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南的反击
作者:被遗忘在江湖中。
声明:Bing表示,原作首秀,全网已开放维权,抄袭处理必查
在对越南的反击中,我军分为东西两条战线,共有两名总司令。
东线的徐世友开合大雷,轰轰烈烈,给越南第一军区沉重打击; 西线的杨德志(后张公秀)是一步一个营,越南第二军区作战稳健,东线歼敌人数只有40%,但要少得多。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军迷心里都有这样一种难受的感觉:
当时,“战神”苏羽还活着,如果他来接替徐世友的指挥,我军东线会不会大不相同?
我们的军事技术和战术的使用会不会更加微妙,穿插在敌后会不会更加坚决?
胁迫河内的过程会不会更顺利,场面会更好吗?
我军的成果会更大,会更小吗?
1979年初春,对越南的自卫反击不小。
在这次仅持续了四个星期的局部行动中,我军在前线派遣了九个军事单位22。5万人,包括后方支援梯队和海空军协同兵种在内,参战人数达到55万人。
在上千位开国将领中,大军中得心应手的人屈指可数,比如“横而剑”的彭先生,是“现在的孙武”的刘帅,是“红军之鹰”和四野“一01号”的林先生,低调朴实无华的徐帅, 还有被公认为“特别擅长组织大兵团作战”的苏煜将军。
如果对越南的反击是由苏羽而不是徐世友指挥的,那会是什么样子?
战争爆发时,其实我军的两位将军和指挥官已经不年轻了。 徐世友上将73岁,杨德志上将68岁,就连后来接替杨德志指挥的张公秀少将也64岁。
时任军科院第一政委的苏煜将军当时72岁,比徐世友将军小一岁。 战争年代,苏羽和徐世友在莱芜、孟良谷、兖州、济南等重大战役中合作,指挥风格完全不同。
徐世友就像是“凶猛的张飞”,厚实细腻。 苏羽是“赵子龙”,勇敢而有谋略。
在组织大兵团作战方面,与徐世友相比,无疑是苏羽的强项。
徐世友在隔壁连当兵时,给士兵们讲过战斗故事
不争的事实是,苏羽的武将的成就和功绩都高于徐世友。
作为我军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之一,苏煜将军的作战指挥得到了全军的认可,得到了董事长刘帅等人的高度赞扬。 主席称赞苏羽是“才、将、帅”,刘帅甚至称苏羽是难得一见的打胜百战的谋士,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苏羽对士兵的运用,既是战国时期“兵圣人”孙武的遗产,足智多谋,果断果断,睿智勇敢; 还有西汉名将霍奎的风范,善用奇兵,打败敌人; 还有唐朝著名将领李靖的才华,王作之的才华,文武的才华; 还有南宋名将岳飞的特点,用得妙巧,一心一意。
有一点毋庸置疑,如果苏羽一声令下,他绝对会比徐世友更精致。
以西线的杨德志为例,反击作战计划反复审视考虑,穿插上千条路线和兵力,行动谨慎细致,比东线的徐世友少,但收效也小一些。
所谓“凡事有利弊”,如果苏羽指挥东线,应该比西线的杨德志更有计划、更稳重,有可能像孟良谷那样出其不意取胜,但这样一来,却是必然的。
战争既是政治的延续,也是系统性的。
换言之,打仗不仅要靠统帅的战略谋划、千里决胜、立竿见影、预防敌人,更离不开军师级高级将领的执行和即兴适应,也离不开团级中下级指挥员的领。 营级和连级,以及广大士兵冲锋陷阵、单独作战和协调的能力。
此外,部队的装备水平、情报侦察、后勤保障和政治工作水平也是打赢战争的必要前提。 所以,仅仅用苏煜换掉徐世友,广西方向未必打得更好更漂亮,战争的走向和进程未必一帆风顺,结果未必是大或小。
从中高层指挥员的情况来看,经过10年的特种运动,我军已经很久没有参加战斗阵型了,“刀枪进隈研吾,放南山”已经很久了,军师级指挥员的战术水平和现场指挥,都比不上我军的光峰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步兵。
我军9军29师虽然参战,虽然总体上优势明显,但也存在很多失误和遗漏。 至于团、营、连级的指挥员,有的连作战图都看不懂,到了战场上就一头雾水,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从参战官兵的实际情况来看,当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军的整体军事素质和战备训练不允许乐观。
自卫反击战开始前,我军的整体军事素质和训练水平如何?
