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宿舍短缺发出了研究生要谨慎的信号
近年来,随着疫情后研究生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宿舍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些知名大学已经好几年没有为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住宿了。
近日,“研究生宿舍短缺”的报道再次引发热议,可见扩建的严重影响。 然而,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很难专门为研究生建造大量新的宿舍。 充其量,可以通过减少可用空间来缓解压力,但这只是一种姑息措施。
研究生住宿供需失衡,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市场化、产业化,其培养方向更加清晰。 这也提醒学生在选择是否攻读研究生时要慎重考虑,而不是盲目追求学历,尤其是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学历崇拜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事实上,除了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外,很多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高,大多数本科毕业生也可以胜任。
即使是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认为研究生院不是学习技术的最佳方式。 这表明,攻读研究生院的过程实际上是内卷化的产物。
其实,真的需要大量的研究生吗? 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在招生扩大的背景下,本科教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攻读研究生通常只是为了获得资格。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个资格。
封闭的信息和焦虑的营销,再加上同行的影响力,导致很多人盲目跟风,申请研究生院。
结果,许多不适合读研究生的人被迫踏入该领域。
提高研究生院的费用可以间接淘汰一些不适合读研究生的人。
那么,如何过滤掉这些盲目顺从的人呢? 改变方向难,关键是要提高攻读研究生的门槛和成本。
因为大多数人对研究生院的态度都很好,尤其是在文科领域。 如果你有强烈的升学愿望,你自然会自发地选择攻读研究生院。
之所以选择研究生院,只是因为人们认为攻读研究生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但相应地,你需要承担一定的时间和财务成本。
一旦被录取,你可能会面临导师的压力和科研的挑战,这个时候,对于来自小康家庭的人来说,难度会相对小一些,因为他们有出路。
一些来自弱势家庭的人往往难以应对研究生院的压力,因为试错成本低,而且他们的家庭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 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可能会选择走极端。
因此,教育的工业化和住宿的缺乏可能有助于平息那些盲目追求研究生的人的心灵,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
其实,对于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早点出来打工,回馈家庭,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他们需要意识到,文凭和学历并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
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正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国外,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因为通常不需要。 相比之下,我国扭曲的就业市场导致许多人盲目攻读研究生,以学历作为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导致许多不适合读研究生的人参与。
在国外,研究生学习通常是出于理想或学习特定技能的需要。 否则,大多数有学术抱负的人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而不是选择攻读硕士学位。 在国外,硕士学位通常被视为那些未能攻读博士学位或在博士阶段辍学的人的“安慰奖”。
因此,可以发现,在国外攻读硕士学位往往成本高昂,学费昂贵,而且往往没有住宿。
对于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来说,攻读硕士学位是完全负担得起的,他们可能不太在乎投资回报。
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更侧重于回报而不是消费。 因此,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聚集地,而在中国,大多数出国留学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好。
我们真的需要去读研究生吗?
在文凭社会中,学历的价值逐渐贬值,迫使许多人攻读硕士学位以提升自己。
然而,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攻读硕士学位。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硕士学位就找不到好工作,这是真的,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起步平台可能较低,但如果能脚踏实地,通过经验积累换工作,未必不错。
可以说,随着读研究生成本的不断增加,贫困家庭的孩子在选择读研究生时应该更加谨慎,因为投入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甚至更糟,或者可能因为读研不成功而引起心理问题。
在工作场所,来自小城镇的人往往犯错的余地较小,并且难以应对压力,这与有家庭支持的中产阶级家庭不同。
因此,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早点进入职场可能更合适,除非你对研究生院有很大的依恋,想投身学术领域。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在职场上努力比在学校学习无用的知识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