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刚刚经历过“宋津战争”惨败的崇祯皇帝,本有机会与皇太极缔结“和约”,但最终却因为一个下属的失误,彻底埋葬了明朝最后的“喘息之机”。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为了推卸责任,还处死了暗中为他处理和谈的军部部长陈新佳,这彻底“寒”了文武官员的心。 那么这个不经意的小事造成了什么大灾难,我在这里就详细告诉你。
宋金战争惨败,陈新佳奉命秘密谈判和。 从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清两朝在东北战场上爆发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决战,史称“松津战争”。 这场战斗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注了全部国力打造九方精锐,锦州、嵩山等诸多城市、要塞、要塞陷落,洪成重、祖大寿等大批将领投降,明军只好被困在宁远, 山海关等数据点不多,目前还没有反击能力。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拥有绝对的优势,他主动选择与崇祯帝议和,他也充满了“诚意”。
首先,皇太极一直把**与明朝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清军多次出兵对付明朝,包括入侵朝鲜,主要是为了抢劫以缓解内需压力,也是为了武力逼迫崇箯开放。 不仅如此,皇太极还“放低姿态”,刻意抬高崇祯的地位,尤其是在与崇祯的文书中,还使用了崇祯的年名。 这些都表明,皇太极是想和明朝有正常的交往。 其次,此时的皇太极还不准备继续南下入关。 事实上,在清朝宫廷中,满族和汉族**对明朝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大部分满族贵族已经对现状十分满意,但汉族**和范文成、孔有德、尚克西等将领对明朝的灭亡态度更为坚决。 同时,黄太极也非常担心过早的南迁不仅会让满洲人被汉人“同化”,从而失去民族认同。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皇太极最担心的是清朝的内在问题,尤其是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能会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而爆发,所以皇太极在继续南下入关之前,也优先解决了这些问题。
同样,即使是清军也需要休息。 在“松津战争”中,不仅明朝损失了军队,清军也遭受了非常严重的**,也急需休整,皇太极也在为自己争取时间。 当然,不得不说,皇太极今年刚满五十岁,并不急着立即南下,继续进关攻打明朝,毕竟黄太极此时的身体状况非常好,他不会想到自己会在一年后的崇祯十六年(1643年)突然去世。 看得出来,皇太极对于这次与崇祯的和平,是很诚恳的。
在黄太极主动抛出和谈“橄榄枝”的同时,陆军部书记陈新佳也有了和谈的想法,甚至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开始私下接触了。 崇祯先是默许了陈新佳的议和做法,然后又特别说明,陈新佳的一切和谈行动都必须秘密进行,谈和的事情不能让朝臣知道。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和陈新佳选择安排马少宇等人秘密派使者前往盛京。
为了再次显示诚意,皇太极特意率领文武**出城20里会合,在与马少宇等人的和谈中,皇太极提出的条件并不苛刻,堪称明清两代的“圆圆联盟”。 “两国有好有坏,必须派使者互相庆祝。 明朝每年给清国一万两黄金和100万两白银,清朝给明国一千斤人参和一千只貂皮。 进入明朝的满洲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必须被逮捕并送往清朝,明朝叛乱者进入清朝的也必须被逮捕并送往明朝。 各君主各有国,以土脊中部的宁远双树铺为明界,塔山为清界,连山为中地,开展互市互通。 和谈结束后,皇太极亲自为马少宇等人设宴,还把他的一封信交给了崇祯。 就这样,马少宇带着和谈的结果回到了北京,直接回到了陈新佳身边。
