已经覆盖了这片土地。

2023年12月18日,丹增在尼玛县奥玖乡马前村老家的牧场上放羊。 新华社记者江凡摄。

丹增的母亲嘎宗(左)和他4岁的妹妹拉姆卓玛在牧场的家中制作酥油茶(摄于2023年12月18日)。 新华社记者江凡摄。

丹增4岁的妹妹拉姆卓玛在牧场迎接妹妹赶羊圈(摄于2023年12月18日)。 新华社记者江凡摄。

在强塘,人们长期受到高海拔和恶劣气候的影响,高原风湿、痛风、心脏病等病例较多。 上学、看病和旅行的困难一直困扰着他们。 此外,随着全球变暖,羌塘草原的草原也开始退化。

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牧民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2018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在极高海拔地区实施生态迁移。 2022年8月,丹增一家搬到了距离家乡800多公里的山南市仙武里生态安置点。 在两个家庭之间辗转反侧,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常态。

丹增宁愿住在三武里拉萨附近的新家,也不愿住在尼玛县的家乡,但因为她是家里的长女和主要劳动者,所以她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放羊。 “我的两个弟弟在Sembuzh上小学,我父亲通常在那里照顾他们。 妈妈和我在家照顾我 4 岁的妹妹和羊。 她说。

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来自那曲双湖、尼玛、安多等县16个搬迁乡镇的3万多名高海拔生态安置移民居住在仙武里生态安置点。 从2019年开始,他们先后从海拔4500多米的羌塘草原腹地搬迁到这里。

距拉萨市区仅60多公里,紧邻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藏式庭院错落有致,新建的九年制学校教室宽敞,商业街上超市、邮局、银行、餐馆等林立,形成了一个小镇。

这是从飞机上拍摄的Sembuz全景(手机**,摄于2024年1月22日)。 新华社记者江凡摄。

2024年1月,丹增从家乡出发,长途跋涉800多公里来到新家参加赛马活动,并前往拉萨购买新年用品。 比起家乡不到50平米的土坯房,丹增家119平米的新房更宽敞舒适,海拔低了1000米左右,温度高了10度,生活舒适惬意。

2024年1月24日,丹增在三武里生态搬迁基地的新家前。 新华社记者江凡摄。

赛马是草原上重要的民俗活动,具有竞技、物质交流和社会交往等功能。 藏北人烟稀少,人家不容易相聚,年轻人在赛马时相识、相爱是一种习俗。 往年,移民们夏天在藏北老家举办赛马和赛马节,但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三武里举办赛马,表明他们生活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新家。

1月24日清晨,丹增穿上藏族传统服饰,化上淡妆,戴着全套红珊瑚首饰,与村民们赛马。 人群中,她笑得像一朵花,十分醒目; 当记者问她有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时,她脸红了,低着头没有回答。

丹增(中)在三武里生态搬迁地赛马**(摄于2024年1月24日)。 新华社记者江凡摄。

赛马一结束,丹增和他的妹妹就乘车去了60公里外的拉萨。 他们去了八廓街和大昭寺,喝了网红奶茶,吃了必胜客,跳舞,做了美甲。

丹增和妹妹们在拉萨必胜客餐厅吃饭(摄于2024年1月27日)。 新华社记者孙飞摄。

丹增(右)和他的妹妹们在拉萨市中心的一家商店里取货(摄于2024年1月27日)。 新华社记者孙飞摄。

丹增(左下)在拉萨市中心的一家美甲沙龙挑选美甲样式(摄于2024年1月27日)。 新华社记者孙飞摄。

仙武里生态安置安置点管理委员会主任达吉次仁告诉记者:“当藏北草原的年轻人来到仙武里时,他们的世界突然变大了,视野开阔了,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更高了。 ”

在致富的路上。

由于收入主要靠畜牧业,牧场和牲畜都带不上,像丹增这样搬到三武里的年轻人,暂时要住在两地。 据了解,3.在森博里定居的20,000名生态移民中,约有7,000人仍然需要经常返回家乡放牧,但情况正在改善。

