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刘振云的新现实主义**《鸡毛一处》诞生,一时间引起轰动,获得多项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走进千家万户。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刘振云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刻画了大家在柴米油盐中挣扎的身影。
生存无非是日复一日的柴火、米饭、油盐,看似简单,却充满挑战。
如果一个人能活到100岁,那也不过是36500天的普通时间。
而其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小林夫妇,面对生活的鸡毛,感受无尽的烦恼。
在社会的磨砺和情绪的起伏下,小林夫妇渐渐学会了所谓的“成熟”,过着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
这就像在温水中煮青蛙,慢慢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挣扎。
然而,尽管他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稳定,但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怎么了? 小林的一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每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开始学会像别人一样“成熟”,迎合世俗的期望,并尝试解决这些烦恼。
然而,这真的是生活方式吗?
这不仅是小林夫妇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话题。
小林夫妇是两个曾经在北京市一所大学里骂方轩的年轻人,毕业后踏进了政府单位的大门。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们终于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迎来了爱情的结晶。
在外人眼中,他们过着令人羡慕的美好生活。
然而,生活的真实面貌远比这复杂得多。
早上六点钟,当城里还在睡梦中时,小林已经起床,匆匆忙忙地去公共杂货店排队买豆腐。
有时,他不得不排队等一个多小时才能买到那些珍贵的豆腐;
有时,即使排队等候时间长,也可能买不到。
买完豆腐,他只好赶紧回家放下,然后匆匆赶往单位。
这一天,小林有幸买了豆腐。
然而,在赶公共汽车上班时,他忘了把豆腐放在冰箱里。
当他晚上回到家时,他发现那块豆腐已经变质,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老婆回到家,看到这一幕,先是责怪保姆没有尽到责任。
但保姆辩解说,小林没有解释清楚,所以她不愿意承担责任。
妻子只好把怒火转向小林,骂道。
这场争吵犹如一场无法控制的风暴,将两人心中的旧账一一翻了个底朝天。
他们开始互相指责,曾经的甜蜜和理解在争吵中破碎。
这一刻,他们仿佛忘记了彼此曾经的美好,只记得眼前的烦恼和不满。
成年人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事情不如意时,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接受它们。
接纳不仅是接受发生的事情,也是接受因内心不满而产生的情绪。
将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只会导致更多的关系冲突,不仅让自己处于不愉快的境地,还会让别人感到痛苦。
但接纳并不等同于宽容。 宽容往往是压抑情绪,以换取暂时的内心平静。
然而,这只会导致痛苦在心中积累,最终让自己遭受更多的痛苦。
直到看水表的老爷子赶到,小林和妻子之间的争吵才暂时平息下来。
老爷子检查完水表后提到,有人举报有人晚上偷了水,故意不拧紧水龙头。
而偷水的人是小林的妻子。
面对老人的指责,小林夫妇连忙掩饰,坚称他们家绝不会偷水。
老爷子听了这话,说事情已经结束了,过去也不好怪他,不过以后要注意不要偷水。
似乎因为老人的出现,小林和妻子之间的争吵结束了。
不过,老爷子走后,萧林还是对妻子偷水不满,认为虽然只是两桶水,不值多少钱,但知道自己过不去。
等到老婆儿都睡着了,萧林想起了那块没加工的腐臭豆腐,连忙起身去处理。
第二天一大早,小林的妻子再次让他陷入了困境。
这一次,焦点不再是昨天腐臭的豆腐,而是她急于换工作。
妻子的诉求并非源于单位内部的人事纠纷,而是每天挤公交车的时间太长,超过四个小时,让她感到难以忍受。
她渴望离家更近,少一些通勤的辛苦工作。
然而,换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复杂性和难度对小林来说有点令人生畏。
他试着劝妻子耐心一点,毕竟北京通勤的人很多。
但妻子的情绪却极为激动,她指责萧林没有本事,只会让她凑合着过日子。
她坚决表示,她必须换单位,否则她就不去上班了,让小琳独自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第二天,妻子真的不去上班,这让小林感到焦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林开始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他想到了单位副主任和附近单位人事负责人的关系。
于是,他鼓起勇气去找副局长,详细交代了妻子的困境,还请老领导伸出援手。
副局长很和蔼,他亲自写了一封信,打了一个**,为小林到那个单位铺平了道路。
怀着信心和期望,小林找到了人事管理负责人。
负责人答应帮助检查下属单位是否有任何空缺。
事情似乎有所好转,然而,小林的妻子却不能放心。
在等待结果的时候,她以为单位主任是她一个熟人的丈夫。
于是,两人决定去找导演求助。
