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分享“无乐器:晋温名将徐天津书法特展”。
卢文宝
1.关于原产地
2022年5月12日,在翻新后的杭州临平博物馆重新开放前三天,展览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北京大学教授、良渚博物馆馆长徐天津先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为博物馆指导。吉金铸造文明——宝鸡青铜国宝展》。
徐总建议,下次我们也可以举办一个关于金文的展览,这样20年后,我们就可以更完整地展示我们博物馆中青铜器的“形状、图案和铭文”三个方面。
我们觉得这很有意义。
于是就有了金文原创展览的考虑。
吉金铸造文明——宝鸡青铜国宝展。
复杂与简单之间——宝鸡出土青铜饰品艺术展。
在策展过程中,我们希望突破中国字画的传统展览模式,讲解金文从古至今的起源。
作为商周时期著名的考古学家,徐天津教授在田野发掘中坚持书写和创作晋铭文数十年,是对晋铭文传承的最好诠释。
毫无疑问,徐先生的金字作品应该被纳入本次展览。 这也是我提出的。
其实,去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向明给我发来了一张他和徐先生在徐先生作品前的合影,我震惊了。
这件作品现在在我们的陈列室里。
大家肯定会有同感。
徐天津先生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向明。
经过一年半的紧张策划,“无乐器——金温名作与许天津书法特展”终于在我馆成立20周年之际与观众见面!
2. 命名
本次展览的标题经过多次修改。 起初,我觉得是“金文的故事”——金文的世界“——故事”的故事,会被误解为金文的内容,但“世界”觉得它太大了,展品撑不住。 都被徐先生拒绝了。
半年前,我的小徒弟闫世涵看了许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后,说看过徐先生的书《无乐器》,于是向我提议用《无乐器》。
后来,在去徐先生的《梁禄》洽谈展览的路上,我觉得主标题颇有内涵,但这必须得到徐先生的同意。 到了凉麓,只见梁麓的墙壁上挂满了徐先生的素描,(徐先生说是考古笔记或者备忘录,我不完全同意。 我称之为素描,这不是书画界通常意义上的素描,它包含着徐先生对这些展品的学术思考)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要说服徐先生。
没想到,我一提出来,徐先生就答应了。
让我们再考虑一下字幕。
其实,徐先生一直在思考,展览与“不可控”有什么关系。
当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讨论了几遍设计后,设计师就开始催促我了!
于是我提议用“无乐器——徐天津与金文艺术特展”,我也和陆秦主任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但被徐老师拒绝了。
根本没有脸。
展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徐总问他能不能用“无乐器——金温名品和徐天津临摹作品展”,看到就笑死了!
我跟徐先生说你太谦虚了,他说不是谦虚,而是心软。
这一次,我认为自己是策展人,拒绝了徐先生的提议。 后来,我做了一个折衷,用“无器——晋温名品和徐天津的书作为特展”。 展览的标题就这样决定了。
3.关于“不是工具”。
对于“无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先生在《论语》2022年[gf]资正篇中所说的“君子不是器”。在《易经》中,有一种解释是“形而上学称为工具”。 “不是设备”我把它理解为一个多用途的设备,“绅士不是设备”意味着绅士应该是多功能的。
金色铭文应该是青铜器表面的铭文,这是中国商周文明的核心。 它不仅记录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凝聚了时代的礼仪生活和文化精神。 它适用于“不是设备”。
秦汉后,金篆文字仍在流传,用于篆书和牌位上。 这就是展厅里的面纱的意义所在。 晚清,金石“复兴”。 邓世儒、吴昌硕等著名大师,取了金文林迟的方法,继承创新。
徐天津,北京大学教授,考古学家。 从事商周考古40余年,在研究济金时追求古风雅,师傅易明,我称:“右手铲,从厚厚的黄土中再现济金精神; 他左手握笔,在墨水的悠香中继续书写着文化底蕴。 这也可以理解为“非工具性”。
总书记曾说过,文明因多样性而交流,因交流而相互学习,因互学而发展。 由此,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礼经》中提到的“大道不是兵器”呢? “道”字,根据《周义》的解释,“元形之上的就是道”。 我认为,今天的展览是多元文明的良好交流互鉴,也是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四、关于主线
