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喜欢歌颂生命的韧性和坚韧,但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在爱情中长期忍受不足的人的脆弱。
我第一次读《无声的告白》这本书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最深的感受是,家里人没有一个说实话,一点都不诚实。
现在再读一遍,除了窒息和呼唤的情绪,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刘良城在《一个人的村庄》中的一句话:
回顾人们的一生,我们很多人都是在茫然中出生的,然后莫名其妙地被赋予了很多期望,小时候经常听到父母说我想当老师、医生、警察,......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我们都理解父母的感受,但现实往往是:很多人都曾被“以爱的名义”的期待所伤害,而这种伤害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在别人期待的道路上一路奔跑,却忘记了照顾真实的自己。
《无声告白》用花姑娘的陨落让我重新思考到底人应该如何过这种生活,才能不辜负自己。
扇“云”的四大纪律: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接受固定的数字并追求变量。
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只是存在,没有好坏之分,但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很容易把一些事情放在一起。
*《无声告白》中的玛丽莲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过分服从人类社会的规范,总是以二元对立的眼光看待问题,被执念所奴役,迷失自我,间接杀死了女儿莉迪亚。
年轻时,玛丽莲是一名优秀的女大学生。
单亲家庭,她从小就立有成为医生和科学家的梦想,她看不惯母亲当家政老师,她想努力工作,变得与众不同。
于是她潜心钻研物理,化学实验做得比男生好,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
事情似乎正朝着他们想象中的方向发展,直到玛丽莲在大三时遇到了大学教授詹姆斯。
作为中国移民的后裔詹姆斯,开始内心深处觉得这个男孩一定知道与众不同是什么感觉,然后她怀着一种莫名的幻想爱上了他。
然而,詹姆斯最大的愿望是平凡,然后两人以不匹配的期望开始了错误的爱情故事。
后来,玛丽莲意外怀孕了,他们一起搬到了一所小学院,玛丽莲没能完成学业,于是她对自己说:等我先生下孩子,我就回来继续学业。
没想到她等了8年。
后来,玛丽莲的母亲去世了,玛丽莲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母亲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痕迹,甚至连一个**都没有。
她也发现母亲最珍贵的东西就是食谱,她突然对母亲生命的渺小感到愤怒,她一定不能过这样的生活。
她想起了自己未完成的学业,想起了自己从未有机会开始的医生生涯,那一刻她突然崩溃了,绝望了。
她在想,“如果我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我仍然可以做。 ”
于是她决定离家出走,她给詹姆斯留下了一张小纸条:“。事实上,我从来都无法满足我最深的欲望。 ”
但对于当时只有5岁的莉迪亚来说,玛丽莲妈妈的不顺从让她感到厌倦,她不够好,如果她再听话一点,妈妈就不会离家出走了。
于是,为了拯救母亲,莉迪亚扼杀了自己真正灵魂的需要,穿上了母亲喜欢的衣服:她爱上了医学,为母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都知道这件事的结果,莉迪亚死了,自杀了,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读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都和我一样想:如果玛丽莲没有说再见,如果不是她常年的不快乐,如果不是她与詹姆斯沟通不畅,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们都理解玛丽莲的孤独和沮丧,但我们不能支持她不说再见。
人生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前两天网上有一句很火的鸡汤话,挺喜欢的,我就是这么说的:风吹哪一页看哪一页,花什么时候绽放看什么时候。
人生无非是一种经历,多么容易错过和后悔,所以我们要有更轻松、不要求更高的心态,不必在一些非因而非为之的事情上强行下功夫。
放手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接受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别处绽放。
离家出走的玛丽莲很快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只好回家了,女儿莉迪亚不知道,莉迪亚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
“只要我妈妈能回来,无论她想让我做什么,我一定会说:是妈妈,是妈妈。 ”在离家出走的日子里,莉迪亚发现了母亲玛丽莲从祖母那里拿走的烹饪书并把它扔掉了,她想表达自己的愿望,只要母亲没有看到这本书,她就不会难过。
但当玛丽莲回到家时,她读到女儿告诉她的信息,我永远不会这样生活。
她觉得女儿一定想实现自己的事业,她觉得自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女儿实现梦想,绝不把女儿局限在家庭里。
就这样,她一度把希望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和支持,都投入到莉迪亚的培养上。
但莉迪亚一点都不喜欢厚厚的、大的、看不懂的医学书籍,甚至在圣诞节,她的母亲也送给她一些让她厌恶到厌恶的书籍的礼物,比如《人体解剖学的着色图谱》和《科学界的名女》。
她想把它扔掉,但她不能,因为这是她母亲的梦想。
更绝望的是,莉迪亚不得不背负着父亲詹姆斯的“厚望”。
詹姆斯对女儿的期望截然相反:他希望他的孩子与众不同,有很多朋友,并受到人群的欢迎。
因为詹姆斯从小就因为种族歧视而格格不入,他一直渴望融入同学,获得认同感,但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莉迪亚有一天发现自己只是在和同学们打一架**,爸爸非常高兴,从那天起,她就开始假装打**给根本不存在的朋友。
詹姆士见女儿人气这么好,兴高采烈地给莉迪亚买了各种人际交往书籍,催促莉迪亚给不熟悉的朋友打电话,强迫她去参加舞会,还指望她邀请同学去看电影。
但莉迪亚对这些事情没有热情。
因为大部分时间我都要处理妈妈玛丽莲布置的各种超难作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社交。
就这样莉迪亚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忙于父母的“期望”。
她学会了伪装,她学会了傻笑,她学会了服从,她学会了合作,她学会了行动,她学会了取悦别人,但她忽略了自己。
戴建业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的辛苦与你无关,父母的痛苦与你无关,你不用急于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不是你造成的,你也不需要为这些事情感到愧疚、自责和自绑架。
父母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们经历了很多艰辛,但这些都是他们无数次选择造成的。
不要仅仅因为他们说“一切都是为了你”而被绑架,没有你,他们不会达到人生的巅峰吗?
