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心目中,尿毒症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但事实并非如此。 数据显示,高达40%的尿毒症患者是10至30岁的年轻人。
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过一篇报道,指出中国慢性肾病患病率惊人,高达108%。
这意味着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可能患有慢性肾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约有3000万人患上了尿毒症。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隐藏的疾病,具有微妙的初始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它会对人体造成越来越多的伤害。
尿毒症是一种由肾衰竭引起的疾病,由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废物、尿素和多余的水分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出现类似“中毒”的症状。
然而,尿毒症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慢性肾脏病的进行性发展和肾功能逐渐衰竭引起的。
如今,慢性肾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所有慢性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根据相关数据,所有主动诊断的尿毒症患者中只有约10%被主动诊断,因为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
因此,定期体检对高危人群尤为重要。 通过定期检查,可及早发现肾功能的异常变化,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尿毒症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和限制饮酒、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当运动,有助于降低患尿毒症的风险。
同时,对于已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慢性肾脏病 (CKD) 是一种进行性疾病过程,根据肾脏损伤的程度可分为 1 至 5 期。 其中,第5期又称终末期肾病,俗称尿毒症。
在第一阶段,患者的尿液会出现异常,可能会出现血液或蛋白质,但肾功能仍然正常,体内没有其他明显的不适。 轻度 CKD 的症状在进入第 2 阶段后仍然不明显,但尿液检查可能显示蛋白阳性、尿潜血阳性或尿 pH 值大于 8。 到第 3 阶段,患者的症状开始变得明显。 表现为中度慢性肾病,有的人会出现疲劳、下肢肿胀、腰痛等症状。 此时,尿液可能会出现泡沫状尿液和血尿等异常状态。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肾功能严重不足,尿量在第 4 阶段减少。 可能会出现四肢疲劳和水肿等症状,也可能出现高血压和贫血等并发症。
最后,在第 5 阶段,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患者的肾功能已基本丧失。 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和心功能不全。 此时,患者将需要接受肾脏置换**,例如透析或肾移植。 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尿毒症的高发病呢?
肾脏是体内重要的解毒器官,负责过滤血液,清除多余的代谢废物和毒素。 如果这些毒素积聚在肾脏中,它们会导致肾脏损伤,进而导致尿毒症的发展。
因此,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如果想预防尿毒症,应尽量避免以下4个习惯。
1.经常憋尿
当我们有排尿的冲动时,我们应该及时排尿,以避免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 因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毒素和废物,如果长时间憋尿,这些毒素会被人体吸收,容易引起尿路感染、肾炎等疾病,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尿毒症。
2. 药物滥用
许多人在感冒、发烧或疼痛时使用抗生素、退热药和其他药物。 然而,这些药物可能会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有害的代谢物,从而对肾脏造成损害。
特别是那些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盲目使用家庭疗法和草药的人,成分复杂,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对肾脏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
3.盐摄入过多
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过量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破坏体内水钠的平衡,进而造成肾脏损伤。
4.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会导致肥胖,脂肪堆积在肾脏周围,影响肾脏的正常代谢功能,从长远来看,还会导致肾脏损伤和尿毒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以下四种食物虽然美味,但摄入过量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所以建议大家适量进食。
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但是,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食盐,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当肾脏无法及时排出多余的盐分时,会导致水分潴留,增加肾脏的过滤压力。 因此,为了保护肾脏健康,我们应该控制腌制食品的摄入量。
高嘌呤食物
羊肉等高嘌呤食物很好吃,但过量摄入会增加尿酸水平。 尿酸水平高不仅会引起痛风,还会导致尿酸沉积在肾脏中,对肾脏造成损害。 因此,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食物中的嘌呤含量,尽量避免过量摄入。
含磷量高的食物
磷含量高的食物,如内脏和坚果,营养丰富,但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磷需要通过肾小球过滤出体外,过量摄入高磷食物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因此,为了保护肾脏健康,我们应该适量食用高磷的食物。
粗蛋白食品
豆腐、花生等粗蛋白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但不适合肾功能差的人食用。 粗蛋白中杂质多,不利于新陈代谢,会加重肾脏负担。 对于肾功能较差的人,应选择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鸡蛋和瘦肉,以减轻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