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2024-03-01 05版),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华喜。
有一次我去一家餐馆吃饭,看到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孩子和另一位女士在吃饭,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两人聊天,孩子就坐在餐椅上,妈妈给了他一部手机,**卡通片给孩子看。 整个吃饭过程中,孩子很安静地看着手机,一直等到妈妈聊完让孩子吃饭,孩子却无动于衷。 妈妈别无选择,只能抢走手机作为交换,孩子在餐厅里哭了。 当着众人的面,母亲只好匆匆退房收拾行李,抱着孩子离开了。 像这样的“手机大战”,在餐厅、公园、医院、高铁等公共场所,屡见不鲜。 手机可以让你的孩子平静下来但它也是一部手机,让亲子关系“鸡飞狗跳”。 未成年人手机接入互联网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根据青年团青少年权益保护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上网调查报告》,2022年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超过193亿,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左右。 00后、1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对网络技术的熟悉度和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 但这种数字化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00后、10后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欺凌、隐私泄露、网络成瘾等挑战。 他们中的一些人过于依赖互联网,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疏离甚至心理问题。 过去的寒假,孩子们的空闲时间增加了,很多孩子会通过刷手机来消磨时间,但是,父母真的很难把手机拿出来再想回来。 无助的父母只能抢手机,抢手机,甚至丢手机藏手机,但一直迷恋互联网的孩子怎么可能放弃,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 有网友总结了亲子之间“手机大战”的几个阶段:第 1 阶段,家长没收手机,孩子向家长示范,“烂”了几天不吃不玩。 第二阶段孩子开始找各种借口使用手机,比如打卡、交作业。 父母不能一直盯着它,慢慢地,使用时间越来越长,从打卡到聊天,再到玩游戏。 第 3 阶段比如昨天玩了两个小时,今天至少要两个小时,游戏时间越来越长。 第 4 阶段,父母生气说“我不在乎你了”,孩子乐于接受,玩了很多,很快就失控了,不写作业,熬夜玩。 然后回到第一阶段,父母收集手机。 其实,让孩子不再沉迷于手机,父母没收手机是治标不治本,而不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让父母自己做出改变。 根据《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大约四分之一的父母认为自己依赖互联网家长网络素养的提高也需要引起重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亲眼目睹。 为了让孩子不沉迷于手机,家长首先要克制自己玩手机的欲望,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让自己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 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定规矩,比如周一到周五,规定孩子每天可以看手机一小时,周末最多可以看三小时,严格遵守规则。 还可以进一步规定,家里不宜在3个地方玩手机:一是不要在床上玩手机,躺着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和睡眠; 第二,不要在饭桌上玩手机,因为吃饭时玩手机不利于家人之间的沟通和沟通,也会影响消化; 第三是不要在厕所里玩手机,会有很多细菌,而且是浪费时间。 最重要的是为您的孩子找到手机的“替代品”。 事实上,孩子们痴迷于手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其他更有趣的东西。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即使他们一起看漫画书和笑,也可以带孩子出门进行户外运动和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比手机更“好玩”的是陪伴孩子锻炼、玩游戏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对于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建议稀疏不阻塞手机的抢夺和没收都是因为窒息。 父母可以做的是以身作则,制定规则并执行它们。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避免“手机大战”,正确地与孩子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