然而,这一举动出乎意料地把事情搞砸了。
当人事主管得知他们又私下找了局长时,他的态度立刻变得冷淡起来。
提供帮助的承诺也消失了。
此举无疑违反了工作场所的一些晦涩规则,使原本可能进展顺利的事情变得复杂。
时间过去了,重新部署没有任何进展。
今天早上,小林的妻子再次提起此事,两人商量后,决定再次找到人事负责人,希望通过赠送礼物来挽回局面。
他们买了一盒降价的饮料,忐忑不安地下楼来到领导家。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领导层非常礼貌地拒绝了他们的礼物。
这一刻,萧林夫妇感到无比的尴尬和愤怒,但又无可奈何。
两人站在楼下,怒骂道。
他们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了解这里的规则,冒犯了人们。
但此时此刻,后悔是没有用的,他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换单位的事情,一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小林夫妇的心上,悬而未决。
他们每天都在担心这件事,寻找可能的出路。
然而,有一天,事情竟然出乎意料地解决了。
小林老婆所在的单位在他们家附近增加了一辆班车,让她再也不用长时间挤在公交车上了,通勤距离也大大缩短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她高兴地告诉了小林,两人都很高兴。
萧林原本以为这件事情已经顺利解决了,没想到没过几天,妻子又陷入了不愉快的心情。
原来,她听说这条线路的班车开通,是因为单位领导有亲戚也住在这里,不完全是为了员工方便。
这让她内心有些怨恨。
小林试图安慰她,告诉她总比没有好,不管开门的原因是什么,至少现在通勤上班方便多了。
他劝妻子要心存感激,不要太担心背后的原因。
同时,孩子寻找幼儿园也让他们头疼不已。
孩子快满三岁了,他们打算辞掉保姆,送孩子上幼儿园,这样可以节省保姆的工资,让孩子开始早教。
然而,附近的幼儿园条件参差不齐,好的幼儿园需要人脉才能进入,而且他们不认识里面的人。
小林和他的妻子想尽了各种办法找人帮忙,但都没有成功。
最后,小林提出了一个替代计划,将孩子送到隔壁稍差的幼儿园。
他认识里面的老师,进去肯定没有问题。
然而,小林的妻子坚决不同意,她不想让孩子去太穷的幼儿园,坚持要找条件更好的地方。
这时,邻居的来访如春风,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他们愿意把幼儿园的名额从别的单位转给小林家。
萧林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自然是喜出望外,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光明前途。
然而,喜悦还没有消散,小林的妻子发现了事情的另一面。
原来,邻居们之所以这么慷慨,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去那所幼儿园,这样两个孩子就可以互相陪伴,一起适应新的环境。
得知这个真相后,小林夫妇心中的怒火升起,他们觉得自己被邻居占了便宜,原本的感激之情大打折扣。
萧林更是控制不住,晚上独自一人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甚至扇了自己一巴掌,骂自己无能,不能混。
然而,这种自责和烦恼其实有些多余。
无论如何,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够进入他们心中的幼儿园将是一种祝福。
即使邻居的初衷是陪伴孩子,也不代表他们的帮助不再有价值。
也许,邻居没有直接表达这一点,但这并不影响事实的本质。
有时,我们会感到恼火和痛苦,因为我们过于关注事物的消极方面而忽略了积极的一面。
我们宁愿陷入情绪的漩涡并消耗我们的精力,也不愿接受和面对事实。
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随着秋天的到来,小林夫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麻烦——大白菜问题。
这种烦恼和他们之前面对的琐碎事情,比如孩子、豆腐、换单位,完全不一样,但同样令人头疼。
每年秋天,都会出台大白菜补贴政策,让大白菜变得极便宜。
每年,小林都会排队买一大堆大白菜,准备储存起来慢慢吃。
然而,他们买回来的大白菜,却成了他们的一大负担。
它们必须晾干,每天翻动,晚上收起来,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了。
而且,一开始他们不愿意吃,最后只剩下一些干瘪的棍子,味道很差,味道不好。
接下来的每一年春天,这对夫妇都会面对一堆小树枝,发誓秋天来临后再也不会买大白菜了。
可是到了秋天,看着街上那堆堆的白菜那么诱人,还有**补贴,别人的车推着走着,会觉得自己不买就输了。
这种矛盾和焦虑的心理折磨,让小林感到极度疲惫。
今年秋天,小林下定决心,坚决不再购买大白菜。 他试图说服自己,大白菜不是必须买的东西,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冬天吃蔬菜的问题。
然而,仅仅过了三天,他就加入了团队,去买冬白菜。
原因是单位可以报销购买大白菜的费用,夫妻俩加起来总共可以报销500斤。 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他们不买,他们就不会白买。
当然,他们也在心里告诉自己,不是意志不坚强,而是被现实逼迫了。
买回大白菜后,小林一想到要端上这些菜,心情就变得沉重起来。
在他心里,他总觉得这些麻烦是报销政策造成的,而不是他自己的选择。
然而,每当他试图逃避这些琐碎的事情时,报销**总是随之而来,他不得不承担这个麻烦。
他渐渐意识到,这种把责任推给外因的做法,其实只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在朋友小李白的吩咐下,小林在下班后变成了街头卖鸭子的人。
