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晓德.
阳宝山,位于達望县西北部,距县城十余里,由莲花山、飞凤山、大庆山组成。 其中,莲花山又称前山,飞峰山、大庆山统称为后山,方圆约20公里,主峰莲花山,海拔1586米。 莲花寺、飞凤寺、阳宝山公山寺,分别建在三座山的顶端,所以一直有“一座山三庙”的说法,莲花寺是三座庙宇中最有名的,因为前山如莲花,后山如飞凤, 所以几千年来,导族人就被称为“飞凤采莲”的阳宝山。
阳宝山发源于元隆山脉,经过数次蜿蜒起伏,九折环,绵延数百里,止于指南洛北河两河与县城麦心河的交汇处,其行程犹如一个大C形,在这里形成了魏薇的形状, 并成为一幅壮丽的风景。古人曾形容阳堡山为“山自西北,不知多少百里,矗立在新北(注:古称麦心),由北到南,从东到西。 山峰绿意盎然,环绕着这座山,远处像往前走,近处像拱门,左右像卫兵。 在山的中间,山峰在几个座位上,山顶伴随着建筑物”。 *近20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词典》中,也有关于阳宝山的词条,解释为:“贵州桂定以北十里的阳宝山,高千余丈,树木茂密,宫崔威,山峰正对这座山,称为千中胜利。
据研究,指南中杨宝山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6°03-107°22,北纬26°31-26°47,地球上这个纬度带被全世界专家学者公认为最适合人类居住。 这里气候全年温和,雨量充沛,植被丰富,风景迷人,每当春花盛开时,山间红紫四色,盛夏时节,树木随处可见。 每年秋天高高凉爽,爬山眺望远方,一瞥千里,感到轻松快乐。 隆冬时节,四棵野玉树晶莹剔透。 四点登山,正如古人所说:“四点的风景不一样,欢乐无穷无尽。 大自然的魔力雕刻着杨宝山,色彩斑斓,神奇无比。 这里有许多引人入胜、令人难忘的景点,如:“阳宝灵武”、“七树清溪”、“云泉飞溪”、“秦林梵音”、“阳桥小月”,以及“仙洞”、“十八罗汉拜观音”等名光名胜、壮丽景色。
洋宝山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景观,其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唐朝,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一位蜀僧在今阳宝山(当时称为金顶山)的莲花峰上创下了“嘉兰路”。 阳宝山后来成为“佛傱”,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导丁村村民捐资兴建庙宇,莲花寺开始成形。 从元代到元代(公元1338年左右),云南鸡祖山的僧人和无穷僧人到此游历,停下来修行,将原来的金顶山改名为阳宝山,阳宝山的名字由此而来,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云南白云僧人再建寺,并命名为莲宫,由山门、关帝宫、真武寺、观音亭、玉帝阁、千佛阁等建筑组成,至此莲花寺已成为一处壮丽的观景台。 鼎盛时期,四季全年,朝圣者络绎不绝,经络声四季,佛严,黄昏与月曙光,晚鼓晨钟,一派繁华景象。 同时,白云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 据《滇志外记》记载:“白云、云南大理人,戒律严,甘蔗锡遍布天下,万历八年到指导杨宝山,开始在山上住几年,誓:来建丛林,去十年,果来,建千佛阁,准备极为精美的......康熙的《贵州同治》也有这个记载,比较详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洋宝山的佛教文化深远,因此可以与云南的鸡祖山、四川的峨眉山一起被称为“西南三大名山”。
阳宝山的另一大文化景观是“觉陵塔四合院”。
在莲花寺前左下角的一个斜坡上,有一大群僧墓——觉岭塔院,占地100多亩,有2oo多座僧墓,其中石雕塔墓124座,石墓7座,土墓100多座,其墓葬时间跨度超过500年。 是目前贵州唯一的僧墓群,也是全国最大的僧墓群,其塔墓体系不同: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塔层也不同:有两层、三层、四层和五层。 塔墓的浮雕图案也多种多样:有花、草、虫、鱼、人、鸟兽、日月星辰、衣饰等,无不生动逼真。 墓碑上的文字,虽然被风吹雨淋,但仍有许多清晰可辨的人物,是挖掘和研究阳宝山佛教文化乃至整个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史料。 例如,刻有“僧伽刚寺”字样的法顺灵塔,以及许多其他宝塔,都极为珍贵。
为了弘扬佛教,洋宝山还建造了许多“脚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支校”)。 现存的温江寺、金山寺、康神寺、黑庙等,都属于阳宝山脚下寺。 就连贵阳乾陵山的红福寺,也是当年阳宝山的山脚寺。 据明万里《千记》记载:贵州省知府郭子章曾到桂定杨堡宝山寺脚下的康庙,请康神康菩萨入贵阳,“求雨三天,然后大雨就够了”。 由此可见,阳宝山脚下的寺庙影响深远。 2015年,指导举办“阳宝山佛教文化论坛”,吸引了众多省内外专家学者参加,收到文章50余篇,现已编纂成册,成为杨宝山在圭定研究发展的重要参考。
