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尔在上海参加了他在中国的首次公开活动,在那里他与中国作家葛飞进行了对话并发表了公开演讲。 一直希望体验灿烂迷人的东方文化的古尔纳在致辞中,通过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郑和西游”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将家乡桑给巴尔的历史与中国历史联系起来。 古尔纳还深情地朗诵了郑和《航海日记》中的一段话。 七百年前,郑和用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东非隔洋连接起来,现在两地通过文学和作家相遇。
古尔纳的演讲从他的家乡桑给巴尔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开始。 考古学家在桑给巴尔的考古发掘表明,来自印度洋各地的旅行者在那里相遇、互动和定居,来自东非海岸的游客包括著名的中国郑和舰队。
古尔纳回忆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英雄郑和的旅程,他在 1405 年至 1433 年间指挥了七次西洋航行,访问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 在讲座上,他还宣读了郑和在福建省长乐竖立的《天妃灵英志》石碑上的一段话,出自路易丝·利维亚斯的《当中国统治海洋》(1996年)中的一段话:“十多万里。 观府海,波涛汹涌,巨浪如山,竹意域被雾气隔开。 而我的云帆高高在上,昼夜繁星点点,涉水进入汹涌的海浪中,如果走在大道上......”
“我从小就听说我们一直与大洋彼岸的地方保持联系,”古尔纳说。 沿着海岸某些地方的沙滩漫步,您会捡到青瓷碎片,这些碎片是中国制造的,是郑和舰队的残余物。 在一些故事中,中国人并没有随舰队离开,而是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老实说,这种跨大西洋联系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传说或神话,但我每年在家门口看到的人类活动的丰富多彩的证据使我相信它们是真实的。 ”
同一天,古尔纳与中国著名作家葛飞进行了一场以“我们必须谈论痛苦”为主题的对话。
葛飞首先分享了自己在阅读古尔纳作品时的感受:“当我阅读古尔纳先生的作品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两样东西,一是'真相',他符合现代社会的规则,他想知道真相;同时,他坚定地立足于“真诚”,这是我们内心的清澈。 ”
主持人毛健问两位作家,为什么在他们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痛苦”没有丝毫减轻。 对此,古尔纳回答说,他作品中的“痛苦”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的痛苦,回顾人生:“我想起了我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年,当我看到他静静地独自坐着看着街道时,我问他在想什么,他回答说他在想那些让他痛苦的事情。 因此,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记忆的增长,你的痛苦也会增加。 ”
“故乡”是古尔纳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在谈到“怀旧”这个话题时,古尔纳的回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师生:“对我来说,怀旧并不意味着离家出走,而是失去家园。 这也呼应了他几部代表作的主人公的经历,如《天堂》《来世》《海边》等。
正如古尔纳对莎士比亚《砾石之心》的致敬,背景从20世纪的非洲延伸到90年代的伦敦,笔触细腻,层层呼应叙事手法和视角跨越时空,谱写了一首动荡年代普通人命运的悲剧之歌。
在《海边》中,古尔纳写了一位来自桑给巴尔的老人,他被迫作为难民前往英国。 “我是难民,是来寻求庇护的。 古尔纳让主人公奥马尔告诉自己。 奥马尔受过教育,有一些钱,会说英语,但他知道自己只能被允许进入......如果他让自己看起来像边境管制想象中的“难民”
2021 年,古尔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和大陆之间难民命运的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力”。 他出生在东非海岸的一个小岛上,后来作为难民移民到英国,他善于描绘陌生人的游荡心灵:“记忆”、“难民”、“身份”、“残忍”、“爱”和“软弱”是他作品中一贯的主题。
3月7日15:00-17:00,古尔纳还将与中国毛奖作家孙干禄就《离散的人,寻找故事回家》进行文学对话。
3月9日,Gurnah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发表演讲,并在宁波举行签售会。
3月11日,古尔纳在北京师范大学作文学讲座。
大众**,大众新闻客户,记者施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