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记者莫林.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在北京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启明创投管理合伙人梁英玉带来了医疗健康、动力电池、公共卫生等多项与民生和产业发展相关的建议。 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知名风险投资家,梁颖宇有七项提案,其中四项与医疗生物医药产业和公共卫生有关。
梁振英认为,香港已经是亚洲最大的生命科学投融资中心,应尽快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独立审批机构,使内地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在香港上市,并通过香港实现国际化。 同时,也要整合价值链,加强两地人才交流,结合香港的研发优势与内地的产业链优势,为科研转化的落地创造更多可能。
针对国内创新药研发周期长、动力不足等问题,她建议推进建立创新药动态报销制度、鼓励创新药加快临床应用等多项措施,推动更多新药上市,服务患者,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帮助中国从医药国向医药强国转型。
梁莹玉,全国政协委员、启明创投管理合伙人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
成为香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在梁先生看来,香港汇集了生物科技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包括完善的金融体系、全球相连的制药体系、优秀的研究、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开放的经济环境。 香港联交所18C制度的实施,也使香港成为亚洲最大的生命科学投融资中心。
然而,受地缘政治、美联储加息动性不足等因素影响,港股市场去年大部分时间处于调整状态,成交量萎缩,港股IPO市场也略有疲软。 此外,在《境外发行管理**和境内企业上市试行办法》发布后,中国大陆企业需要在香港申请上市和再融资,这让许多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延迟了九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批准。
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2023年提交上市申请的医疗健康公司中,仍有27家未上市,其中15家处于上市队列中,12家招股说明书已过期。 为鼓励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和融资,梁振英建议简化境内企业境外发行管理规则和程序,为优质创新企业建立绿色备案通道,让企业更快获得融资。 内地企业可参与IPO程序,俗称IPO通。
除了巩固香港作为亚洲最大生命科学投融资中心的地位外,梁振英还希望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香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因此,她建议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供给,如推动香港建设地方药品监管和新药审批机构,加快引进研发企业入港等。 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丰富高效的产业生态圈。
她还建议加强两地政策对接,简化内地企业来港审批程序,提高监管效率。 鼓励更多生物医药企业落户香港,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面向世界。 通过税收、定居、住房、教育、医疗等多种形式,促进生物医药人才、科技、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集。 加强香港与内地产业园区的产业合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梁振英建议建立两地高科技人才库,积极引进人才参与政策研究,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方式加强科研人才合作交流。 高校和企业也可以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生物技术领域的多元化人才。 同时,通过研发支持、风险投资支持等措施,推动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激发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活力。
让创新药更快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010年以前,我国创新药自主研发一片空白,生物医药产业不完善。 近十年来,以生物制药为基础的创新药产业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我国创新药进入了快车道。
在梁莹宇看来,即使新药获批上市,仍面临进入医保目录、医院药品目录、DTP药房(直接面向患者药房)、谈判率低等困难,导致使用可及性和便利性不足。
她在提案中指出,创新药从上市后到服务患者的道路上,仍存在一系列“障碍”。
首先是进入医疗保险目录。 然而,医保谈判中创新药的成本确定可能不符合行业实际情况,例如,技术创新程度不同,不同领域的生物药成本存在较大差异。 从临床价值和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药物年度成本的红线也排除了更好的方法。
二是进院。 事实上,在很多公立医院,只有通过医保谈判和全国集中采购的入选品种,才有资格参与药事委对医院药品目录的评选。 在一些医院,药房会议的时间不固定或长时间只开放一次,入院手续复杂。 医院受到药品数量、一品两规、药品比例、每次平均成本等硬性指标的制约。
三是进入DTP药房。 尽管“双渠道”管理药品清单不断扩大,但目前院内处方流向DTP药房的速度慢于预期。 一些医院甚至将“双通道”药物排除在医院处方清单之外,导致“双通道”变成“单通道”。
此外,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险未涵盖的部分尚未充分发挥其补充作用。
因此,梁颖宇建议,应建立创新药动态报销制度,让地方医保部门与企业就新药支付标准达成一致,不受固定报销比例的限制,保护企业自主定价权,探索折扣以外的其他方式。 此外,还应鼓励创新药加快临床应用,允许一定级别的大医院自主采购已获批上市的新药,不受药品比例、平均成本等指标的限制,不受医院药品目录的限制。
在更好地服务患者方面,梁莹玉建议积极推动新型专药生产企业、DTP药房、医院深度合作,让医生在开处方时,让患者选择到方便的药店取药或送货上门; 针对尚未起效的疾病的基因和细胞类药物,建立创新的支付方式(如分期支付、按疗效支付等),减轻医保和患者的负担。
为了解决创新药价格昂贵、患者负担沉重等问题,梁莹玉建议加快构建与医保体系相衔接的多方支付体系,让惠民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小墨 评论: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