对印的反击结束后,我军所经历的镇堡岛保卫战是师级、营级规模的作战,远不能与抗美援朝战争相提并论。
与实战经验的匮乏相比,10年特殊时期的日常战备训练也严重不足,许多部队甚至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有的师真正从事军事训练的只有一个连。
另外,平时我军采用A师、B师的编制,B师编制不到6000人,只有A师的一半。战时临时扩充为A型师,招募了一半以上的新兵和干部,影响了战斗力。
在对越南的反击的29个师中,B师占了21个,面对战斗扩兵,不仅新兵人数大幅增加,而且由于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基层指挥官很多都是新手。 这就好比中国男足,球队基础差,就算请来了里皮这样的世界名帅,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其次,除了炮兵优势较大外,我军装备情况比较大,其他装备如56式突击步枪、轻机枪、69式火箭发射器、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和坦克等,与越军相比,优势不大,有的还处于劣势。
1979年我军参加越南反击的照片,从近到远:56式轻机枪、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
对越南的反击,是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大规模军团行动。
之所以说是特殊时期,是因为我军正处于历史低谷,战斗力正在减弱; 之所以说是特殊位置,是因为战区在越南北部山区,广西方向还有一些河谷可以部署重兵,云南方向的山沟高耸,连大兵团都动不起来。
越南军队在我国支援下动用了40个火箭发射器,在山区伏击。 越军喜欢钻洞、搞伏击是越军的特点,在我军撤退阶段,给我们制造了一些问题
此外,我军主要在半岛山区进行拔河比赛,对越南的反击则落入了越南热带山区和丛林的游击战。 战场距离边界直线20米50公里是浅的近深度。
越南北部位于山地丛林第一带,山峦陡峭,森林茂密,道路崎岖不平,对于我军深入对方领土来说,这样的地形从未经历过。 很容易偏离方向,迷失在穿插的部队中。 我军的坦克、装甲、运输车队很容易被小股越军攻击,优势兵力和重型装备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最重要的是后勤保障,我在越南交了很多学费。
以上的主客观因素,绝不是单个统帅能解决的,不管是徐世友还是苏羽。 一个军事统帅指挥得再聪明,如果带领一群久失战的士兵在陌生的地形条件下,作战计划再彻底、再细致,也很难执行好。
东线总司令徐世友(左)与西方面军总司令杨德志手挽手进出会场
历史选择了许世友而不是苏羽,这自然是有道理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自然也会有自己的短处。 就苏羽将军而言,也有一些因素制约了他的军旅生涯。 他伤病的身体不再允许他指挥反击越南这样的大战。
当时,苏羽虽然比徐世友小一岁,但身体状况却不如徐世友。
早在1978年,苏羽将军就计划南下,到他曾经战斗过的井冈山、潭桥、华中走一走。 但是,由于身体原因,他在途中坚持不住,只能半途而废。 不过,在自卫反击之前,苏煜将军还是受军委委托,前往中苏和中蒙边境视察对方的威胁态势。
此外,自1958年以来,苏煜将军已经离开前线20多年,而徐世友和杨德志则一直在大军区服役,从未离开过作战部队。 知己知己,百战无敌,更适合一线指挥。
历史之所以选择“拔山覆天”的徐世友来指挥广西主战场,与主席推举彭帅指挥抗美援朝战争时是一样的“是否打”的“亮剑”精神比“怎么打”更重要。 再说了,像对越南进行有限规模的反击这样的战争,还没有上升到苏羽这样的重量级开国大将,开国大将许世友、杨德志,甚至开国少将张公秀都已经是杀鸡的“刀”了,这就够了。
当然,苏羽将军虽然没有对越南反击的前线指挥,但他对这场战争非常关心,战后,他也写了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文章。
引用:
1.《苏羽回忆录》,苏羽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一代名将许世友》,作者:孙晓、宋梅。 黄河出版社出版。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提交私信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