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的争论由来已久,中酒与养生的讨论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在尚无定论的情况下,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和中国营养学会对人们的权威健康建议仍然是“戒烟限酒”,而不是“戒烟戒酒”。 “我查看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美国居民的饮食指南,直到2010年我才看到适度饮酒,其他三个五年饮食指南都提倡适度饮酒。 ”
1 药和酒是同源的
中医几乎与酒相得益彰。 因此,汉字“医”,繁体字写成“醫”,东汉的徐慎在《朔文节字》中解释道:“医,医人”。 左上部的“药”是指外伤,右上部的“殳”是指治疗过程中的按摩、热敷、针灸等动作,下部的“酥”是指酒; 综上所述:受伤后,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再取内外施酒,以达到**的目的,就叫“药”。
汉代班固在《前汉书》中说“酒是百药之长”;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少喝血气强身御寒,辟邪长污”,在《千金方》中写道:“一人喝,一家无病; 一家人喝,一里无病。 元代胡四慧的《喝酒吃必不可少》中对酒的总结是:“酒是甜的,辛辣的,热的,主药威力大,杀万恶,清血,壮胃,驱忧。 古中医认为“酒是水谷的精华,香辣,其热,其烈酒,无所不在”,具有“杀灭百**毒气”、“除风降气”、“酒治病”等功效。 这些论述都是对古代祖先在医学和生活中对酒的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金张华的《博物学家》记录了一个真实案例:“王苏、张恒、马君早上在大雾中旅行,一个喝酒,一个吃饱,一个空腹; 空虚的会死,饱的会生病,喝酒的会健康。 所谓“酒能辟邪”。 无独有偶,2020年疫情期间,周心明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疫情初期,我开始酗酒并“消毒”身体,因为父亲(笔者注:指著名葡萄酒行业领袖周恒刚先生)曾告诉我,在卫生环境有顾虑的地方就餐时,一定要喝点高酒精或吃大蒜来消毒细菌。 我曾经在内蒙古吃过烤肉,肉直到七熟才渗出血,当地人说这是最好的热度。 有人劝我多喝点(记得爸爸的话,我得多喝点,这肉没煮熟,需要消毒),随行司机不能喝。 第二天回去的路上,司机胃肠有明显不适,但其他喝酒的同志却没有感到不适。 我经常结伴旅行,我的旅行者习惯于用开水烫盘子和筷子,但我比其他人多了两个技巧(葡萄酒和大蒜)来制作健康的“屏幕保护程序”,这简单易行,将使您终生受益。 ”
在清代著作《实证神方》中记载:“每当瘟疫盛行时,东西外出,一定要喝几杯再出去。 回家后,应该先喝几杯酒,然后才能吃其他东西,天生强壮也不会感染瘟疫,但不应该喝醉。 如果你不能喝酒,你可以吃生姜和大蒜,或者把大蒜塞进鼻子里。 ”
2.疏经络,活化血管
这是所有葡萄酒的基本功能,或者说是乙醇成分本身的保健功能。 所以,老百姓都知道,喝酒能缓解疲劳,缓解疲劳。 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喝几口酒对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至关重要。
人体的血液系统就像一个水管网络,在不断循环。 进入中年后,血液变得粘稠,特别是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脂质附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积聚在动脉内膜内,形成类似于动脉粥样硬化物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白色斑块,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如果这些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将导致“动脉管腔狭窄”。 物理学常识认为,如果此时心脏泵血的压力是恒定的,当血管口径变窄时,压力恒定,面积变小,压力就会增加,这就是形成“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为了保证泵出的血液量相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保证每个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心脏需要长时间在高压下工作,久而久之,心肌就会变得肥大,肥厚的心肌需要更多的氧气来代谢, 而一旦冠状动脉不能满足氧气的需求,就会导致心肌缺血,从而产生“心绞痛”。另一方面,如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积聚,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血管完全阻塞,多发生在心脏和大脑的毛细血管部位,诱发“心肌梗塞”和“脑栓塞”; 第二种情况是阻塞越严重,血管管腔越窄,局部血压越大,中老年后血管韧性恶化,容易发生血管破裂,这就是“脑出血”的病理原理。
因此,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代明建议,人到了中年以后,最好每周跑步一到两次,这样才能持续短时间达到或接近个人最大心率(笔者注: 个人最大心率=220-年龄,有氧运动心率范围:60%最大心率80%,前提是心脏健康),让高速血流快速冲洗血管,这就好比每周做一次血管清洁。当附着在血管壁上的物质仍然不稳定时,它们就会被清理干净。
正如范院长所说,适度饮酒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与跑步相同。 喝一次酒相当于冲洗和按摩清洁血液系统。
适度饮酒还会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将胆固醇从动脉壁转移到肝脏,最终被分解。 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循环顺畅,从而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全球最大的医学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对51项流行病临床研究进行的综合分析表明,每天适度饮酒可使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风险平均降低35%。