爱他们、关心他们没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承担他们的命运,你有一千种方式来表达爱和感激,但你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牺牲你的生命来对他们负责。 ”
有多少人从小就养活父母,又有多少孩子很早就承担了父母的因果关系,觉得父母吃苦不容易,于是透支自己的精力给父母造血。
可是,人真的只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问题,孩子,他只是在父母的帮助下才来到这个世界,他没有责任对父母的生活负责。
读《无声的告白》,看着玛丽莲一家兜兜转转的故事,我觉得世界是多变的,你需要在做事前仔细考虑,才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充分的代价,否则情况会失控,很容易对周围的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一方面,我们觉得是多么容易错过和误解,所以要珍惜眼前的人,趁着爱你的人还在身边,我们会把自己的恐惧、不安全感、欲望,甚至尴尬和孤独告诉对方。
詹姆斯早就告诉玛丽莲,他其实自卑,作为第二代美国移民,他在白人同学面前格格不入,饱受羞辱和不平等之苦。
告诉玛丽莲,他其实很想融入社会,但他贫穷的家庭和不同的肤色一直无法做到。
即使他成为教授,周围人的眼神也保持不变。
即使毕业了,他也因为歧视而无法留在学校,不得不去另一所学校教书。
告诉玛丽莲他内心的尴尬,告诉她与众不同绝对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便如此,她还想和他在一起吗?
而玛丽莲也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詹姆斯,她想成为一名医生和科学家,她想成为非凡的人,她想与众不同,即便如此,他还会接受她吗?
诚然,在爱情的早期阶段,我们会被对方与我们的不同所吸引,我们会被对方的气场所吸引,我们会不顾一切地把飞蛾扑火。
然而,爱情会在后期变成充实和奉献,詹姆斯愿意无条件支持玛丽莲实现她成为医生的梦想吗? 还是他也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认为女人应该是丈夫和孩子。
同理,玛丽莲也知道詹姆斯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那颗惊恐的心,她还会毫不犹豫地嫁给他吗?
爱情常常是亏欠的:“因为你,我得委身于家庭,做家庭主妇”,“因为你,我不得不放弃高薪陪在你身边”,......
然而,有一个赤字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那就是提前沟通,而一切都在及时。
有多少有趣的灵魂被另一个同样有趣的灵魂所迷失,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也不想为别人妥协,就在我们欠他们之前,我们有时间建立自己的框架、梦想、计划和原则,让对方看到。在《无声告白》故事的最后,玛丽莲和詹姆斯向对方表白了内心的想法,放下了芥末,重新认识了对方。
玛丽莲放下了执念,理直了心思,把注意力放回了家人和两个孩子身上。 詹姆斯也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回到了家人身边。
只是这次沟通来得有点晚,本来可以在不牺牲莉迪亚的情况下完成的。
“我们一生的人生,都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望,找回真实的自己。”
这是《无声的忏悔》扉页上的一句话。
从人生的一开始,我们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父母、世界、社会、他人的眼光,我们早已不知不觉地被迎合、框框、刻板印象。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曾经说过:
你的潜意识引导着你的生活,你称之为命运,当潜意识被揭示时,命运就被改写了。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我们长期生活在某种文化陷阱中,在那种文化环境中,我们被要求服从、执行、做题、考试,然后复读到**,然后结婚、生子、工作......
如果我们从不怀疑这种模式的合法性,如果我们从不怀疑谁在发牌,那么我们将永远不会看到我们灵魂的呐喊。
而总有一些人像蚂蚁一样卑微,他们也能发出一点光芒,透过这道光芒,他看到了自己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