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苏联废除了沙皇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苏联在处理中俄中东铁路问题时,认为日本可能入侵中国东北,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而且由于东北被军阀控制,所以当时没有把中东公路交给中国。
众所周知,冯军阀首领张作霖是反苏先锋,他把中东铁路当成所谓“**”宣传的大本营,所以一直梦想着收复中东公路,但缺乏条件和机会。
张学良主持东北工作后,1929年中东路有盈余,苏区局长主张用它来扩大,而中国局长陆荣焕则主张按股分红。
蒋介石为了获得美国的援助,在北平拜访了张学良,敦促他从苏联手中夺回中东公路,以讨好美国人。 与此同时,日本人一直主张中苏开战,希望从中获利。
6月,吕荣焕、东省特别行政长官张景辉等人怂恿张学良出兵强行收复中东路。 张学良认为,这是恢复国家主权的“光荣”机遇,也是老一辈人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情,于是毅然放弃了1924年东北与苏联签订的《风俄协定》,随后驱逐了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梅利尼科夫, 东铁副董事长齐尔根、东铁局局长穆沙诺夫,最后命令中东路总监陆荣环接管中东路。
于是,中苏战争爆发了。
当张学良试图收回中东路时,他的高级助手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小庄派认为苏联不会出兵,所以主张用武力接兵。 不过,以张作祥为首的一些族长却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认为他们应该尽其所能,不能鲁莽行事。
当张学良向他们请教时,张作祥说,收复中东路虽然是一件好事,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用军队来接收,肯定会导致战争,他认为即使整个国家都打不过苏联,仅靠东北军打苏联可行吗?
他还提到要防止日本人趁机捣乱,所以建议张学良慎重考虑一下。 张学良虽然觉得张作祥把困难考虑得太多了,但还是委托儿子张庭舒回吉林劝说张作祥。
张廷书告诉张作祥,根据各种情报,苏联绝不会在远东打仗,所以收复中东路会非常成功。 见张学良的决心已经下定决心,张作祥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7月,张学良任命王树昌为第一军司令员,率领第四步兵旅、第十二旅、第十九旅、第一临时骑兵师、第二炮兵团,胡玉坤任第二军军长,率领第五步兵旅、第十四旅、第三十四旅, 和第三旅,以及第五炮兵团和第一工兵营,到中东公路沿线的各个要塞,并命令海军的河防舰队进入三江口地区进行准备。
张作祥还命令丁超、李桂林、李度等人配合,进入吉军控制的哈尔滨长线和哈尔滨穗线加强防御。 这表明中间道路事件已经升级为中苏战争。
东北军占领中东公路后,苏联远东红军越过中苏边境进攻。 战斗开始后,东北军中一些人认为苏联缺粮,人民饥寒交迫,国际地位孤立,部队可能没有足够的战斗力。
苏军出其不意地占领东北战场,利用空军以大量步兵炮兵发动猛烈进攻,导致东北军接连败,士气低落。 察觉到前线局势紧张,东铁总监陆荣环向张作祥请求增援,张令丁超率部前往牡丹江地区。
10月12日,苏军突破三江口防线后,继续向西推进,在桐江与东北军激战,即所谓的“桐江战役”。 在这场战斗中,苏军占据了绝对优势,东北军江方舰队的江湘号在击中苏军旗舰后自行沉没,随后李杰、江平、江安、江台四艘战舰也相继被苏军舰艇击沉。
经过一连串的战斗,通江已被苏军占领,东北军形势十分严峻,旅长韩光帝和旅副旅长魏长林也在战斗中阵亡。 到11月中旬,福锦、密山、满洲里等地也相继失守。
这时,张作祥得知前线战局后,毅然劝张学良选择和平解决问题。 征得张学良同意后,张作祥派吉林外交专员蔡云生到博里与苏方谈判。
早在中苏战争初期,苏联驻哈萨克斯坦总领事梅利尼科夫就提出与张作祥会面,商讨中东道路的解决办法。 于是,张作祥和梅利尼科夫在长春的火车上相遇了。
日本人得知消息后,试图登上火车阻挠,但张作祥果断下令锁上车门。
由于张作祥和梅利尼科夫就和平解决两国争端进行了深入讨论,12月初,蔡云生前往博里后,与苏方代表西梅诺夫斯基成功签订了《博里协议》,从而和平解决了中东路上的争端。
然而,蒋介石拒绝签署合同,并派莫迪辉前去谈判。 苏方要求在莫德辉走之前,对哈尔滨新区教育局局长张国友进行处罚。
张作祥劝张学良接受这个请求,于是莫德辉得以前往莫斯科与加拉汉谈判,中东路事件得到圆满解决。 可以说,中东路事件最终和平解决,张作祥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