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级歧视”多次登上热搜榜,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一些觉得最不公平、最无力的人,是那些考上大学后努力学习的人,他们不是以本科身份进入名校的,而是在大学四年顺利落地成为名校研究生后,他们以为有了“名校研究生”的标签和自己的努力, 他们可以被看好,但他们没想到最终会在“一级”上失败。
“第一学位”不是每个人的耻辱,而是特定群体的耻辱,这个特定群体指的是那些“本科很普通,但研究生却上了名校”的群体,同样是名校的研究生,同样优秀,同样努力,同样动力,但“第一学位”却成了他们唯一的失败。
因为丁晖这档备受关注的综艺节目,他在节目中的表现是代表,他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所以他受到了不少的关注。
工作两年后,他通过努力考上了名牌研究生院,面试时刻意避免谈论本科经历,但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本科经历肯定会成为面试官关注的焦点。
丁晖是幸运的,很多人没有被放大到大众视野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丁晖在谈起第一度时的逃避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度的羞耻感”,而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第一度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麻烦,他们往往被“第一度”拖住了。
既然“一等”吸引了那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都在吐槽企业重视“一等”,如果“一等”的概念被呼唤,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吗?
已经有了答案,结果是更多的反对。
全国人大代表潘福生院士提出废除第一学历,潘院士提到,有些用人单位只有学校的“出身论”,他指出,这种现象在毕业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就出现了,是教育用人不公的表现, 各高校类型和特点存在差异,不应成为升学和求职的门槛。
潘院士指出,学校出身理论危害很大,建议取消学生档案和工作简历中的“第一学位”概念,去掉对学校“出身”的明示和隐性限制。
潘院士说得非常好,还提到了一些用人单位只有学校的“起源论”。他的这个建议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扩大到互联网上,讨论的焦点变成了是否废除“第一学位”。
本以为很多人支持,但评论区反对的声音更多,甚至有人说,“第一度才是最公平的”。
学校起源理论一定有很大的弊端。
而学校起源的理论也一定比较普遍。
拥有彻底的第一学位也是不现实的。
其实“只学”的书,并不常见,能力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关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一定要以一定的标准为核心,从大量的求职者中进行选择,如果求职者的数量比较少,那么通过综合考核,就可以选择出来, 如果求职者数量很大,比如一个职位收到几十甚至几百份简历,让这些求职者来面试,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样的意义,如果一个职位需要1个人,从大量的面试官中挑选5份简历是正常的。
那么筛查的标准是什么呢? 简历好看吗? 工作经验? 还是个性,还是别的什么?
最客观的标准必须是学历,这也是一种更公平、更可靠的筛选方法,然后综合其他方面,如个人经历,如现场表现,如思维方式等,来做最后的筛选。
如果第一学位的概念完全消失,好在就是家长们当时不再滚动孩子的高考了,考哪所学校也是一样的,反正高考考进哪所大学都无所谓,招生单位也不看这个学术标准。
一方面,不好的是大家在大学里就开始滚了,也就是说,高中毕业后,第一学位不重要,最终学位重要,不管是大专还是本科,不管是普通学校还是名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生考哪个学校。
退一步说,如果研究生学历不再重要,用人单位不看学历,学历也完全消失了(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假设),那么学习又有什么用呢? 无论如何,当孩子长大成人时,找工作不是基于学历的。
说白了,就是以你为标准,往哪个方向滚,这是肯定的。
没有必要取消,也不能取消,这个理念深深扎根于人心,制度控制不了招聘单位的选择,即使不允许提“第一学位”,用人单位招聘研究生时,两个能力相近的人,在做出选择时, 还是会倾向于看一级,这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不过,“唯学出身论”确实是极端的,但企业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样的人,招什么样的人,总有一套考核标准,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公司的用人标准有问题, 企业不会持续太久。
只要教育制度存在,只要这套社会机制存在,这个概念就不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