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涂艳萍.
编辑黄大路。
设计赵浩然.
出口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关键词之一。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达到522万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从中国乘用车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乘用车企业出口数据可以看出,出口主力军是自主品牌车企,但合资车企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其中,上汽通用出口100006辆,占年销售额的10%。 江苏悦达起亚出口汽车8.6899辆,占全年销量的52%; 目前,Ejet是唯一一家只做出口业务的合资汽车公司,出口了53,528辆汽车。
此外,江铃福特全年出口汽车43,261辆,占全年销量的58%; 长安福特全年出口汽车24,636辆,占全年销量的11%; 智电机全年出口24,732辆,占全年销量的37%。
显然,一些合资汽车制造商的出口量已经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销量。 在国内市场份额逐渐被自主品牌占据的情况下,合资车企选择扩大出口业务,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但从长远来看,出口业务能否扭转合资企业整体下滑的局面?
从锦上添花到雪中炭
事实上,合资汽车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出口业务。
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9月,与本田中国不是一回事)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家产品100%出口的整车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出口加工区,其生产的Jazz、飞度、雅阁等车型全部用于出口。
本田汽车(中国)原由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本田中国、广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共同出资,于2018年成为广汽本田的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广汽本田广州开发区工厂。
此外,北京奔驰和华晨宝马均于2011年向海外市场出口国产车型,2016年上汽通用向美国出口国产车型。
近年来,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从2020年的51家1% 下滑至 2023 年的 345%。在此背景下,多家合资车企加大了出口业务。
其中,韩国制度最为活跃。
2023年,北京现代海外出口年销量首次突破1万辆。 根据“2025新计划”,北京现代设定了2025年产销目标50万辆以上,首批销量将超过10万辆。
悦达起亚形成了内销与出口齐头并进的经营格局,出口量甚至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销量。 2023年,公司出口86,062辆,同比增长125%,占其年总销量的52%。
目前,悦达起亚已形成三款车型的出口车型阵容:Setus、Yipao、Huanchi。 根据计划,公司计划增加K5和EV5车型的出口,出口国家数量也将从目前的50多个国家增加到80多个国家。
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盐城工厂生产的EV5是全球汽车,除了右驱和左驱(右驱汽车出口到澳大利亚等一些市场)外,中国版和出口版没有区别,包括零部件系统。 EV5的内饰采用了十种环保材料,如玉米、大豆等植物制成的环保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全球一体化的。 盐城生产全球汽车,面向全球市场,品质与世界相同。 ”
起亚EV5将于今年出口到澳大利亚。 在东南亚、中亚、中东、北非等起亚汽车没有工厂的地区,悦达起亚的汽车可以出口到过去,未来盐城工厂将成为起亚名副其实的全球出口基地。
日本、法国和美国的系统也在迎头赶上。
2023年,广汽本田将启动整车出口业务,智仔和奥德赛混合动力车型将分别出口欧洲和日本,出口销量超过2万辆。
与此同时,东风本田也在国际市场上发力,去年,全新C-V E:PHEV E:HEV和E:NS1共出口了18,695辆。
去年10月,东风日产成立出口事业部,促进海外业务发展。 在东风集团和日产全球的支持下,东风股份计划从2025年开始开展国际业务,第一步设定的出口销售目标为10万辆,还将东风股份自主研发的电动化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出口到全球市场。
同样在去年10月,神龙汽车宣布,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成为Stellantis集团重要的全球出口基地,在中国生产,并销往世界各地。 同月,神龙汽车出口的标致408X在越南上市,起价为296万元,比国内市场起拍价高出近15万元。
2023年5月,福特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表示,福特在中国的战略将发生变化,“我们不会试图为所有人服务。 我们将以更少的投资、更精简、更专注和更高的回报在中国开展业务。
其中一项利润较丰的业务是出口,福特计划利用其在中国的业务作为出口中心,向南美、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市场出口低**电动和商用车。 同月,江铃汽车与福特汽车签署框架协议,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江铃汽车产品出口业务。
一汽大众还透露,该公司2024年的计划之一是加快品牌出口的步伐。
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加入出口业务队伍,既顺应了当前我国汽车出口的趋势,也是合资车企在新时代谋求自我发展的积极举措。
在合资企业主导国内市场的时代,出口业务仍是锦上添花。但是,目前合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正在下降,再看这个时候的出口业务,真的就像雪中炭一样。
战略布局
据《汽车商业评论》报道,合资企业在出口业务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性和竞争力,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这些优势部分来自合资品牌本身。
首先,合资企业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声誉。 同时,合资品牌还可以借助外方的品牌资源,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其次,国际品牌的全球化业务已经做得很早,合资车企可以利用国外的海外资源,如渠道资源、人力资源等,更有效地推广和销售自己的产品。
此外,国际品牌往往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 基于此,合资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监管政策和文化差异,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还有一部分优势来自于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多年形成的成本优势和一链优势。
例如,成本优势。 中国工厂的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例如,许多型号出口海外,价格远高于国内价格。 因此,许多合资企业将其中国工厂作为生产全球车型的重要出口基地。
再比如,**链优势。 中国市场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其他国家一时半会儿赶不上。
当然,合资车企做出口业务并不容易,如果国外母公司在全球拥有较多的工厂,可能只能在特定地区销售,进入新市场也需要足够的市场调研和适应能力。
扩大海外出口已成为合资企业提高产能利用率、提供企业效益的重要战略。
悦达起亚盐城工厂计划到2026年年出口10万辆。 杨洪海说,“在当前国内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出口措施可以带来很大的帮助,保证工厂的运营和工人的就业。 ”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阳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原来的合资企业以中国市场为主,现在国内外市场并重应该是一种趋势。
对于合资车企来说,为了提高公司业绩,做出口业务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 但从长远来看,能否挽救弱势合资车企的颓势?
董阳认为,“单靠出口不能成为合资企业的根本出路,合资企业的根本出路应该是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竞争力。 ”
的确,国内和出口销售齐头并进,赢得国内外市场都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也是所有车企都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但就目前而言,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出口业务是他们必须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海普智汽车咨询CEO张宇认为,出口业务确实是扭转合资车企局面的一种方式,但“合资比例50:50是一个障碍,最理想的是特斯拉的独资模式。
股份比例放开后,部分合资车企的外资股比调整为75:25。 即使不是外商独资,持股比例的放宽对合资车企的出口业务也是一个利好。
合资汽车公司探索了出口业务的新模式。 例如,东风(50%)、雷诺(25%)和日产(25%)的合资企业现在完全专注于出口。 雷诺刚刚在日内瓦车展上首次亮相的全新Dacia Spring将由雷诺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易捷航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