来自加拿大卡尔里加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联合研究小组对饮酒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30年的跟踪研究。 从 1980 年开始,一项针对 84 份科学报告和 4,235 个样本的综合研究表明,每天适度饮酒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完全不饮酒的人低 25%。
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饮酒与健康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饮酒与死亡率的关系呈“U”型,适度饮酒者处于“U”型底部,不饮酒者和酗酒者处于“U”型两侧。
3. 白酒及中药溶剂
白酒店的作用机理与“促进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作用机制相同,血液在乙醇的作用下,加快了血液流动的速度,使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也能轻松到达。 因此,自古以来,中药就具有“温酒、苦甜味、热血热血、散药力、暖胃、暖肠、驱风消寒、活阳气、消疲劳”等功能。 写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经》有“汤泥篇”,专门论述,所以酒在古代也叫“汤”。
为了提取药物成分,需要溶剂。 溶剂是一种可以将气体、固体和液体溶解成均匀混合物的介质。 习惯上将气体和固体称为溶质,将液体称为溶剂。 水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机溶剂,而酒、汽油、氯仿和丙酮是最常用的有机溶剂。 对于食品级提取,通常使用水和葡萄酒。 中药中的大多数成分都是酒精溶性的,不溶于水,因此大多数中草药传统上都浸泡在酒中。
比如,在全国抗疟的时代,在尝试了2000多种药物后,屠呦优曾经在《青蒿,沾上两升水,拧干汁液,服用》中读了葛红的《肘部储备急备方》,发现青蒿有明显的抗疟作用。 早期,屠呦呦以乙醇为溶剂,提取其有效的新型酿造平台的原始成分,后来发现,由于乙醇沸点高,药物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一定程度。 大约30年后,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本草纲目》介绍了各种酒类在谷中“酒”的作用,并收录了米酒等69种酒方:药用潜力、血液循环、保湿、散湿、除风除气、解马肉、桐油毒; 治疟酒:治疟,经常喝温水; 屠苏酒:这华拓的配方也是,元旦喝,驱散疫情中一切不健康的气体。 《本草纲目》在各种药品的处方中,有200多种药液的配方。
4 白酒的健康功能因素
上述“清血通脉”、“行药潜”和“中药媒介”等功能,主要是白酒主要成分乙醇的基本保健功能。 但如果白酒只有这些功能,那就是将酿造工艺如此复杂的中国白酒归类为与乙醇(酒精)无异。 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在演讲中反复驳斥了这一观点:“我想告诉大家,白酒不是酒,不能简单地根据酒精做的实验来类比白酒。 我只想向他们解释一件事,白酒不是酒,而是科学。 “由于中国白酒得益于其复杂的工艺,除了产生一定量的乙醇外,它还含有微量成分和风味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占整体的2%至3%。 不要小看这2%,他们是中国白酒的灵魂。 中国白酒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智慧酿造、艺术酿造、天籁酿造的酒。 白酒中的活性物质和风味物质也是第一......世界上的精灵中国白酒是最复杂的白酒......世界上周期最长、成本最高、历史文化最丰富的地区
中国白酒中含有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成分和风味物质统称为“健康功能因子”,主要如下。
4.1. 有机酸和酯类
市面上有句俗话:“白酒不能做醋”,其实酒是酿造出来的,酒中有很多有机酸,成为酒的主要芳香和风味物质。 其中,挥发性强的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己酸、辛酸等; 它们与乙醇反应产生相应的酯类。 例如,己酸乙酯构成浓香精酒的主要香气,而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和苯乙醇则构成米香精酒的优雅香气。 挥发性较弱的酸有乳酸、苹果酸、葡萄糖酸、酒石酸、柠檬酸、丁二酸等。 根据中医理论,酸是主要的脾胃,保护肝脏,可以软化血管。 西医也认为醋对健康有益,所以西方人喜欢喝酸奶,东方人喜欢吃辛奇,都是乳酸产品。
据《本草纲目》记载,醋酸具有“化肿止痛、化吝啬、理药”的作用; L-乳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能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维持体内微生态的平衡,能维持胃肠内的酸性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防止苯酚、吲哚等有害物质的产生,防止细胞老化; 丁酸是一种抗癌剂,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乙酸乙酯可以消除酒中对人体效果最好的物质,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减少过量饮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乳酸乙酯能促进乙醇刺激大脑皮层,使人体兴奋; 己酸乙酯具有降低肺火和稳定心肺的功能。
4.2 高级脂肪酸和酯类
高级脂肪酸及其酯类,如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等。 这些高脂肪酸乙酯进入人体后,被水解成高脂肪酸,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加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预防老年性痴呆; 亚油酸乙酯还具有降胆固醇和降血作用,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4.3种氨基酸
崔丽[7]详细分析了白酒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氨基酸的作用,在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白酒含有7种(不含色氨酸),具有有效调节人体代谢平衡、防治肝病、有效改善人体睡眠、 调节神经系统疾病,调节胃肠道。
