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鲁迅和西湖有什么联系,首先想到的就是《论雷锋楼的倒塌》和《论雷锋楼的倒塌》这两篇家喻户晓的文章,似乎并没有太精彩的联系。
鲁迅对西湖的态度:从批评开始
在那两篇文章中,鲁迅对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枯燥无味的“十景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雷锋落日也有这样的描述:“可是我见过那座没有倒下、破烂不堪、藏在湖山之间、夕阳照耀着这些近处的雷锋塔, 这就是'雷峰日落',西湖十景之一。 我也看过《雷锋夕阳》的真实场景,我觉得不太好。 ”
很多人用这两篇文章来证明鲁迅不喜欢西湖,但我不同意。
他不仅批判了“十景病”,还批判了中国人“愚昧、多疑、个人主义、幸灾乐祸、迂腐妥协、冷血等”,批评了孔子和孟子之道,说“孔子是'权贵之圣'”孔子的'仁、义、德'是杀人的软刀“等等,但显然, 他不是在批判勤劳善良的百姓,也不是孔子、孟子的真正道理,而是批判旧社会、旧礼仪、旧制度和统治者等等。
同理,他不是在批评《静》的过错,风景是沉默的,能有什么错呢? 他真正批判的是封建糟粕,是维持封建父权制的权贵,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是保守的、满足于现状的、害怕改变的麻木百姓。 不难看出,鲁迅对西湖没有好恶,只是用话题来玩。
鲁迅对杭州的第一印象:去狱中探望爷爷。
追溯鲁迅在杭州的足迹,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因为他的祖父周福清卷入了科学领域的贿赂案,被囚禁在杭州华派楼监狱,17岁的鲁迅第一次来到省会杭州看望祖父与二哥周作仁, 以前住在杭州。后来,他去南京水手学校读书,每次来来杭州,都去看望爷爷。 亲戚在监狱里,没有人会喜欢这个悲伤的地方。
鲁迅在杭州的生活:在学校教书。
鲁迅与西湖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这发生在1909年至1910年之间。 当时,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现杭州高级中学)任教,担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师,还担任日本教师铃木琴师的植物学翻译。
这期间,鲁迅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很少出去玩。 据同乡同仁徐寿尚记载,“鲁迅很少去,在杭州一年,只去过一次湖边,是应我的邀请去的。
鲁迅虽然只去过一次湖边,但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在西湖周围的山上采集植物标本。 根据鲁迅1910年3月所写的植物采集记录,他采集的地点涉及钱塘门内外、葛陵、七夏岭、鼓山、凌隐、玉皇山等地。 学生吴志刚曾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鲁迅曾经带他们去爬保俶山(即包包山),沿着山脊向南,经过葛陵、楚台到七夏岭。 然后从平路下山,拐过鼓山,沿着白色堤道返回学校。 鲁迅的足迹走遍了整个西湖。
鲁迅之行杭州:蜜月之旅。
1910年8月,鲁迅离开杭州,到家乡绍兴教书。 之后,他游历了北京、厦门等地,最终于1927年与妻子许广平定居上海,在此期间,鲁迅应许勤文和川岛的邀请,迎来了他一生中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杭州之行。
他带着妻子徐广平去杭州玩,他们去西溪湿地看梅花,去老虎跑喝茶,到楼外吃饭,因为杭州特别热,鲁迅还病着。 但他们也玩得很开心。
此后,鲁迅再也没有踏足过杭州。
在《鲁迅全集》中,几乎没有游记等文章,从东京到北京、厦门、上海,鲁迅周游世界,却很少出游,这次在杭州也是他难得的一次旅行。
鲁迅雕像:面朝湖山。
虽然杭州只是鲁迅曾经经过的地方,既不是他长大的地方,也不是他灵魂回归的地方,但杭州一直记得这位伟人——他的身影曾经游历过湖山,他的精神曾经滋养过这片土地。
有些人已经走了,但他们将永远被铭记; 一些记录历史的物品也会留下红色的印记。 沿着西湖风景区后面的鼓山路,很快就能看到湖边的阴荫草坪上,一尊面朝东方、面色凝视远方的坐像,正是鲁迅先生。
这座雕像于1981年7月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竖立。
他靠山坐西湖,春暖花开,这里是长江南方赏春的最佳去处,堤岸边的欣欣向荣的风景,湖边笑容可掬的游客。
他在这里见过“雷锋塔的倒塌”,现在也看到了“雷锋塔的崛起”。
*:部分**数据**在互联网上,被入侵和删除。
西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