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产年,郭凤莲会不会是北京、上海、广州的剩女?
郭凤莲,1947年出生,肩负着大寨大队一号人物的重要使命。
如果她生晚了。
四五十年,到上个世纪。
80、90后重生的她,还会是现在的她吗? 答案似乎并不明确,我们无法确定她是否会被这个时代所接受。
郭凤莲不是大寨人,而是山西省西阳县吴家坪村人。 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将她送到大寨奶奶家抚养。 她在大寨长大,是半个大寨人。
刚到大寨的时候,大寨已经成立了一个互助小组,为了让妇女走出家庭,参与农业生产,村党支部把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召集到一个宽敞的农户房子里,由大家挑选的两名妇女照顾和做饭。
这就是原来的“大寨幼儿园”。 郭凤莲是最早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之一。 高中毕业后,她原本打算上初中,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让她回到“大寨幼儿园”教孩子们学习文化。
郭凤莲凭借出众的智力,完成了小学和小学的高中学业,在当地被称为“文化人”。 大寨遭水灾时,郭凤莲和22名年轻女子组成了“铁娘子队”,虽然她是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但她能歌能舞,能有力表达,能吃苦耐劳,于是被选为队长。
她的身份使她成为全国知名的劳模,建立了典型的“农业大寨”大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的目光。
郭凤莲19岁那年,她和一个在外地打工的男人谈起了一段激情的恋爱。 不过,她对于自己的婚事,对老领导***深表敬佩,希望能听听***的意见。
**认为郭凤莲是大寨大队训练的**人,不能离开大寨。 为此,大寨大队党支部连续开了3个晚上的会,终于达成了协议,没有同意郭凤莲嫁到其他地方,而是让她留在大寨。
于是,**认真地和郭凤莲谈了谈,让她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情感。 经过痛苦的思考,郭凤莲决定在大寨扎根一辈子。
当她与外地男子断绝关系时,大寨大队党支部成员积极为她寻找新的伴侣。 最后,她嫁给了大寨大队的贾福远。
1973年,**亲自考察大寨,任命郭凤莲为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标志着大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铁娘子时代”。
“铁娘子时代”虽然继承了***时代的许多特征,但与***时代不同。 1978年,大寨大队在玉米地间种小麦460亩,收获丰收,小麦总产量15亩70,000斤。
不过,大寨的粮食分配制度没有改变,每人一年只能拿到两斤半的小麦,大部分都卖给了国家,只有少量的粗粮留给自己。
在此背景下,郭凤莲与大寨大队主干部商量,决定多给群众发麦,每人配给和劳动配给增加20斤,共计40斤。
于是他们去征求***的意见,但***对此保持沉默,然后特意回到大寨,主持了一晚的会员会议。 在发布会上,**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现在的生命是一点一点地挽救的。
有些人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节俭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郭凤连和大寨大队的干部们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给了群众更多的麦子。
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们看到了大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郭凤莲和***共同商议,决定将每人20斤小麦分给民众粮食和人工口粮,其余部分卖给国家。 可是,就在***沦陷之后,郭凤莲也因为影响力过大,被调离了大寨,去担任了晋中果研究所副所长。
尽管如此,11年后,郭凤莲还是以西阳县委副书记、大寨乡党委副书记的身份回到大寨,担任第八届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们到花溪村、大丘庄学习经验。
华溪村书记吴仁宝告诉她:“现在的做法和过去不一样了,以前不收国款,不向银行借钱; 现在,首先,有必要寻找金融资金并向银行借款”。
她对此非常感动。 在她1980年离开大寨之前,他们的大寨大队从未向国家寻求过任何援助。 甚至在1963年灾难发生时,提出的口号也是“三不,三不,不少”(没有救济食品,没有救济金,没有救济物资; 成员的口粮不减少,日劳动分数不减少,卖给国家的粮食很多)。
她接任秘书8年,只懂得靠**吃饭赚钱。 1980年,她离开大寨时,他们大队每年向全国运送40万斤粮食。
他们用卖粮食的钱给每个村民1元5分钱,还有11万元的余额。 那时候,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都过着节俭的生活,尽可能多地存钱,多花一分钱都会让他们心疼。
然而,现在,她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她明白,如果他们继续这样下去,他们将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无法获得更大的财富。 因此,回到大寨后,他们改变了过去的作风,从只出钱不求,到县财政局借钱,向银行借钱,获得必要的资金,投资企业,从而将大寨推向了“农工合一”的新道路。
郭凤莲的转变,如果发生在***身上,可能性很小。 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思想境界完全不同。 **出身贫寒,从孤独到互帮互助,对他来说,就像死而复生。
因此,他对国家和集体事业的忠诚是无止境的,他对集体主义的信仰就像一种宗教信仰。 而且,由于他从小在艰苦中长大,习惯了艰苦的生活,生活稍有好转,他就感到奢侈不安,生怕这种好日子撑不久。
郭凤莲成长于集体化环境,虽然她接受过集体主义的教育,但她并没有像***那样深刻体会到私有制的弊端,所以她的个人主义倾向也会显露出来。
人格会随着环境压力的变化而收敛或拉伸,环境压力越大,人格越趋同; 环境中的压力越小,你的个性就越自由。 **郭凤莲的性格差异源于他们不同的环境。
郭凤莲在那个时代的生活虽然也很艰难,但比起她曾经的经历,已经好多了。 **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很满意,但郭凤莲觉得可以更好,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由于时代和身份的差异,郭凤莲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但很难适应。 那么,如果郭凤莲出生在上世纪头十年,她还会和现在一样吗?
她会成为“北京剩女”吗? 虽然存在这种可能性,但结果是不确定的。 这要看她的个人能力和机会,因为不是所有去北京、上海、广州的女人都会成为“剩女”。
那么,“北京剩女”和“非剩女”有什么区别呢? 可能是他们相对富裕的经济环境使他们更加自信和独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够承受结婚和生育的压力。 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可能很好,但人类的道德和自然法则仍然对他们产生影响。
因此,即使他们选择不结婚或不生孩子,这也是他们个人的决定,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们的经济状况。
他们选择独身,不是因为经济富裕,而是因为他们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婚姻和家庭是幸福的源泉,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独立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可以对比两个不同时代的“郭凤莲”。 1947年,“郭凤莲”选择了没有爱情基础的人结婚生子,她的幸福不在于婚姻家庭,而在于事业和社会认可。
在1989年或1999年,如果“郭凤莲”成为“京沪广的剩女”,她们就需要独自面对困难和挑战,即使没有孩子,她们也像那些不能娶女人的男人一样,被天生抛弃。
剩女之所以留下来,是因为社会教育的失败,没有把她们培养成有素质、有毅力的生活。 自然界的最高法则是通过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来选择“中庸之道”。
1947年的“郭凤莲”走的是“中庸之道”,而1989年还是1999年的“郭凤莲”会走哪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