4.4 多元醇
根据国家标准,所有白酒生产均不允许添加任何含糖甜味剂。 但是,当我们品尝白酒,尤其是优质芳香的白酒时,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甜甜的回味”,这就是白酒中的多元醇。 其中,甘油能加速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使其光滑湿润; 环己醇对肝硬化、肝炎、脂肪肝、血液中的高胆固醇等有作用; 山梨糖醇有助于胆汁和胰腺的分泌,可防止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等; 半乳糖醇具有通便作用,可以预防便秘。
4.5 富含微量元素
中国传统白酒采用固态发酵、固态蒸馏、开放式发酵,在酿造、蒸馏和储存过程中会引入一些微量金属元素。 在储存过程中,乙醇部分挥发,酸度增加,容器中的各种元素被掺入葡萄酒中。 Zhang等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测定了8种不同液体中所含的钙、铁、锰、镁、锶、钠和锌等29种微量元素。 这些微量元素与其他微量元素一样,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4.6 其他健康功能因素
2005年,来自泸州老窖的沈彩红团队发现,国窖1573葡萄酒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衰老的作用。 此外,通过体外模型实验研究了20种微量成分在白酒中的生理活性,发现以四甲基吡嗪为代表的吡嗪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降低甘油三酯等多重作用。 采用动物模型实验探讨四甲基吡嗪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四甲基吡嗪具有保肝、保肝、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
目前,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可以检测和识别出白酒中的1700多种健康功能因子。 同时,根据泸州老焦张素一、赵劲松等人的研究,这些健康功能因子绝不是单一成分单独作用,而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综合作用。
当然,这些健康因素如何相互配合,作用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正如我们对微生物酿酒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一样。 只有用现代科学来清楚地认识这些作用机制,中国白酒才能进一步国际化、健康化。
5 感觉良好
前三种是基于人的生理属性,而第四种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许多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疾病通常与心理健康有关。 近日,牛津大学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教授撰写了《(适度)饮酒的实际好处》一文,主张男性每周与朋友聚会时至少要喝两次酒,以保证身心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人快乐总比快乐好,交朋友、谈生意、庆祝幸福、或吐露心声,都可以是喝酒的生意; 如果你不能解决一个饮酒游戏,你可以再做一次。 常常在酣畅淋漓的酒局之后,心情舒馨而清爽,尤其是酒遇知己,或谈起过去与现在,或思想的春天,或钢琴与墨水,或指指国,正如李白在《新酒台》原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他们俩喝山花,一杯又一杯。” 我喝醉了,困了,明朝打算掐住秦。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人们在快乐状态下可以促进体内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 需要进一步研究作用机制,但饮酒后这种幸福状态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无疑是可感知和不可估量的。
6 适量适量饮用好酒
酒虽然有益健康,但凡事都有度,量少就不愉快,量多也就不行,就像“不讲药效没药没意义”一样。 笔者认为,健康饮酒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及时,二是适度,三是喝好酒。
及时。 意思是空腹喝酒是不可取的,古人有“早上不喝酒,晚上不喝茶”的习俗。
量。 多少是正确的量? 医生经常告诫我们,每天喝的不要超过两两,这太武断了。 两两高档白酒,对于喝得很少甚至对酒精过敏的人来说,显然是严重过量了,而对于平时按“斤”喝的人来说,是不够的。 每个人的个体差异都非常大,饮酒量与饮酒时的身体状态、季节气候、场合、饮酒对象、现场气氛、持续时间、酒的品质等密切相关。
理性饮酒的三重境界被广泛推荐作为方家的参考:
一种是健康饮料:也就是说,每天睡前可以喝两到三点自己的酒。 根据对我国10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6626%的老年人是中度饮酒者。
二是商务饮酒:在商务聚会场合,宜自行喝六七分钟的酒,这样既能调和气氛,又不会失礼,是对客人的充分尊重。
三为朋友喝酒:酒少一千杯,如果“君子的友情轻如水”,那么“知己的友情就要像酒一样浓烈”。 丰盛,非常多的酒精,没有隐藏,为了最好的性爱。 这个时候,酒精的量是自己喝酒的10到12分,笔者认为这不是“醉”的状态,而是“酣畅淋漓”的状态,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十次喝酒有二三次,是人生的幸运事。
喝好酒。 如上所述,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真正优质优质的白酒,由于原粮好、工艺质量控制好、真实陈年、科学检测等原因,确保白酒中一些有害物质的含量,如杂醇和醛类,被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功能物质的含量,从而保证饮用的健康。目前,一些小作坊,一些消费者热衷于个性化原汁原味的白酒,标榜为固态酿造谷酒,但由于其酿造技巧、工艺控制、检测方法等水平限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含有过量的有害物质。 喝好酒是健康饮酒的基本前提,就像收藏老酒的基本前提是首先要收集优质的好酒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