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它是为了纪念为国牺牲生命的人民英雄而建造的,在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但人们仍然充分发挥自己的团结和智慧,最终克服了困难和障碍, 并成功完成任务。
1949年9月30日,国家尚未统一,政权尚未稳定,但中国已经通过了关于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计划的决议,力争尽快给牺牲的英雄们一个“交代”。 人民纪念碑作为一座意义重大的纪念碑,其设计注定不简单,其整个纪念碑建设充分融合了全国人民的创造力。 比如石碑的造型,因为石碑的构造起源于古墓,所以石碑一直都是扁平的,但是这个石碑的形状太老套了,也缺乏英雄气概,所以碑子开始采用“方正”的形状,毕竟方正能表现英雄的正义。 再比如,从平时坐北朝南到坐南朝北的转变,让转变的方向也表明共产党可以扭转局面,不仅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能够继续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强大。
当时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石碑顶部的设计,石碑顶部的设计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再研究,最后采用了“建筑屋顶”,保证了其雄伟庄严的设计,具有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味。 对于这种特殊的设计,建造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它必须以各种方式建造。 事实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阶段持续了三年,而建设阶段持续了近六年,这也是事实。 它建造得多么细致? 让我们看看这个项目的施工人员。 纪念碑浮雕的雕刻工匠在参加之前,都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荐和评估的。 经过一系列的选择,这些人必须聚集在一起,经过两年的培训,直到他们能够将浮雕上的人物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物。
工程细节类似于原子弹的建造,是选拔队伍,然后训练,最后制造出来的,可见国家对人民纪念碑的重视。 而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其实是碑石的开采和运输。 碑不是北京本土的石头,而是质量和距离选择的最佳选择,它就是山东省青岛市崂山附近的福山采石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浮山是康有为墓遗址所在地,与铜陵的浮山无关。 ——当时,国家正在从全国各个采石场采集石材样品,然后送到清华大学材料实验室进行检测,并在质量、颜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对和测量。 最后,选择了福山的花岗岩,因为它在颜色和化学性质方面都非常稳定。
不过,虽然选址在这里,但大家还是一时无奈。 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头太大了——按照专家设计的尺寸要求,必须长14米,上下宽2米,厚3米,这样石头的重量就要300吨。 300吨石材,开采的第一步就足以让人头疼。 当地一位被誉为“石神”的老石匠,曾经想出一个解决办法,他在岩体周围凿出炮孔,然后埋设炸药,希望能炸毁巨石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专家们开始改变思维,将暴力改为诡计。 利用杠杆和压力,他们能够将石头与岩石分开。 但这只是第一步,采石场离北京很远,怎么运到北京也是一个大问题,最后组织决定使用火车运输,但采石场距离最近的青岛火车站也有30公里。 如何搬家成为当时最大的难点,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开始开展“**如何**? 起初,它只是简单地清洗,然后压平以减轻重量,但经过加工和去除杂质后,石材的重量减少到280吨。
但事实证明,运输还是很困难,于是工人们开始对大石头进行第二次加工,这次是全深加工,最终重量只有103吨。 但哪怕是103吨,工作人员还是小心翼翼地在路上运输,生怕石头损坏,所以当时走了30公里,才到青岛火车站一个多月。 但到了青岛火车站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火车的固定载重是90吨,重达数百吨的大石头还是上不了火车。 于是工作人员开始第三次加工石头,将重量减少到94吨。 最终,这块石头安全抵达北京。 事实上,石头本身的厚度只需要为06米就够了,这是我在设计的时候是这么想的,但是当时就觉得石头太薄了,很容易折断,所以就这么厚。 到了北京之后,自然不需要那么厚,所以它的厚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重量减到了今天的60吨。
因此,人民纪念碑从300吨损失240吨的原因也出来了——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道路上的运输,避免事故发生,毕竟我们当时的技术和运输都非常有效; 这种适当优化材料还原的方法是当时最快和最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