起初,他心中充满了忐忑和不安,觉得这样的行为似乎不合时宜。
不过,小李白用的是“赚了钱就不要丢脸子”的告诫,让他渐渐放下了心中的烦恼。
过了几天,萧林渐渐发现,这份工作其实挺有意思的,不仅没有耽误日常工作,还每天从小李白那里得到20块钱的奖励。
不过,好时光总是短暂的,小李白只让他做了十天。
第九天,小林在街上卖鸭子的时候,意外地遇到了办公室主任。
导演的眼神中充满了惊讶和疑惑,这让萧林一时感到尴尬。
他知道自己在领导人眼中的形象可能会大大降低。
第二天,专员与小林进行了深入交谈。
小林很紧张,但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心用巧妙的话语回应领导的疑惑。
经过一番思考,小林意识到他不再认为卖鸭子是一种耻辱。
然而,他也学会了什么是“成熟”。
在与领导交谈时,他学会了掩盖真相,用半真半假的回应。
在职场上,往往很难在真相中站稳脚跟,但谎言可以使人升迁和致富。
于是,在导演面前,小林巧妙地解释了自己卖鸭子的行为。
他声称自己只是碰巧和一个卖鸭子的同学一起玩,想卖几只鸭子,没想到遇到了领头人。
他坚称自己并不是真的在卖鸭子,只是出于好奇和玩乐。
听完他的解释,虽然眼神中还有些疑惑,但专员并没有深究。
他只是叮嘱萧林以后不要再这样玩了,要时刻注意维护国家干部的形象。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检查水表的老人再次来到门口,这一次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有特殊要求。
他代表家乡和县的领导前来,希望得到小林的帮助,解决长期积压的审批问题。
老爷子用诚恳的语气问萧林这是否可行,萧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直率了。
他知道,在复杂的现实中,说出来往往是不明智的。
于是,他满口承诺,但话语中却有一点尴尬。
能帮忙的先说不帮忙,容易做的先说不容易做。 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
萧林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仅给了老人希望,也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其实解决这个审批问题并不难,只是小林故意说很难。
他详细地描述了其中的所有困难,这让老人深深体会,同时也坚定了他向小林求助的决心。
老人离开时,留下了一个微波炉以示感谢。
起初,萧林对这份礼物有些犹豫,觉得帮忙拿一份批准文件,接受这样的好处似乎不合适。
然而,当妻子开始用这台微波炉烤红薯、烤鸡等美味佳肴时,小林的后顾之忧渐渐烟消云散。
他品尝着美味的食物,心中不禁有一种满足感。
他开始想,也许改变自己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他愿意融入并学习所谓的“混沌之道”,他就可以轻松获得他需要的物质享受。
然而,这样的生活,让小林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他开始按照世界的规则行事,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三岁的孩子因为没有给老师送礼物而不敢上学,小林对这件事深感震惊。
他意识到这个社会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甚至连无辜的孩子也受到影响。
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开心,夫妻俩不遗余力地寻找其他家长送给老师的炭火作为礼物。
送完礼物后,一家人的情绪得到了缓解。
那天晚上,萧林喝着啤酒,对妻子说:“其实世上的事情很简单,只要你懂得一个道理,按理做事,生活就像流水一样,日子过得挺舒服的。 ”
然而,小林所理解的这个“真理”,其实只是被世俗的规则所同化。
他开始学会用这些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他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
他也许能找到物质上的满足,但他在精神上却变得越来越空虚。
小林夫妇的生活似乎进入了稳固的轨道,表面上的烦恼越来越少,日子越来越顺利,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然而,在这种平静的表面之下,他们的思想逐渐变得麻木不仁。
萧林已经习惯了不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再追求内心的真实喜好,就连原本的善良也在慢慢消失。
他喜欢看世界杯,但当四年一度的赛事到来,转播时间恰逢半夜时,他因为妻子的责备而放弃了。
当被同事询问时,他愤怒地否认自己曾经喜欢过足球,这让他的同事们大吃一惊。
更令人心痛的是,当他得知救过他一命的小学老师病逝时,虽然整天心疼,但回到家面对一堆白菜时,却把老师的恩情抛在了脑后。
他告诉自己,“死人已经死了,想也没用,活人要先想想白菜。 ”
这些话透露出对生活琐碎的过分关注和对人性真实本质的遗忘。
当然,生活中的柴火、米、油、盐都需要妥善处理,但以此为借口,让人失去心,却是莫大的悲哀。
当人们迷失在琐碎的生活中,随波逐流时,最终可能会成为麻木的“空心人”,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应该学会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而不是被外界所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烦恼的束缚,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顺从外界,顺其自然,或许能获得暂时的安慰,但失去的却是自我和真理。
这也许是人性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