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是古人对一些特质女性的称呼,她们坚强、勤劳、坚韧、脚踏实地、乐于付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省西阳县大寨村的女孩郭凤莲也被称为“铁娘子”。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铁娘子已经步入了上古时代,但属于她的传奇仍在继续。
2024年9月,郭凤莲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孩子的身体里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也许是命运眷顾了郭凤莲,在那个教育不普及的年代,郭凤莲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
以她当时的状况,只要她静下心来,继续努力深造,大学生绝对不是她生命的终点。
但郭凤莲从来都不是天上喝风食的仙人,而是游荡天地的行者。 从小到大,她都看到了那些亲朋好友所经历的艰辛。
知识是可以改变人们生活的武器,为了不让下一代被束缚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郭凤莲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在大寨村舵手的建议下留在了大寨村。
其实我想要的并不多,我只想让郭凤莲留在老家,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当地的那些孩子。 让多几只金凤凰飞出“七沟八梁一坡”的贫困。
但在郭凤莲眼里,此时的大寨村缺少的,不止几个知识渊博的大学生!
那一年,郭凤莲把裤腿折好,把袖子剪短,然后拿起农具,冲向田里。
或许在外人眼里,郭凤莲作为幼儿园老师,可以呆在幼儿园里,只需要每天自带上课就行了。
郭凤莲不这么认为,山西省西阳县大寨村,有700多亩山地,但劳动者只有100多人。
如果这些土地连平地都算是平地的话,其实这700亩的山地,被各种沟壑和山梁分割成4800多块,光是100多人的劳动力是不够的。
郭凤莲也是一个吃苦的小女孩,母亲早逝后,被送到了外婆家。 奶奶腿不好,家里没有男的,所以郭凤莲需要自己做很多繁重的家务。
郭凤莲长大了,家里的生活稍微好一点,可是每年公社连一小罐粮食都装不下,她怎么能吃饱一年呢?
或许正是有了这段经历,郭凤莲才不介意去田间地头当帮手。 在许多情况下,她甚至不得不比村里的一些男人更努力地工作。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郭凤莲虽然在田间劳作,但她并没有停止思考。
最终,在郭凤莲的努力和领导下,将4800多块小田变成了梯田,收成逐年增加。 当时,甚至因为郭凤莲而有了“农业大寨”的口号。
郭凤莲第一次成名,是因为一本《人民画报》的封面,当时她才三十多岁,扎着马尾辫,手里拿着锄头,一副农村农民的样子。
这个形象一直留在几代人的记忆中,如今郭凤莲已经不再年轻,她的形象在那些人的记忆中开始模糊,但她的精神却从未消散。
将零星的小田地变成错落有致的梯田,改变了大寨村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但这种改变只能勉强养活大寨村的父母和村民,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摆脱贫困。
大寨村发展进入瓶颈期后,时代又给大寨村送来了一阵春风。
随着改革开放,到处都有发财的机会。 郭凤莲知道,要想让大寨村富起来,就必须让村里的人也学会做生意,从根本上改善大寨村的经营模式。
2024年11月,郭凤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大寨村人民的认可。 那一年,45岁的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八届党支部书记。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郭凤莲把大寨村的村民带入了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招商引资、立项、建厂等该干的工作,她从未被抛在后面。
2024年,在很多人还未接受市场经济思想的时候,大寨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村营企业,虽然只是一家服装厂,但它对大寨村的改变并不局限于经济条件的改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家小小的服装厂已经完成了产业转型,现在包括建材制造、饮料加工、旅游开发等多种不同的产业链。
改革开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郭凤莲从来没想过,她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很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因此,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她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西阳、大寨村民与市场和活跃在市场上的企业家之间的纽带。
翻过高山后,你就会明白,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尽管西阳县和大寨村的经济状况比几十年前要好几十倍,但郭凤莲心里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停在这里,只会让西阳县和大寨村回到过去。
正因为如此,即使步入新时代,郭凤莲依然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在一线岗位上发挥党员应有的带头作用。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后,郭凤莲积极学习党的指示和政策,结合党出台的惠农政策,为西阳县、大寨村的农民打造了一系列样板。
当地农民成为公司的股东,每年在大寨村从公司获得分红。
在郭凤莲的努力下,大寨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澈了,人们的脸上多了笑容。 但这和郭凤莲心中的目标还是有差距的。
党的十八大后,郭凤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打开,将联合村、联合产的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模式,真正开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或许在一些人眼里,郭凤莲已经做得够多了,但在她自己眼里,这些都远远不够。
现在郭凤莲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建厂,身价超过亿元,也能助力大寨村的可持续发展。
他的大儿子甚至自掏腰包,花了3000万元修建了一座寺庙,助力大寨村的旅游业发展。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是郭凤莲的儿子继承了她的遗嘱,相信西阳县和大寨村的百姓生活会越来越好。