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基于硅基芯片的商业模式,云计算产业**的下滑趋势,其实远非广义上摩尔定律所限制的范围,即每18-24个月下降50%。
究其原因,笔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可谓复杂。
不过,阿里云此次吹响的降价号角,看似掀起了新一轮行业最佳战,但实际上,它可能不仅扩大了自身的业务规模,也为行业追求最佳发展范式做出了新的努力。
这与其说是云厂商之间的扼杀,不如说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宣战。
作者按。 在明确了“AI驱动+公有云优先”战略后,2月的最后一天,阿里云吹响了攻击的号角。 官宣史上最大降价,覆盖核心产品线,平均降幅20%。
平均降价20%,实际降价远低于此,部分产品最高降幅为55%。
在之前的所有**战斗中,都有一个问题——它会背刺老客户。
所以,阿里云这次最极端的一点是,就算是按照老**买的,但之前没有消费过部分,也在打折范围内。
这种实力和角度,在云计算行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行业跟进得很快,也让人意外。
同日晚间,京东云发布消息,宣布比价活动开启。 京东云说:“随便丢掉,比到最后! 我们继续在整个网络上比较价格! 细分低价! 再低10%“,并承诺”买贵买,买买就买”。
事实上,不仅京东云会跟进,相信行业也会跟进。
这是有先例的,比如在2023年,阿里云推出降价后,其他厂商也会效仿。 腾讯云的部分产品线降幅高达40%,所有移动云产品降幅高达60%,而e云的部分产品降价仅为1%。
显然不是,有两个原因。
首先,虽然降价幅度很大,但笔者从一些业内人士那里了解到,从行业平均水平来看,这次降价并没有突破成本底线,也就是说,即使降价或后续降价,也不是亏损的生意。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迫使行业进入“第一飞轮”的积极节奏。
所谓飞轮,就是企业通过降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一旦企业的规模和份额扩大,成本就被稀释了,降价越有信心,降价就越大。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飞轮”起点,前提是达到一定的规模。 因此,无论是阿里云还是跟进的各个企业。 它的降价不是为了降价而降价,而是为了跟上**飞轮的启动节奏。
其次,战争将推动技术进步。
云计算行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但纯IaaS层资源(服务器、芯片、带宽)虽然仍有降价空间,但透明度终究还是有上限的。
相反,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更好地灵活运用资源,最终形成良性的成本可控性,才能有持续降价的空间。
这就像经营商业房地产一样。 其中,建造一栋楼的成本与每个人没有太大区别。 但要真想盈利,就要通过长租、日租或时租的组合,拉高房子的入住率,把空置率保持在极致,这样才能跑赢市场,跑赢对手。
降低云计算行业空置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算力的弹性,最终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的是弹性算力的最高水平。
因此,无论从扩大行业规模还是推动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阿里云此次降价的效果都是积极的。
近年来,随着私有云“一云多核”架构的出现,以及混合多云和分布式云部署的发展趋势,企业私有云存储市场规模的最大比例相当明显。
但实际上,相较于较为成熟的云计算市场占比,这个比例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阿里云智能集团高级副总裁刘伟光表示,中国云计算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但公有云的渗透率仍明显低于欧美成熟市场。 中国市场有2000万台服务器,美国有2100万台左右,但美国以公有云形式提供的算力占60%,而中国只有28%。
在咨询了多位业内人士后,他们给出了发展私有云或混合云的两大理由。
一方面,除了互联网公司之外,早期的云用户基本上是大型政府和企业客户,他们对数据安全高度敏感,对私有云或混合部署有强烈的需求。
另一方面,这类客户的特征相对而言,**不够敏感;
我承认上述说法很有道理,但核心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们的公有云还不够便宜,私有云的成本与公有云相差不远,公有云的成本优势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比较优势。
此外,即使对于大客户来说,也可能存在未考虑使用云的成本的问题。
账号是私有云越贵,公有云越便宜,规模越大越贵。
阿里云的降价和明显竞争对手的跟进,将对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博弈产生两大影响。
事实上,随着企业使用私有云时间的延长,成本必须明确。
也许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成本差异在首次部署时并不那么明显。
实际成本体现在使用云的效率上,私有云的缺点在这方面很突出:
首先,算力、存储等资源是没有弹性的,所以只能买多买,不能买少。 事实上,这就失去了云计算最大的意义之一——资源是可以弹性伸缩的,这样的云和IDC又有什么区别呢?
