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院做出了一项重大裁决,将恒大推向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不仅是一场涉及数亿美元的清算战,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债务战。 让我们回到那个动荡的时刻,揭开恒大清算背后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发生在2024年1月29日,当时恒大集团正处于风暴的中心。 这个曾经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呼唤风雨的巨头,最终因为涉足的领域太多、扩张过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此时,一家名叫连浩民的控股公司以“房车宝”的投资回报未能如期实现为由,向恒大提出清算申请。 这笔看似普通的债务,因恒大无力偿还而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恒大集团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恒大被清盘。
在这次清算中,主要关注的是恒大的离岸债务。 根据香港高等法院的文件,截至2022年年中,恒大的离岸债务总额达到2536亿美元。 债务分为三类:一类是恒大集团在香港上市实体直接发行的美元债券,总额为154亿美元; 其次是恒大海外子公司京诚的债务,分为586亿美元。 最后,恒大担保的或有负债种类繁多,共计41亿美元。
在这场债务风波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许家印和他的朋友圈购买了大量的恒大美元债券。 尽管有些夸张,但事实上,这部分债务在恒大境外债务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这反映了当时市场对恒大财务状况的各种猜测和解读。
当香港法院宣布其上市实体中国恒大必须清算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艘巨轮能否找到足够的救命资金上。 但生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可用的救命资金仅限于恒大的直接海外资产,而这些资产仅占其巨额财富的一小部分。
黄之锋是法院任命的负责清算的两名掌舵人之一,他给市场带来了一线希望,即清算浪潮不会影响恒大在中国大陆的业务。 然而,这一线希望很快就被现实的残酷所掩盖。
2023年3月,恒大披露了首份海外债务重组方案,预计清算后,海外无抵押债权人数量将仅为97个3亿元人民币。 那是大量的 2536亿美元的海外债务形成鲜明对比,相当于1800多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债权人每100元可能只能投资不到6元,而这个偿债率只有53%。
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 法庭文件披露的远不止于此,总价值约700亿元,仍不足以偿还1800多亿元债务,但远超债务重组计划中的预估。 这背后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恒大可能试图向债权人施压,要求其接受低偿债率的重组方案; 另一方面,一些资产难以变现,比如两家上市公司的大规模抛售,可能导致股价上涨,应收账款和贷款也充满不确定性。
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债权人也没有放弃,他们坚定地推动恒大的清算。 恒大发布了三个版本的债务重组方案,其中第一个版本提出了以发行新债替代即将到期的旧债的想法,但该计划未能实现,因为恒大地产在当年9月被中国证监会查处,失去了发行新债的资格。 由于未能获得某些债权人群体的同意,该计划的下一个版本也未能成功。
在香港,一场法律风暴正式定下了恒大集团的未来。 陈法官的判决就像秋天的落叶,预示着一段旅程的结束。 然而,此次清算只是触及了集团深厚资产的冰山一角,这些资产像远处的山脉一样巍峨、不可动摇。
恒大的未来道路分为两部分:一是彻底结束,将海外资产全部变现,在债权人之间平分,然后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另一条路是重组并保留那个虚幻的外壳,并按照新规则继续游戏。
连浩民控股的公司,最初以近乎果断的立场发起清盘呈请,在审判的关键时刻选择撤退,他们突然放弃了推进清算的举动。 这让主审法官感到不可思议,就像是一出戏的反转。
可能的解释是,这一切都只是一场策略游戏。 连浩民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施加压力,迫使恒大让步,偿还15亿港元的债务。 但恒大坚如磐石,即使面对清算的威胁,也没有动摇。 如今,随着清算的钟声渐渐远去,连浩民或许开始反思,这场比赛的胜负是否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预期的钱什么时候到账还不得而知。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