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中小学生“想锻炼”和“能锻炼”。
青年强,国家强。 近年,儿童及青少年的亚健康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关注。 去年,常驻广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吴义环建议,要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早期筛查,完善预防体系。 今年的全国人大、全国人大,也有民进党提出《关于深化体育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中小学每天可以开设一堂体育课”。
近几十年来,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饮食和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许多人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应该比以前更好。 但根据1985年以来每5年一次的学生体质调查数据,以及不同年份数十万青少年的抽样数据,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指标连续25年下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2021年表示,自2014年以来, 我国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率优异“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青少年近视、肥胖问题“依然严重”。
据介绍,这方面与学校制度或教育政策有关,小学生学业压力较小,体育锻炼等活动时间较多。 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压力进一步加大,身体健康水平“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许多人没有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 比如大学生升学压力不大,运动时间多,但很多人被学习或者其他事情吸引,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很少”。 发表在《柳叶刀》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杂志上的大量研究也指出,久坐不动、体力活动不足、身体姿势异常已成为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家庭作业负担重、户外运动时间短、高热量食物摄入、屏幕时间增加等都是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指数下降的可能原因。
儿童青少年存在突出的亚健康问题,再加上他们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将来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在加强儿童青少年亚健康问题防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双减”、“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也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引导他们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儿童和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唯一途径。 俗话说,“要文明你的精神,首先要野蛮你的身体; 如果郭台铭野蛮地对待他的体质,文明的精神就会随之而来。 不过,从去年持续引发热议的中小学生“俘虏”现象来看,找回“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重视和**的推动,更需要让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有规律可循, 避免赋予学校和教师过多的法律义务。新体育法中“确保体育课时间不被占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等新规定的实施,也对教师人数和场地协调提出了要求。 不难看出,在很多情况下,为了让孩子能够“锻炼”,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共同保障。
当然,也应该注意的是,体育不仅包括学校体育,还包括家庭体育和社交体育,运动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在学校锻炼或上体育课。 有趣的是,研究表明,父母的运动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状态。 这也说明了家校男女同校和培养最佳习惯和兴趣的重要性。 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想运动”,运动才能逐渐演变成一种主动选择,甚至一种生活方式。
只有守护健康的“1”才有意义,背后的“0”才有意义——才有可能系统地干预儿童青少年的亚健康状态,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维晨)。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