云计算提供的弹性,本质上允许客户采用规范化和弹性的组合来满足不同时间段的资源需求。 例如,如果 1,000 台服务器处于离线状态,则 500 台服务器将保留在云上,300 台服务器将在高峰时段灵活使用。
通过灵活使用,效果最明显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 例如,全栈迁移到阿里云后,CPU 利用率提高了 125%,但总拥有成本降低了 30% 以上。
其次,私有云开发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不会减少,只会增加。 特别是云计算需要开发各种应用和套件,才能在PaaS和SaaS层充分发挥其能力。
例如,阿里云最新的Serverless产品可以支持企业实现流程开发,云端提供了容器、数据库、数据分析、数据开发治理等丰富的产品,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应用新技术栈。 喜马拉雅使用阿里云产品,加快从数据洞察到业务决策的速度,线下任务平均时长缩短42%,长尾任务时长缩短70%。
这些开发成本对于私有云来说非常高,而公有云有大量的用户来稀释研发成本,所以各种应用会层出不穷,私有云没有办法很好地稀释成本;
第三,资源的弹性调用和公有云底层硬件的性能,都是建立在千万用户共同使用的前提之上的,在这种规模下磨练出来的底层优化能力,是私有云永远无法超越的。
因此,阿里云的降价相当于为企业计算一个账号
当你使用私有云时,成本包括不断扩大的硬件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以及不能充分发挥硬件性能的缺点;
当你使用公有云时,你不仅可以相对避免这两个方面的开销,还可以自动享受公有云市场逐年降价的红利——如果阿里云每年来一次,你能节省多少?
在更深层次上,公有云的价值不仅在于基础设施比传统IT更便宜,还在于它帮助企业抓住了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期。
以左撇子技术为例,他们已经经历过了——从规划到使用自建IDC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使用公有云可以开箱即用。 因此,左撇子医生快速完成了基于阿里云公有云的资源部署,项目启动时间缩短了67%。
因此,阿里云的领先优势是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博弈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我们不想淘汰私有云或混合云,毕竟这确实存在需求,我们需要通过降价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比例调整到合理的空间。 同时,也提升了中国云计算的全球竞争力。
目前公有云的市场竞争表现在降价的形式上,这是必然的,但如何把第一次战争的正确利用到极致,同时避免第一次战争的负面影响,需要的是“可控核聚变”。
核聚变早已由人类实现,它是核的,战争是核的。 但人类追求的是“可控核聚变”,它既有核聚变的威力,又具有可控性。
对于云计算市场来说,每一次看似汹涌澎湃的降价背后,背后都是可控的规模和趋势,成本可承受性+**战,而这最终必须通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来实现。
技术是可控性的第一要务,阿里云拥有全栈技术。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全牛排”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词,可以翻译为“无所不能”。
阿里云的出发点来源于十几年前“走向IOE”的决心,即摆脱IBM、Oracle、EMC在服务器、数据库、存储层面的控制,实现全栈自研。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动机,阿里云才取得了国内云计算厂商中技术最优秀的领导者之一——以操作系统为例,十年前研发出来的飞天操作系统,在CIPU架构的配合下,可以在相同的规格和资源下带来更强的性能, 同时实现极致的弹性,大大提高资源效率。
再比如,为了替代昂贵的EMC存储,阿里云自主研发的盘古存储系统通过EC和压缩技术,大大提高了存储资源利用率。
再举个小例子,2021年,阿里巴巴旗下的半导体公司屏头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云芯片易天710,可以理解为专为云计算而设计的CPU。
在硬件本身方面,亿天710等自研芯片的持续优化,可使数据库、大数据、AI、高性能计算、一流编解码器的性价比提升80%以上。
从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来看,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是亿天710的核心商用场景,而目前的主流是,由于AWS为了降低其基础云计算服务的EC2成本,不断提高自研ARM架构处理器GR**ITON的占比,实力雄厚的云计算厂商正在推开自己的芯片, 而易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基于这个从十年前就开始推广的全栈自研理念,阿里云在今天已经能够实现云计算资源的大规模池化,进而进行多租户切割,从而实现极高的资源利用率。
可想而知,后者在硬件、网络等资源采购成本上,以1万和100万计算,到底有多大的绝对优势?
此外,阿里云的另一个重要信心是,它有足够的客户来共享上述资源,而且客户越多,稀释成本就越低。
阿里云领先于国内其他云计算竞争对手,其最大的优势是最早抓住了发展的窗口期,在拥有一定规模后,吃下了最初的红利,进而开启了规模成本规模的无限博弈。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第一场战斗,他们也一定会参加,但最终的赢家必须是兼具比较优势+绝对技术优势+规模越来越大的玩家,这也是行业竞争的目的——通过第一战筛选出最强大的玩家———然后继续输出公有云的竞争力, 并最终确保行业按照更健康的市场结构发展。
云计算正在进入普及的深水区,难度越来越大,与赋能对象的数字化水平呈正相关。
因此,云计算的大幅降价不仅会带来现有用户的减少,而且有助于加速数字化程度极低的传统领域的替代,有利于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