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线来叙述整个展览的。 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是“象形文字和符号”,揭示了书法的原理和在汉字塑造之初传承自然、回归自然的审美境界。
第二单元是“秩序与流变学”,展示了从西周到秦汉时期晋术发展的时代、地区和载体的特征。
第三单元是“传书”,呈现了在宋代和清代金石学的影响下重新焕发活力的晋书法艺术。
第四个单元是“如谷韩进”,体现了徐天津先生作为考古学家的身份和学历,跨界书法艺术,以及消除古今界限的“不羁”精神。
5. 关于展品
本次展览的展品均由徐先生从各个博物馆中挑选出来。 有中国四大铜牌之一,历史墙板,桂王[gf]376c[gf]簋,邢壶冠,安徽博物院珍宝,鄂锏七斤节。 还有著名的董贵、秦公、丁等,都是青铜宝物。
还有清末书法的代表作,如邓世如、黄宾红、吴昌硕、罗振宇、张泰炎等。
最后一部分是徐先生的作品。 其中有青铜铭文,充分展现了早期端庄典雅的金文、中期蕴含内敛、晚期庙腔的艺术风格。 那些自己的创作作品,堪称生机勃勃,气势悠长。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说,这些考古文物和绘画不仅是我们从梁麓看到后偷来的,还有周元的徐先生的新作,以及徐夫人在北京的房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在李村南方》的第一幅图,画中是一棵柿子树,下面的根系是周围各个小地方的名字,可见这些地方在徐先生的心中已经存在过。
在第四单元之后的第一幅图中,图是两把铁锹,自然而然地将考古学联系在一起。 后者是《突然》,里面蕴含着徐先生对生命匆匆的感慨,充满了对考古学和周元大地的深厚感情和依恋。
在最后一部分,在画家冷军画的徐先生小画像前,我们特意放了一幅《柳家村北三棵树》的画作,我们试图了解徐先生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不知道徐先生是否满意。
无论如何,毫无疑问,这些素描不仅是对“无物”主题的最好诠释,也为本次展览注入了趣味、灵性和温暖的感情,而不是白色背景上青铜和黑色人物的冷酷。 我认为我们应该带着情感去做。
6. 策展团队
这一次,我被徐老师任命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感觉势不可挡。 因为我从良渚博物馆的两位馆长马东风和黄丽那里知道,徐先生在举办展览上严谨细致。
“阴郁文学”和“礼”都是临时展览的典范,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标杆。 好在这次展览有徐老师的亲自指导,我还是有一点出路的。
在此期间,陈浩、杨玲、陈同乐、李丽等博物馆展览界的大佬也给了我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本次展会的设计师重庆易舒公司麦子、文部分的牛沐青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建设单位亿和三公司不遗余力,无论是从展品的底座、讲解板还是灯光效果,都一改再改,力求打造高品质的产品。
还有我们馆里的展览团队,副馆长于秋娜,展览部主任严诗涵,张婉莹、季元秋等,他们孜孜不倦地工作,只要有施工人员,我们就在那里。
这就是毅力。
我们文博人的“坚韧不拔”精神得到了传承。
我感到非常欣慰。
他们都是我们整个策展团队的一份子,因为我们知道,在徐老师的亲自指导下举办一个展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大家都觉得这次展览受益匪浅。
真的不是一点点浅! 大家都“累了又开心”!展览期间,我们的导演徐静和策展人秦秦来到展厅看,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此外,上海书画出版社老师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上海展览公司工作人员运送货架上文物的兢兢业业,博物馆内的物业保安和保洁人员坚守岗位,不知疲倦地一次又一次地清洁擦拭玻璃,确保了展览的效果。
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开始骂人,因为我匆忙,态度不好。
在此,我道歉。
最后,我要向参加本次展会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吕文宝。
编辑:季元秋。
评论者 Yu Qi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