鳖乡党委书记姚鹏说:“我们一方面通过提供草地补贴和减少畜牧数量,减少了群众对畜牧业的依赖,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推进畜牧合作组织建设,让更多的年轻人从畜牧业中解放出来。 在 Sembugh 附近找一份工作,改变生活方式。 此外,牧羊人合作社也做大了,也开始在仙武里这里寻找二三产业的投资机会,帮助牧民逐渐实现生活重心的转移。 ”

湘塘草原牧业合作组织采用群众自愿投入人、草、畜,统一安排劳、牧等生产要素。 如果原来10户3000只羊需要10个劳动者放牧,合作社结束后只需要3个,参与放牧的劳动者多算一份,不参与放牧的也可以得到分红,从而解放了大量的劳动者。 集体还可以在三武里投资兴办宾馆、商店、藏式餐馆等产业实体,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拓宽就业渠道。

如果丹增的家人将他们的牧场和羊群投资于牲畜合作社,她将能够在新家附近找到一份工作。 她的母亲加宗告诉记者:“村里畜牧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从小就不愿意养羊,怕别人养不好,还是一个人干活。 这两年,合作社的红利一直很好,我也在考虑加入合作社。 ”

丹增(右)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合影(摄于2024年1月28日)。 新华社记者孙飞摄。

仙武里生态搬迁安置点管委会书记陆克说:“我们现在有矮苹果基地、现代牧场等产业,我们还计划在仙武里发展旅游业、临港产业等产业,帮助搬迁牧民在新家找到工作,真正实现'搬家', 稳定,丰富'。 ”

制片人:魏铁民、刘畅。

记者:江帆,曹斌,刘文波.

*制作:江凡、孙飞。

记者:丹增努布。

编辑:刘畅.

海报制作:陆烨。

新华社由外界和新华社**分社联合制作。

由中国故事工作室制作。

相似文章

    句子集中的中国故事

    逐字翻译 句子集的故事来源于历史,创造时代新内涵意境,可谓是永恒。富于。我们悠久的历史是灿烂的文化就这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永无止境。今天是除夕三十周年,让我们暂时从繁忙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抽离出来,或者因为新冠疫情而回到久违离我们的家乡乡村,与亲人朋友相聚,或是在风尘中关注自己,与寂寞的自己团聚。...

    我们的中国故事 约翰·奥克斯利(John Oxley)是约克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参观拥有 , 多年历史的中世纪城市约克,参观城墙,这些城墙拥有当今英国保存最完好的城墙。几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约克人守护着三公里长的城墙和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领略到古城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美景。约翰 奥克斯利 John Oxley 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小就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于 年至 年...

    马斯克接受《中国故事》采访。

    莱克斯 弗里德曼 Lex Fridman 推出了该节目的新一集,嘉宾埃隆 马斯克 Elon Musk 这也是马斯克第四次接受莱克斯 弗里德曼 Lex Fridman 的采访。这次采访中提到了中国。虽然内容不多,但对于塑造和传播中国故事很有启发性。莱克斯 弗里德曼 Lex Fridman 是一个深入的...

    中国故事丨2023屋檐下

    自己动手,精心装修 北漂 青年的出租屋 在黄山脚下回族学校古楼开民宿的中外 夫妻 带着 房子 走遍祖国山河的房车爱好者.中国故事年终特辑将带你到屋檐参观,感受普通人的温暖与浪漫。奋斗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北京,机会很多,总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生活方便又丰富,想去游乐园,可以出去跑马地。岁的苏帅虎笑着说,...

    匈牙利摄影师眼中的“中国故事”通讯

    新华社布达佩斯月日电 记者王磊 匈牙利摄影师眼中的 中国故事 新华社记者 陈浩.著名的匈牙利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 卡帕 Robert Capa 有句名言 如果你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不够接近。拍摄也是如此,了解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匈牙利摄影师眼中的中国 分享会日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罗伯特 卡帕当代摄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