历朝历代文人,都受阳宝山的青睐,明朝的徐霞可曾游历过阳宝山,他在游记中写道:“正月初八,娶贵州夫君,到亚头苏,正月初九加一顿新饭,到阳宝山游两天。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普初先生也曾登上过阳宝山,为洋宝山茶写下了“佛茶”两大字,至今仍刻在阳宝山上。 名人与名山一起闪耀。
洋宝山不仅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还滋养了古丁的乡村,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乡村民。从历史上看,指南城的所有达官贵人、社会精英、文人、名门望族,都与洋宝山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其中,邱家尤其如此。
明清时期,邱氏家族是名门望族,几代人为官。 小时候,他们都在阳宝山的莲花寺读书。 吸吮莲花寺的精华,吸吮杨宝山的灵气。 他们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比如明代金石、皇帝的老师邱和石、辽东都督邱和矗立在山海关的雕像、奉法官之命巡视景南路的邱茂普、写过《贵阳土景八一》的邱润等,年轻时“都在阳山品尝和阅读”, “旗帜的灯光和阴影相互映照,梵文和书声相互呼应,品尝到午夜。” “(邱茂璞《送杨宝谦山宝华法师到鸡脚山》)。 今日莲花寺遗址上,还有一副对联:“月光下半夜书声易,三重佛严”,生动地描写了邱家子弟在阳宝山读书的场景。 邱氏家族,虽然是天下第一,但与杨宝山不相识,一生写了很多吟诵杨宝山的诗,比如收录在《贵州诗记》中的《登阳宝山僧家两首歌》,也就是邱和石创作的,现在只有一首记载如下:
在芙蓉峰第一峰过夜,起床时又冷又尘土飞扬。
天门早早射出扶桑的影子,山谷里还在过了午夜的钟声。
有野猿可以提供水果,把竹恐龙带进龙里。
前世,我就知道浮冢是不是,就已经感觉到没有生命了。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杨宝山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阳宝山的敬佩之情。
邱和诗还专门为阳宝山写下了“千石万沟”四大字,刻在四块石板上,屹立在阳宝山,可惜“千石”二字后来被损坏了,**时期,引导名人玄竹轩曾花大价钱到贵阳,请当时一位著名书法家补上, 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现在只剩下“万沟”二字,收藏在县文化馆。根据相关史料研究,葬于阳宝山的邱氏祖先墓葬共117座,可见邱氏家族与阳宝山的深厚关系。
此外,阳宝山还有很多故事和传说,流传至今,成为引导人们茶余饭后的趣味八卦和灵粮。 以下是一些简要说明。
等待师傅平:传说白云师傅的坐骑是一只白虎,每次师傅外出旅行,白虎都在阳宝山头门口的缓坡顶上,等待师傅归来,因为在这里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杨宝桥和山下的山路, 一旦看到师傅回来,一踏上羊宝桥,白虎就会跳起来,冲下山,然后背着师傅,稳稳地上山。多年来,它从未改变过,人们感激白虎的忠诚,所以他们称这个地方为“侯世平”。
龙井:阳宝山上有一口井,相传白云大师建造莲花寺时,从四川峨眉山采集的木材,然后从这口井中源源不断地流出。 等木头准备好了,白云喊了一声:够了。 木材戛然而止。 这时,最后一根木头被卡在井里,白云把它雕刻成龙的形状,浸入水中,所以这口井也叫龙井。 奇妙的是,井水不会干涸或溢出,水面总是与龙口齐平,取水时,水浪荡漾,龙口会发出咕咕声,像龙在吸水,又像龙在吐水, 这真是太棒了。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块木头在水中浸泡了几百年没有腐烂,水龙头还活得很好,可惜在“文革”和“破四旧”中,却被人为破坏了。
马蹄石:在阳宝山脚下的沙沟河岸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上印着一个又大又深的马蹄印,叫做马蹄石。 传说,在沙沟河畔,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出现一对白马,喝水嬉戏,在五更时分神秘消失。 村民们不一样,想要抓到这匹马,当白马在某个夜里出现时,抬起村子倾泻而出,拿着火把舞棍,白马吓了一跳,然后从石头上狠狠地跳下来,直奔阳宝山,众人追到莲花寺,只见庙前有一对石马汗流浃背, 众人目瞪口呆,方武是原石马入精,夜游沙沟。于是大家都崇拜着阳宝山的神灵。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文人根据阳宝山和建文帝的传说,编著《玉蝉清英》,讲述了许多关于建文帝在阳宝山的凄美故事,如《齐书湾茅草香魂》等,至今仍流传在导文员口中。 可惜的是,这本书早已散落在百姓中间,现在相关部门和人民还在努力寻找。
阳宝山配得上“贵州的胜利”,是贵定人民永恒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进步,阳宝山必将更加辉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