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次和几个人聊过“新女性”的定义,一直以为“新女性”是“可以更自由地做自己的女人”的代名词,但一位参与讨论的男性却焦急地回答:家庭井井有条,育儿之道深刻, 工作优秀,经济独立,能轻松应付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妆容精致,举止优雅。
这个答案不仅没有被在场的女性接受,就连其他参与讨论的男性都表示,他们不是很能接受,毕竟作为一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能做到其中之一,就足以炫耀了。
在另一个场合,在谈到“新女性”的定义时,一位女性给出了“像上野千鹤子一样”的定义,她勇敢地面对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没有成为结婚生育的机器。
怎么说呢,没看过上野千鹤子的书,但我知道很多女孩子都对她的哲学印象深刻,也不知道“女孩选择拒绝结婚和生育来保持独立”是不是她的哲学,毕竟她自己也有丈夫叫濑川大吉。
被各种“新”定义的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女性,还有影视剧中的人物。 比如“疯狂批判美女”,女人不仅要长得漂亮,还要做双生意**,不疯不活。 当然,各种类型的“大女英雄”是不可或缺的,她们可能在掌权,可能在杀四方,也可能在职场......总之,人物的设定让人在追剧时很爽,但也让现实更加苍白。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现实是,我们并不总是得到主角。 我们不能像甄嬛一样,离开甘麓寺,拿着宠妃的剧本,一步步,成为后宫的主人。 进入者太多,而甄嬛只有一个,就算你是人生中唯一的主角,必要时也要在你所处的体系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配角位置,这样才能长久稳定。 但若是碰巧成为“甄嬛”眼中“处处与宫为敌的皇后和安玲蓉”,似乎没有比换个地方更好的办法了。
现实可能只是平淡无奇,没有一根鸡毛,但被新女主衬上了鸡的点点滴滴。 曾经遇到一个不敢看韩剧的女孩,就因为从剧中女主到女配角,在颜值上一无是处。 估计这种反差感也会让她难以接受现在的国产剧,国产剧中的各种女性角色,从古代的傀儡到现代,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至少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的现实更加黯淡。
在心理学中,凝视是指承载权力运作和欲望纠缠以及身份意识的方法。 有主体和客体,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上级。 即使很多人通过凝视看到了对女性的不合理刻画,也无法忽视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在春晚小品中,男人总是害怕自己的老婆,哪怕是外面的权势汹汹的成功男人,回到家也要活得畏畏缩缩,偶尔也被迫舍不得固执,背后肯定还有另外一个隐藏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在写这些作品的作者中,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家庭结构。 但只能有这样的男性角色登上舞台,算不算两性关系,还是对男性的无理凝视? 还是一种欺骗性的、笼统的凝视?
或者,只有这样的典型才会是“安全”——喜剧感是安全的,观众是安全的,女性观众在观看时会感到安全。 很难想象一个充满传统大男子主义观念的丈夫在舞台上对妻子大吼大叫会产生什么喜剧效果,对创作者来说也太难了,甚至结局可能很固定“劝走不劝和平”。 这对普通大众来说太不合适了。
与女性角色相比,很容易找到共同的标签,影视剧中男性角色的标签会截然不同。 比如雷佳音和白珂在角色中饰演的“可怜废物”,吴京、杰森·斯坦福等人演绎了硬汉风格,还有油腻的中年人、大叔圈、牛奶狗、普心男、绅士手等......要求比女性角色少,但每个角色看起来都干巴巴的,平淡无奇,忽略了她们与生俱来的多面性。
不同的是,相较于女性角色对现实的挫败感,在一些现代剧中,男性角色在投射现实方面更加无奈。 《二十条》中的韩明曾经是一个血脉澎湃的年轻人,但养家糊口的责任,一定要让他成为一个圆滑、老练、为了“稳住”而放弃原本底线的人。
很难想象,如果是韩明为了儿子读书而辞职留在家里,而李茂娟是在外面打拼的人,剧情会是什么样子? 这当然是戏剧性的,但它并不现实,它甚至可以主导电影的原始主题。
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也有一个标记的凝视。 年轻人一定喜欢发疯,喜欢摇滚乐,喜欢二维,看起来不靠谱; 老人首先要对老人不敬,然后成为理解孩子的人,具有更统一的偏见和说服意识。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断地分析自己的感受,感受着我曾经忽视的非理性凝视对我生活的其他影响。 我发现,在所有非理性的目光中,女性更注重压力,而男性则更注重理解。 比如大家比较关注的两性关系,能容忍女人邋遢的男人,意味着自己有三个正面的看法和好男人,但能容忍男人邋遢的女人,就更不值得讨论了。
以上观点仅代表我现阶段的观点,并不代表不变性。 但始终希望,不管是女人、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在余生中,都不要被“新”名下的无理凝视所左右。
本文为原创,如未经授权,请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