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大师踏上了西行前往印度的旅程。 他穿越沙漠流沙,翻过青山雪山,历尽千辛万苦,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学经归国,为弘扬中国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在中国声名鹊起。
公元399年,东晋高僧法显师师不顾年龄,向西前往印度寻求佛教戒律。 他的旅行经历真是生死攸关。 他从中国陆路到印度,然后通过海路回到他的祖国,持续了 14 年。
法显求法的励志精神,震撼了当时的佛教僧侣。 两位出名僧都去印度学经,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法显的旅行比玄奘早了二百二十八年!
玄奘因《西游记》广为流传而家喻户晓; 然而,法仙对于研究过佛教历史的人来说,实在是知之甚少。
这不能不说是法的悲哀,也是我们现代人的悲哀。
在中国佛教史上,法显和玄奘都是西方求法的先驱,但相比之下,两位大师在各个方面都大相径庭。
唐代著名僧人易经在《唐朝西域求法僧传》中有这样的比喻:“冼师傅开辟荒路,臧师傅开辟王道。 ”
从现代创新的角度来看,打造荒野之路显然比忠凯王之路更难、更大。
法显从长安出发,取河西走廊,穿过今新疆广袤沙漠,翻越常年稀薄空气和白雪皑皑的青山,经印度河流域进入恒河流域,途经尼泊尔南部,到达恒河下游的佛教中心, 然后渡海到石子国,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向东航行,经过苏门答腊(或关瓦),然后转向北方,途中遭受风浪,最后在山东东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
法显走陆路出海,比起玄奘陆路去印度,明显更危险汹涌澎湃。
法显西行寻法时,已经六十岁左右,玄奘启程前往长安时,年仅三十岁。 论身体素质,法仙无法与玄班相提并论,但作为老年旅行者,法仙还是能依靠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学西求法的愿望。 与玄奘相比,法显的成功来自于努力。
玄奘离开长安时,和法显一样,也是一名普通的僧人,但到了高昌后,玄奘对高昌王彬彬有礼,被尊为兄弟,离别时,得到了高昌王的大力资助。 之后,玄奘一路西行,所经过的国家都受到了与高昌王相似的礼遇。
至于玄奘回国,是在唐太宗和唐高宗父子给予的各种优待下从事经书翻译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相比之下,法显虽然也接受过张掖王端烨、敦煌太首李夏等人的布施供养,但他一直都是一个普通的僧人,要靠自己创造条件。
法显回国后,也从事过译经活动,但他的译经工作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所以他只是一个孤独无助的普通译经修士。
可以说,法显自力更生的人很多,依靠外力的人很少,这似乎是法显和玄奘的另一个区别。
玄奘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大成就,值得后人称赞。
同样,法显也有不同于玄奘的令人钦佩的事迹,值得后人去了解。
法显法师西游寻法,历时14年,游历近30个国家。
回国后从事经书翻译工作,八十岁卒于荆州新庙。 因为他晚年专心翻译经书,甘愿寂寞,生前的事迹不是很清楚。
一般人总以为,有些人在世上遭遇挫折和不幸,或者事业惨败,或者感情不如意,会看穿红尘,逃入佛门。 他们在事业上没有野心,没有情感寄托,他们厌倦了死亡,所有的思想都是空虚的。 这真是对佛教的一大误解!
法显师傅是一位有抱负的僧人,所以他可以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向西游寻法; 他也有情绪,所以他会为同伴的不幸而哭泣,他会为没有机会与佛陀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悲伤。
法显大师是和尚,但他也是一个有野心和情感的人。
还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法显在离开亚瓦提国后,在航行途中遭遇飓风,漂流了6500海里,漂流到了美洲的墨西哥。
1971年,墨西哥历史学家苏里兹认为,中国东晋高僧法显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人,并指出当时法显登陆的地方是墨西哥的阿卡布奇港。
事实是什么? 现在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