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降价会带来预期的规模经济吗?
文本 |南慧慧.
编辑 |曹岩.
2月29日,阿里云在2024年战略发布会上宣布,以“参展产品数量最多、用户群最广、新老用户首次降价”,创下史上最大降价。
具体来说,降价100余款、规格500余款的云产品官网降幅达20%,且多为云用户经常使用的核心产品。 弹性计算服务(ECS)、对象存储服务(OSS)、RDS服务(RDS)减少36%,对象存储服务(OSS)减少40%。
阿里云公有云业务总裁刘伟光在战略发布会上表示:“降价不是短期的市场竞争行为,而是针对剩余72%的长期战略选择。 ”
根据刘伟光提到的一组数据,中国服务器存量为2000万台,美国服务器存量规模约为2100万台,但美国以公有云形式提供的算力占比为60%,而中国仅为28%, 公有云的渗透率明显低于欧美成熟市场。
话虽如此,毫无疑问,降价将产生实质性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云市场大战的死灰复燃。
阿里云宣布降价后,京东云连夜发布降价消息,加大全网比价活动,承诺各线公有云产品在同类规格产品最低成交价的基础上打折10%,并大喊“随意降价, 与最后相比“,这是相当对抗性的。
降价扩大市场基本面
这不是阿里云第一次大规模降价。
事实上,距离阿里云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降价还不到一年。
2023年4月,阿里云在2023年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史上最大降价,核心产品**全面降价15%至50%,并推出免费试用计划,为50款云产品提供长达3个月的免费试用。
这掀起了2023年云市场的第一场战斗。
同年5月16日,腾讯云跟进“云**大战”,宣布将对多款核心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降价高达40%; 5月23日,京东云宣布将产品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进行对比,承诺“买贵就买”,实际成交价格将比这三家公司的最低价低10%。
无论是2023年的“云大战”,还是这次降价,阿里云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规模。
在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管理层明确,阿里云的战略定位是“AI驱动,公有云优先”,围绕这一战略,阿里云于当年11月23日调整了组织架构,在商业化层面形成了三个平行的业务部门:公有云部门、混合云部门和国际部门。
公有云(public cloud)在中国市场一直有两种翻译方式:公有云和公有云。 这两个表达式之间没有实质性区别),即多个客户共享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服务。基于此,公有云的商业模式具有规模效应,客户使用越多,链条采购成本就越高,研发平均成本和资源闲置成本可以持续降低。
这意味着“公有云优先”的逻辑是扩大业务规模形成规模效应,进而稀释采购成本和研发成本,建立正循环。 由此可见,作为阿里云上述战略定位主要承载者之一的公有云事业部,已经从强调高质量增长和盈利能力转向追求规模增长和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
但从整体市场来看,在当前宏观环境下,公有云市场增速明显放缓。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追踪》报告,2023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5%9%,创近三年来同比增速新低;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同比增长率仅为156%。
同时,当前云厂商提供的服务在技术层面没有显著差异。
以国内云计算的主要细分市场Laas为例,上游硬件资源的同质化决定了IaaS产品功能的同质化,与阿里巴巴、腾讯、JD.com 等云厂商的IaaS产品相比,可以发现IaaS服务提供的产品功能相似,主要在计算、 存储、网络等产品,性能差异小。
市场的“蛋糕”不再容易做大,服务趋于同质化,通过低价“圈”成为主攻。
那么,阿里云降价有什么影响呢? 还是降价增加了市场规模?
根据上述IDC报告,2023年第三季度,阿里云赢得了26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但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5%8%,排名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HUAWEI CLOUD、eCloud、Mobile Cloud分为eclipse。
此前)降价未达到预期目标。针对此次大规模降价的原因,刘伟光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规模降价,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使用先进的公有云服务,加速云计算在国内各行各业的普及和发展。 ”
国内市场仍面临挑战
至少从2022年开始,在云计算市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已经从幕后走向前台,而阿里云等云厂商则普遍进入了战略收缩和调整期。
从财务数据上看,阿里云营收增速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十个季度均呈下降趋势; 2023年,一季度营收增速甚至为负,而二、三、四季度基本实现个位数增长。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2023年第四季度,阿里云营收增长3%至280家66亿元,但如果不计入阿里巴巴的合并业务,阿里云的营收同比下降。
在这份财报中,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利润率较低导致基于项目的合同收入减少,收入质量不断提高,但公有云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同比增长健康。
收入质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利润率,确实在继续改善。
财报显示,阿里云的营业利润率近年来提升了约15个百分点,EBITA利润率(阿里云通常以EBITA利润作为利润指标,剔除股权激励、无形资产摊销等非现金因素的影响,被认为更能反映实际业绩)也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 2023年第四季度,阿里云净利润为2364亿元,同比增长86%,成为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云厂商。
显然,战略定位的转变让阿里云在“规模还是利润”之间做出了选择。 这个问题的答案发生了变化。
只是市场早已不复存在,阿里云要“扩大规模”并不容易。
如上所述,公有云在国内市场持续碰壁,使用公有云最活跃的互联网行业企业在预算的制定、支出和使用上都更加谨慎,降本增效需求进一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有云市场的增长。 然而,政府和企业行业(科研、高校、政务、金融等)占IT支出的大部分,但更喜欢混合云和专用云。
人工智能模型或可见的增量市场。
IDC在2022年的预测中将中国云计算行业未来五年的平均增长率下调至20%,强调考虑到宏观经济状况,这一增长率相当可观。 然而,ChatGPT的出现,改写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增长趋势——大模型需要由云来承载,这也是云计算的主要服务模式。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在2023年10月的Apsara大会上指出,中国80%的科技公司和一半的大型模式公司都在阿里云上运行,阿里云希望成为AI时代最开放的云,让每个人都能通过云开发AI。
当然,阿里云在这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的支持,比如在2023年11月开源了通义大模型的720亿参数。
作为中国最大的云厂商,阿里云在算力、算法、数据储备等方面都有机会成为中国主要的大规模模型服务商,但阿里云仍需证明其构建生成式AI模型的能力,并适应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3年上半年)跟踪报告》,IDC
1.“阿里云的新攻势:大模型和大降价”,《金融》杂志。
2.“阿里云转向:人工智能改变中国云计算竞争的规则”,Lat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