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可能有点形而上学,但有时指挥家只是站在你面前,就足以影响演奏者的演奏风格。 例如,在指挥家Dutois中,很难听到特别浑厚而坚实的声音。 而当蒂勒曼出现时,乐队很难演奏出空灵细腻的**。在钱俊平看来,指挥家就像一个风格迥异的“解码器”,将“程序员”(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传递给表演者。
2月的最后一天,90后国际指挥家钱俊平首次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与90年代出生的小提琴新星周英一起,演奏了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二小夜曲》和80年代出生的中国作曲家周。
钱俊平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并考入美国上阴高中和柯蒂斯学院,主修中提琴。
同时,他也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指挥潜力,10岁时以合唱团的身份出道,并担任上阴高中青年交响乐团的助理指挥。
加入柯蒂斯后,他的指挥技巧很快引起了院长的注意,他被录取到指挥系,随后成为指挥教育大师奥托·瓦尔纳·穆勒(Otto Varner Müller)的闭门造车。
演出结束时,钱俊平放下接力棒,拿起中提琴“重回老路”,与周英合作演绎了《梁祝》的《楼台会议》选段。
勃拉姆斯和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是终生的朋友。 当勃拉姆斯还在各种小酒馆和餐馆弹钢琴时,约阿希姆已经通过“挖掘”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而成为著名的艺术家。
两人后来相遇并开始了一次联合巡演,约阿希姆也对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约瑟夫·约阿希姆担任独奏。
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可能是音乐界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他的思想更像是交响乐,层次和声部丰富。 对于钱俊平来说,演绎这样的作品更具挑战性:“我们要做好从多声音中筛选出来,分析**重要、**不重要,否则听起来会一团糟。 ”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让观众等了20年,颇有李白的“眼前的风景,崔浩的题词在上面”。 为了达到“写出贝多芬式的交响曲”的目标,他在创作道路上做了多次尝试。 像贝多芬一样,勃拉姆斯的作品有些抽象,通常只使用三个或两个音符,或一个音程或一个和弦来扩展整部作品。
在他的交响乐作品的早期作品中,第二首小夜曲的规模较小,但特别的是,弦乐完全离开了小提琴,让风主导了作品的上部声音轮廓。
木管乐器比小提琴更温暖,第一乐章奏鸣曲的主题让人联想到木管乐器在树林中悠闲地漫步。 在演示部分的最后,勃拉姆斯稍微取笑了观众,假装进入了一个重复但很快过渡到一个漫长的、跑调的发展。
在这个乐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后来使用的复杂节奏和灵活的和声探索,最终导致了二十世纪的无调性**。
中国作曲家周天1981年出生于杭州,毕业于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和柯蒂斯**学院,也是钱俊平的前辈。 2018年,凭借《管弦乐协奏曲》获得第60届格莱美奖“最佳当代古典作曲家”奖提名,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突然》是他的一部新作,灵感来自傣族舞蹈,全长约6分钟。 音乐充满了独特的节奏和丰富多彩的和声。 **在舒缓的这段时间里,短暂的“慢舞”似乎预示着又一个狂欢之夜。 上海交响乐团的这次演出也是这部作品的中国首演。 《突然》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优美的旋律层面上没有流行,但能感受到一种张力,这样才是一部好作品。 ”
钱俊平很早就和周合作了,执导了他的《赞美》。 每次演出前,他都会向周询问剧目的创作思路,“他的思想很清晰,凡是我听不懂的东西,总能解释得很好。 ”
在演绎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时,表演者总是被问到如何用**来讲述中国故事。 从18岁开始出国留学,见识过中西不同文化,钱俊平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中国文化中具有和平、宽容和发展的品质,交响乐作为一种媒介手段,就像所有的艺术手段一样。 我们怎么写好,与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这些东西都可以体现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