对于崇祯来说,他也非常希望能够与皇太极促和,毕竟此时的明朝已经动乱,更重要的是崇祯要和清军和农民军两条战线作战,这在财政上是无法支持的。 然而,崇祯有一个很大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他的固执和极度不负责任。 他想谈和,却又不想背负“求和”的恶名,于是安排陈新佳秘密进行所有和谈,他更愿意看到陈新佳等人提出“和平”方案,在朝臣们的“苦苦劝说”下,他被迫接受了和平条件, 这样他就不能忍受任何批评和骂名。
陈新佳很清楚崇祯的心思,也按照崇祯的意图,将和平之事严格保密,但谁也不会想到,一个下属的失误,会让整个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本来陈新佳是要把马少宇带回来的求婚内容,连同黄太极的手写信,以密折的形式报给崇祯的,但因为陈新佳急着上朝,所以他没有隐瞒,而是直接摆在了桌面上。 此时,陈新佳府的秘书办公室并不知道这是一份要单独提交给崇祯的秘密折叠,但像往常一样,它被看作是战争部的军事报告,直接交给了内阁。
陈新嘉原本以为是按照崇祯皇帝的旨意议和,既然事情已经公开,可以就此征求朝臣的意见。 但谁知道呢,崇祯皇帝见朝臣们对和谈大发雷霆,不仅一再否认自己安排陈新佳去秘密和谈,还指责陈新佳失权,羞辱国家。 就这样,陈新佳被崇祯下令处死,成为崇祯皇帝的“替罪羊”。
和谈失败了,明朝失去了最后的喘息机会。 在此之前,黄太极还给出了答复和谈的最后期限,并发出了以武力重新开战的威胁。 “如果你不想和好,就不要再派信使来了。 如果它没有在9月左右到达,将命令军队。 果不其然,迫不及待地等待崇祯回覆的皇太极“如约”出兵,这让崇祯乃至整个明朝失去了最后的喘息之机。
一方面,崇祯不得不继续面对“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崇祯即位以来,各地农民起义纷至沓来,崇祯要面对清军在关外不断南下,同时又要不断镇压国内动乱,不仅兵力损失极为严重,而且国家的财政早已崩溃。 试想一下,如果真的能达成这个“与皇太极结盟”,哪怕这个“和平”只持续三两年,那么崇祯也可以集中全部力量解决李自成、张宪忠等农民起义势力。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提出的“一万两金银”的和平条件,确实比辽东每年几千万两的军费开支要少得多,也将大大减轻崇祯的财政负担。 如今,随着陈新佳被处死,崇祯拒绝谈和,明清两朝又战愈,不得不说,崇祯让整个明朝面临更大的危机。
另一方面,崇祯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君主和大臣之间的感情。 在此之前,崇祯处死袁崇焕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不满,尤其是以祖大寿等人为首的辽东将领,对崇祯怨言不绝。 而现在,陈新佳和袁崇焕有着同样的经历,这让所有大臣的心更加寒心,崇祯的性格缺陷再次被放大,君臣之间又进一步分离。 果不其然,面对李自成的军队不断逼近北京,崇祯想让朝臣们南迁,以免让他背负“逃亡”的恶名,但以袁崇焕和陈新佳的经验,几乎所有人都要求崇祯“以王为死”。 崇祯虽然对此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最后李自成围剿北京,不仅没有逃脱,就连他的几个皇子都被李自诚俘虏了,这也让南明政权的建立从一开始就缺乏“合法性”的基础。
其实不管是决定议和的崇祯,还是暗中处理和事的陈新佳、马少宇等人,他们都非常善于保证当初对和平的隐瞒,哪怕有些朝臣对此稍有了解,也依旧守口如瓶。 如果事情真的能发展到这个样子,崇祯和陈新佳想出一整套解决办法,并暗中争取一些重要大臣的支持,很有可能与皇太极达成和平。 然而,正是陈新佳府邸中的一个小失误,让之前所有的保密工作都失败了,同时在朝廷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再加上崇祯缺乏勇气和勇气,又害怕承担责任,所以他不得不处死了陈新佳,同时拒绝了黄太极提出的和平条件, 双方又打了起来。就这样,崇祯和整个明朝失去了最后的喘息机会,继续走入深渊,仅仅两年后,李自成率领大顺农军进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死,正统的明朝也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